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高考语文有两个问题是最值得重视的: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这两个问题关系到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考查考生的题型设计。考生只有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才能走出复习备考的盲区,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因为“3+X”的高考真真切切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它与“3+2”考试是有区别的。我想谈下面四点:
一、能力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题
《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到,实施的高考“3+X”改革中,要贯彻“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则”。这就是我们说的“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它的含义是:把语文的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根据此题旨,自由剪裁,搭配语文学科的内容(字、词、句、篇章……)确定适当的表现形式(即题型)。试题情境和设问完全服务于能力考查,从而达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命题是把知识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思维的对象,考查考生对语文材料的组织、吸取、存储、提取、运用的学习能力。
高考语文试卷,为了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在考试的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取消了对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由选择题,改为要求能力更高的主观题;新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的结构上,由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新增加的第四部分则考查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在答案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试卷的主观题比例由原来的60%,调整为70%,加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则体现了对考生阅读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语文科“以能力立意”,将更加突出考查考生进人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和其基础文化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考查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将更突出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在这里语文是作为工具出现的。在编拟试题时,选用的情境(即背景材料)是力求反映时代特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二、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网络
高考多年来,对知识的考查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的存储、吸纳、提取和运用的能力。
什么是知识网络?以知识为内容的神经网络就称做是知识网络,它是各种知识在脑内系统化储存的方式。语文知识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如字、词、句、语文概念、定义,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点;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就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方法、步骤、思维。两种知识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联系的多维性,二是网络的开放性。其中,多维性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知识网络中,每一点向外发出的联系是多方向的。例如,从“苹果”这个概念,我们会联想到“鸭梨”、“橘子”、“香蕉”;又可以联想到“果树”、“植物”和“生物”;也可能联想到“果园”、“农场”和“农民”;还可以联想到“害虫”、“农药”和“污染”……。也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通过许多不同的连线而与其它知识点相联系。另一方面,每两个知识点之间,也不只一种联结方式,就象两个村庄间的多条道路,有曲有直,有长有短。因此当我们需要提取某些概念或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有些反复训练建立起的联系很强,就会易于恢复或表现为自动化和程序化,时间长了,还会形成一个人相对固定的解题模式或风格。但这些自动化的联系系统既可能成为学习的基础,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妨碍学习,因此应注意对它们的利用和改进。这就涉及到了知识网络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是指无论是网络中已有知识还是它们之间的联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新的知识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去,即知识点可以不断增加,更好的程序性知识亦可取代旧有的联系方式,从而使知识网络不断地充实和优化。
高考语文的试题都取材于课外,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网络,要想答好语文题是不可能的。
三、要研究题型
题型是什么呢?题型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载体。考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题型来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深刻地理解题型对正确解答试题有很大帮助。
关于题型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认识:一、各种题型的特点、分类,以及解题思路;二、题型所具备的三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客观题主要是指选择题;主观题主要是指填空题、简答题、作文题。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对于每一道题来说,都有立意、情境和设问的问题,我们说这是试题的“三要素”。高考题型变化无穷,都是因为这三要素引起的,要有效地提高解题的能力,克制题海,我们就要弄清这三要素。
(一)试题的立意
所谓试题的立意,就是试题要考查的目的,也就是“试题的题旨”,这就像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一样,要表现作者什么观点、什么态度。试题的立意要考查考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试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立意,试题也就成了形式,失去了灵魂。试题的情境和设问的选择和编制都要服务于立意,要做到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设想,语文科考查要发挥它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语文“注重语言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语言运用的考核项目,在材料选择方面,力求能反映时代特点,适当减少题量,增加考生的思考时间,以便更好地体现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的情境
所谓试题的“情境”,就是试题的情景、境地、场景、背景材料。如同文学作品一样,要有题材,它是试题的血肉。立意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它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表现,创设新情境,是考查考生能力最好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题海战术”,为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三)试题的设问
这是试题测试考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触点”,试题立意能否达到,设问的好坏是关键,这一要素是最重要的特征。
立意、情境、设问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完美结合的。以下举几个高考语文新题型加以说明。
(例1)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的相同,有的相反,例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同义,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参照上例,与下面四位人物的“名”相对应的一组“字”应该是:
①汉代班固 ②唐代韩愈 ③宋代文天祥 ④明代高启
A.孟坚 明允 平仲 承祚
B.平仲 去非 宋瑞 季迪
C.孟坚 退之 宋瑞 季迪
D.季迪 退之 承祚 去非 (C)
[例2]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例1和例2是相同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很被重视,它的特点是首先让考生对于新的知识进行现场学习,然后加以运用,考查学习能力。这类题近几年较多出现。
