欧洲历史上的“中国热”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ao198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工艺技巧水平相比,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现在很多中国产品是对西方国家产品的模仿。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纪前后,欧洲也盛行过模仿中国产品的热潮。
  仿造品注明“中国制造”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工艺技巧水平相比,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仅凭丝绸贸易就获得了空前的繁华。
  欧洲匠人很快便学会了养蚕丝的技巧,开始仿造中国丝绸。到16世纪之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丝绸基地。因为“中国热”的影响,欧洲人更推崇中国出产的丝绸。虽然后来欧洲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国图案,比如龙、凤、花、鸟等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包管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
  一件瓷器可换几个奴隶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应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最初的瓷器数量异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庶民根本无缘得见。
  瓷器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其制作工艺对欧洲来说也是个秘密,当时葡萄牙商人们猜测瓷器的原料是贝壳、蛋壳和石膏。
  到了16世纪中期,跟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
  在最早和中国进行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予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经常是中国瓷器,并且王后还委托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予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就带来了瓷器嫁妆。
  欧洲宫廷充满中国元素
  “中国热”一直伸展到了英国女王的宫廷中。18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说:“女王本人爱好穿中国服装出现。我们的屋里充满了中国的元素。”
  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
  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精致,炫耀地位。贵妇们见面聊的都是中国制造,裙底下露出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鞋面上是最当季的中国风格图案。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突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中国宫的装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风格”,可谓是集山寨中国产品之大全。宫内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模仿中国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蓝色的图案,到处都摆上了中国的瓷花瓶、绸帐与金流苏。
其他文献
目的从甘肃省不同级别医院5年剖宫产住院资料回顾性研究中,了解各级各类医院剖宫产发生率变化趋势,掌握医院剖宫产发生率差异,探讨剖宫产率升高原因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
路灯照明是不连续的,对高速行驶的司机来说,这种明暗交替会造成视觉错觉,非常危险;它也会造成眼睛疲劳。另外,路灯是散射光,会使长途行驶中的驾驶员炫目,造成驾驶安全隐患。高速公路
将大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可是对于科学家来说,这种设想却正在渐渐成为现实,在不久的未来,"脑机接口"的设想将带来许多实用的人体修复技术……
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一首名曲,名字就叫《渴望春天》。一位中国歌手唱过一首曾经流行很广的歌,名字叫《走过春天》。我的感悟不在
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学是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双语课程的规
气候变化的影响渗透到地球的每一寸表面,极地更是首当其冲。极地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是双向的。一方面,温室效应对脆弱的极地生态和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巨大;
天空有多高?科学家根据对平流层、对流层等大气层的了解,已经掌握了这个数据。如今,纽约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正追寻另外一个古老的疑问:海洋有多深?
1设计思路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中,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启发和安排学生多看、多想、
艰难岂是戏班腔?四十八年心底藏。野菜曾经填饱肚,煤窑几次遇塌方。日炎稻刺割娇手,水冷沁田叮恶蟥。夜半村邻互批斗。凌晨山岭共拓荒。
李昌钰1938年生于江苏如皋,成长于台湾。在美国纽约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刑事鉴定科学研究,任康涅狄格州纽海文大学刑事科学系系主任、终身教授。1979年出任康涅狄格州警政厅刑事鉴定化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出任康州警政厅厅长。40多年来,曾在美国各州及全球侦破8000多起刑案,获得800多个奖项。  艰难的环境造就了一代俊杰  李昌钰193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如皋一个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