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正式发行音乐卡带,而此时正值美国国内反战浪潮高涨,象征着嬉皮士风格的摇滚乐统治了那哥时代的乐坛。也正是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刚刚诞生的音乐卡带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依然不可抵挡地风靡了整个世界。通过这小小的卡带,人们学着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的腔调,声嘶力竭地发泄着对整个世界的不满,这种风潮对之后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化给移动音乐带来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是全球互联网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互联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过低的网速。而为了充分利用带宽,众多早期的互联网工程师(其实就是程序员)想尽一切办法来精简软件,使互联网文件的体积尽量小型化,音乐文件自然也不例外。此时无论是高品质的音乐CD文件还是由音乐卡带所翻录的WAV文件都显得体积臃肿,因此短小精悍的MIDI文件和MP3文件开始流行了起来。
对音乐爱好者来说,MIDI文件一般是由电声乐器演奏的纯音乐,虽然体积小,但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因此采用高压缩比来精简音乐文件体积的MP3文件开始流行了起来。这也是数字音乐开始横扫移动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传统音乐产业必须以全新的思路来应对挑战。
一直以来,音乐发烧友对MP3文件都显得不屑一顾,原因在于MP3实质上是采用有损压缩的方式来对文件体积进行缩减。简单来说,MP3虽然没有精简声音里中频段的信息,在低频段采用了小压缩比来降低失真,但却缩减了大量高频段的细节,甚至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或许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对音乐发烧友那经过训练的耳朵来说,无损音乐和有损音乐的区别确实可以很明显地被感知出来,因为音乐中的高频段往往是判断音乐器材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同样,音乐发烧友对酷爱低频的用户也往往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原因大致是因为早期的音乐发烧友大都是比较“规矩”的人,对摇滚、朋克、嬉皮士都不太感冒的原因,当然,判断器材的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里,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促进了音乐产业的全面转型,但受限于可怜的网速(举例来说,在国内直到2002年,拨号上网的56K Modem仍然还有不错的销量,由此可见网络提速的艰难),无损音乐的发展实质上并没有太多起色,虽然音乐发烧友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分享音乐文件,但受限于网速,无损音乐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几个小圈子。
文件格式变化带来的无损音乐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无损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网络速度的提升,全球的网络开始普遍提速,尤其是在中国,宽带业务开始普及到家庭,电脑也开始以家庭电器的身份加入到家庭生活中去,由此带来的改变是消费者对内容需求的(精确地说应该称之为品味)的层次也随之提高,过去勉强能听的MP3开始不再能满足需求,具备更高清晰度的音乐文件成为了人们普遍想要获得的资源。
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现有格局的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如今大放异彩的两种无损音乐格式出现了。首先登场的是比较资深的是APE格式,简单来说,这种文件格式是一种无损的动态压缩格式,由于没有对元数据进行改动,只对可压缩部分进行压缩,因此APE文件实际上是在减小体积的同时,保留了元数据中的细节,并可通过编码器还原出原始文件。根据实验的结果,APE格式能够将音乐文件的体积降低到之前的一半,也正因为如此,发烧友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载都会变得更加快捷,这也导致了这种文件格式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了音频发烧友的圈子。但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先天的限制,APE格式文件必须配合CUE文件(作用大致相当于目录或菜单文件)来进行使用,如果播放器不支持CUE文件,那么APE格式文件很可能会被识别为一整条音轨,无法进行精准的选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兼容性更好的FLAC文件在之后成为了无损音乐文件的主流,与APE格式相比,FLAC文件具有编解码速度快,对硬件需求低等特质。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使得FLAC文件在小型移动设备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尤其是在早期的高品质数码随身播放器上,支持FLAC文件几乎成了标准配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数字无损音乐获得了普及。
从Better到The Best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频发烧友都将CD音质作为终极音质的表现标准,但技术发展始终是不可预估的,随着录音技术和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具备更高清晰度的音乐文件出现已经是必然。同样,随着4G高速网络的普及,移动音乐的品质也正式走上了追求音质的道路。
