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提高积累的能力和质量,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课外阅读又是语文积累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笔者结合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对语文课外阅读积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 ;厚积而薄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尤其在《附录》中还明确了120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其意义非同一般。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后来香菱果然诗艺大进。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反观当今初中生,他们在课堂上必须两耳“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相对来说,课外读物只是一些作文书籍,可以说,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方面讲,这些都不能作为课外读本。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丰富语言的积累。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
语文学习到底该积累什么?
语文积累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言语操作经验”的积累,对广义文化的“感悟能力”的积累。在这里我就只简单的说说课外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说的,它侧重于语言的内部建构,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识记和理解一定数量的字、词、句、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篇章结构、文学常识和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是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必备工具,这些既是“积累”的基本内容,也是“积累”的铺垫。语文学习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有米之炊”,而越是高一级形式的学习,越是要以丰厚的“积累”作基础。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在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不无启发的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课外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怎样加强语言材料积累呢?
首先,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会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故事片段,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某些名篇中的精彩段落,或与他们一道研讨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其次,在语文课上增加补充教材。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我在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大胆地引进了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以及与课本配套的,在附录中要求学生课外必读的《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名篇名著。每周五我们都有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同学们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很早的做好准备,等待阅读。开学之初,我就布置大家把该读的书都带来,放在我的办公室里,成立一个小书库,可以随时来借,这是主人的权利,但同时也要不断的向里面补充新的书籍,这是主人应尽的义务。到期末,通过班上的“比一比,赛一赛”栏目,看一看谁为大家作出的贡献最大,并且可以小小地动用一下教师的权利,给优秀者加点操行分,也可以以老师的名义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对他们为班级作出的贡献表示鼓励,进一步刺激大家的积极性。
再次,明确阅读要求和措施。要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30分钟,时间安排在晚上临睡前,由家长负责督促和检查,而且定时在每天的晚餐时间向父母汇报,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次阅读必须做好摘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语段,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另外,还可组织交流和互查,隔周抽一节课,进行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最后,多形式展示,巩固阅读成果。学生的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效果,我每天课前三分钟的积累汇报,或背诵名言警句,或谈见闻感受。在每一单元后的实践活动中,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为下一次的积累产生一种由衷的渴望。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正确理解“语文积累”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提高积累的能力和质量,真正意义上的做一個语文底蕴深厚学生,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 引自 于永正:《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情趣 重习惯》(《江苏教育》 2005年8、9合期,40页)
[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05年8月
[3]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宗守咏《论语文积累》,2001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关键词】 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 ;课外阅读 ;厚积而薄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尤其在《附录》中还明确了120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其意义非同一般。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中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写诗给我们不少启示,她要香菱把我国古代十多位大诗人的诗文各记一百多篇,“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后来香菱果然诗艺大进。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反观当今初中生,他们在课堂上必须两耳“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相对来说,课外读物只是一些作文书籍,可以说,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方面讲,这些都不能作为课外读本。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丰富语言的积累。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
语文学习到底该积累什么?
语文积累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言语操作经验”的积累,对广义文化的“感悟能力”的积累。在这里我就只简单的说说课外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说的,它侧重于语言的内部建构,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识记和理解一定数量的字、词、句、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篇章结构、文学常识和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是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必备工具,这些既是“积累”的基本内容,也是“积累”的铺垫。语文学习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有米之炊”,而越是高一级形式的学习,越是要以丰厚的“积累”作基础。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在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不无启发的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课外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怎样加强语言材料积累呢?
首先,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会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故事片段,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某些名篇中的精彩段落,或与他们一道研讨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其次,在语文课上增加补充教材。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我在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大胆地引进了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以及与课本配套的,在附录中要求学生课外必读的《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名篇名著。每周五我们都有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同学们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很早的做好准备,等待阅读。开学之初,我就布置大家把该读的书都带来,放在我的办公室里,成立一个小书库,可以随时来借,这是主人的权利,但同时也要不断的向里面补充新的书籍,这是主人应尽的义务。到期末,通过班上的“比一比,赛一赛”栏目,看一看谁为大家作出的贡献最大,并且可以小小地动用一下教师的权利,给优秀者加点操行分,也可以以老师的名义奖励一些学习用品,对他们为班级作出的贡献表示鼓励,进一步刺激大家的积极性。
再次,明确阅读要求和措施。要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30分钟,时间安排在晚上临睡前,由家长负责督促和检查,而且定时在每天的晚餐时间向父母汇报,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次阅读必须做好摘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语段,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另外,还可组织交流和互查,隔周抽一节课,进行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最后,多形式展示,巩固阅读成果。学生的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效果,我每天课前三分钟的积累汇报,或背诵名言警句,或谈见闻感受。在每一单元后的实践活动中,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为下一次的积累产生一种由衷的渴望。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正确理解“语文积累”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提高积累的能力和质量,真正意义上的做一個语文底蕴深厚学生,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 引自 于永正:《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情趣 重习惯》(《江苏教育》 2005年8、9合期,40页)
[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05年8月
[3]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宗守咏《论语文积累》,2001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