例1是一道选择题,它的立意是考查反义词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试题的题干却先作知识讲解、传授。讲了我国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关系,又列举了我们熟悉的曹操(孟德)、晏殊(同叔)为例具体说明,然后让考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以班固、韩愈、文天祥、高启的字组成四个选项,供选判断,设问的角度新颖、迂回。
例2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设计采用了主观题的方法。试题提供了两’句仿写的标准句,在题干中对两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考生学习理解后,提出解答要求“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词,仿写两句”。
应当说仿写是一个较低的要求,但高考的仿写在规定了句式的同时,又规定了内容范围,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要点在于句式的结构和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说明)这也是一道新题型。本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采用主观题考查鉴赏能力是一种新思路,这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让考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个人的看法。如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等,对“咽” “冷”二字的赏析,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评价二字的作用。
[例4]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书吴道子画后
苏 轼
知者创抽,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于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坟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束除①,得自然之数②,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于,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注]①乘除:抵消。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②目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下之能事毕矣__________
或不能必其主名___________
(2)文中用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两个成语,写出其中一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写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这是上海一道语文题型。立意在于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的阅读、鉴赏、翻译能力。是“一带多”的题型。在高考中使用很有意义。有一定难度。
答案: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或传述);②不过世上人很少有(吴道子的)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见过一二次罢了。
四、值得重视的创新能力考查
这个问题在过去不太重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明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劳动者则是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21世纪的国家都在积极探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教育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更具有竞争能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选择,高考,作为我国选择人才的最重要方式,当然命题从意图上就会重视此项。但是高考的创新能力考查的涵义与我们平常说的不一样,对于高中生来说创新能力不是要产生出什么新颖独特的东西,而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技能,独立地发现问题、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问题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如高考作文的考查,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见解、思想感情都属于创新之列。
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是高考内容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这些问题会认识更清楚,反映在试卷上会更突出、更完善。
一、能力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题
《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到,实施的高考“3+X”改革中,要贯彻“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则”。这就是我们说的“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它的含义是:把语文的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根据此题旨,自由剪裁,搭配语文学科的内容(字、词、句、篇章……)确定适当的表现形式(即题型)。试题情境和设问完全服务于能力考查,从而达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命题是把知识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思维的对象,考查考生对语文材料的组织、吸取、存储、提取、运用的学习能力。
高考语文试卷,为了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在考试的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取消了对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和现代诗歌的考查。古代诗歌的鉴赏由选择题,改为要求能力更高的主观题;新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的结构上,由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新增加的第四部分则考查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在答案上有一定的灵活性。试卷的主观题比例由原来的60%,调整为70%,加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则体现了对考生阅读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语文科“以能力立意”,将更加突出考查考生进人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和其基础文化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考查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将更突出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在这里语文是作为工具出现的。在编拟试题时,选用的情境(即背景材料)是力求反映时代特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二、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网络
高考多年来,对知识的考查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的存储、吸纳、提取和运用的能力。
什么是知识网络?以知识为内容的神经网络就称做是知识网络,它是各种知识在脑内系统化储存的方式。语文知识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如字、词、句、语文概念、定义,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点;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就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方法、步骤、思维。两种知识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联系的多维性,二是网络的开放性。其中,多维性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知识网络中,每一点向外发出的联系是多方向的。例如,从“苹果”这个概念,我们会联想到“鸭梨”、“橘子”、“香蕉”;又可以联想到“果树”、“植物”和“生物”;也可能联想到“果园”、“农场”和“农民”;还可以联想到“害虫”、“农药”和“污染”……。也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通过许多不同的连线而与其它知识点相联系。另一方面,每两个知识点之间,也不只一种联结方式,就象两个村庄间的多条道路,有曲有直,有长有短。因此当我们需要提取某些概念或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中有些反复训练建立起的联系很强,就会易于恢复或表现为自动化和程序化,时间长了,还会形成一个人相对固定的解题模式或风格。但这些自动化的联系系统既可能成为学习的基础,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妨碍学习,因此应注意对它们的利用和改进。这就涉及到了知识网络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是指无论是网络中已有知识还是它们之间的联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新的知识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去,即知识点可以不断增加,更好的程序性知识亦可取代旧有的联系方式,从而使知识网络不断地充实和优化。
高考语文的试题都取材于课外,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网络,要想答好语文题是不可能的。
三、要研究题型
题型是什么呢?题型是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载体。考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题型来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深刻地理解题型对正确解答试题有很大帮助。
关于题型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认识:一、各种题型的特点、分类,以及解题思路;二、题型所具备的三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客观题主要是指选择题;主观题主要是指填空题、简答题、作文题。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对于每一道题来说,都有立意、情境和设问的问题,我们说这是试题的“三要素”。高考题型变化无穷,都是因为这三要素引起的,要有效地提高解题的能力,克制题海,我们就要弄清这三要素。
(一)试题的立意
所谓试题的立意,就是试题要考查的目的,也就是“试题的题旨”,这就像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一样,要表现作者什么观点、什么态度。试题的立意要考查考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试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立意,试题也就成了形式,失去了灵魂。试题的情境和设问的选择和编制都要服务于立意,要做到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设想,语文科考查要发挥它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语文“注重语言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语言运用的考核项目,在材料选择方面,力求能反映时代特点,适当减少题量,增加考生的思考时间,以便更好地体现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的情境
所谓试题的“情境”,就是试题的情景、境地、场景、背景材料。如同文学作品一样,要有题材,它是试题的血肉。立意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它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表现,创设新情境,是考查考生能力最好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题海战术”,为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三)试题的设问
这是试题测试考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触点”,试题立意能否达到,设问的好坏是关键,这一要素是最重要的特征。
立意、情境、设问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完美结合的。以下举几个高考语文新题型加以说明。
(例1)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的相同,有的相反,例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同义,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参照上例,与下面四位人物的“名”相对应的一组“字”应该是:
①汉代班固 ②唐代韩愈 ③宋代文天祥 ④明代高启
A.孟坚 明允 平仲 承祚
B.平仲 去非 宋瑞 季迪
C.孟坚 退之 宋瑞 季迪
D.季迪 退之 承祚 去非 (C)
[例2]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例1和例2是相同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很被重视,它的特点是首先让考生对于新的知识进行现场学习,然后加以运用,考查学习能力。这类题近几年较多出现。
例1是一道选择题,它的立意是考查反义词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试题的题干却先作知识讲解、传授。讲了我国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关系,又列举了我们熟悉的曹操(孟德)、晏殊(同叔)为例具体说明,然后让考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以班固、韩愈、文天祥、高启的字组成四个选项,供选判断,设问的角度新颖、迂回。
例2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设计采用了主观题的方法。试题提供了两’句仿写的标准句,在题干中对两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考生学习理解后,提出解答要求“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词,仿写两句”。
应当说仿写是一个较低的要求,但高考的仿写在规定了句式的同时,又规定了内容范围,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要点在于句式的结构和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说明)这也是一道新题型。本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采用主观题考查鉴赏能力是一种新思路,这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让考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个人的看法。如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等,对“咽” “冷”二字的赏析,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评价二字的作用。
[例4]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书吴道子画后
苏 轼
知者创抽,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于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坟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束除①,得自然之数②,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于,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注]①乘除:抵消。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②目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天下之能事毕矣__________
或不能必其主名___________
(2)文中用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两个成语,写出其中一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写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这是上海一道语文题型。立意在于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的阅读、鉴赏、翻译能力。是“一带多”的题型。在高考中使用很有意义。有一定难度。
答案: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或传述);②不过世上人很少有(吴道子的)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见过一二次罢了。
四、值得重视的创新能力考查
这个问题在过去不太重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明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劳动者则是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21世纪的国家都在积极探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教育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更具有竞争能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人才的选择,高考,作为我国选择人才的最重要方式,当然命题从意图上就会重视此项。但是高考的创新能力考查的涵义与我们平常说的不一样,对于高中生来说创新能力不是要产生出什么新颖独特的东西,而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技能,独立地发现问题、组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问题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如高考作文的考查,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见解、思想感情都属于创新之列。
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是高考内容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这些问题会认识更清楚,反映在试卷上会更突出、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