首先登场的是杜比实验室,这家以音效技术而闻名的厂商在音乐移动化、数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其拥有杜比数字 (Dolby Digital Plus)家技术,使得小型移动设备也能拥有出色的环绕声效果。但这其实并非重点,杜比数字 技术还有一个有点,那就是采用了精简的音效编码,使得音乐文件的体积能够有效减小,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改进。支持这种音效技术的音乐文件,大致能为用户节省一半以上的流量,音质却没有明显的下降,所以非常适合在线音乐服务商使用,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快速的服务。
接下来登场的是由索尼和飞利浦力推的超级音频光盘系统(Super Audio CD),与音乐CD文件相比,它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均获得了不小的进步,新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数字流编码)具备了更高的信息储存量和更高的采样率(是普通CD的64倍),这也意味着音乐中的更多细节将被保存下来,声音的清晰度和信噪比较之前的音乐文件格式进步更多,在20-20KHz频率(即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内的动态范围达120dB。此外,超级音频光盘系统还有一个优点是对版权信息的保护,这在崇尚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年代里是殊为难得的。遗憾的是,由于兼容性不好(必须使用专用播放器)和成本过高,超级音频光盘系统始终无法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手上握有大量音乐资源的索尼很快又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推出了Hi-Res Audio。严格说来,Hi-Res Audio并非是一种专利技术,只是拥有更高采样率,代表清晰度超越CD音质的音乐格式,也是超级音频光盘系统的一个扩展,增强了兼容性。目前,索尼大多数中高端产品都已支持Hi-Res Audio高解析度音乐。
与音乐CD文件相比,Hi-Res Audio高解析度音乐是以24bit/192kHz以及以上规格,拥有2.8MHz或以上的采样频率,能够保有原始音源的细节,带来如同录音室母带的回放效果。正是由于细节的丰富,高解析度音乐的体积通常会较为庞大,音乐文件的丰富性还有待提升。但由于索尼本身掌握有大量的音乐资源,因此丰富性的提升只需要时间,体积庞大的问题也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而到了变相的解决。
索尼的这一举措,实际上是满足消费者随着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而带来的新的需求,让数字音乐回归到本源,从满足有无的需要回归到音乐本身,探寻数字音乐诞生的初衷,让高清音乐走想普及的道路。
写在最后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移动音乐或者是数字音乐实际上已经不再被束缚的Hi-Fi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内,而是转向了消费级市场,这里既有移动便携设备性能增强的原因,也有价格下降的因素在内。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用Hi-Fi手机还是用发烧级台式播放器来来欣赏高清音频,实际上都是回归音乐的本源,都是通过丰富的音乐细节来满足对美的欣赏。
互联网化给移动音乐带来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是全球互联网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互联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过低的网速。而为了充分利用带宽,众多早期的互联网工程师(其实就是程序员)想尽一切办法来精简软件,使互联网文件的体积尽量小型化,音乐文件自然也不例外。此时无论是高品质的音乐CD文件还是由音乐卡带所翻录的WAV文件都显得体积臃肿,因此短小精悍的MIDI文件和MP3文件开始流行了起来。
对音乐爱好者来说,MIDI文件一般是由电声乐器演奏的纯音乐,虽然体积小,但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因此采用高压缩比来精简音乐文件体积的MP3文件开始流行了起来。这也是数字音乐开始横扫移动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传统音乐产业必须以全新的思路来应对挑战。
一直以来,音乐发烧友对MP3文件都显得不屑一顾,原因在于MP3实质上是采用有损压缩的方式来对文件体积进行缩减。简单来说,MP3虽然没有精简声音里中频段的信息,在低频段采用了小压缩比来降低失真,但却缩减了大量高频段的细节,甚至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或许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对音乐发烧友那经过训练的耳朵来说,无损音乐和有损音乐的区别确实可以很明显地被感知出来,因为音乐中的高频段往往是判断音乐器材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同样,音乐发烧友对酷爱低频的用户也往往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原因大致是因为早期的音乐发烧友大都是比较“规矩”的人,对摇滚、朋克、嬉皮士都不太感冒的原因,当然,判断器材的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里,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促进了音乐产业的全面转型,但受限于可怜的网速(举例来说,在国内直到2002年,拨号上网的56K Modem仍然还有不错的销量,由此可见网络提速的艰难),无损音乐的发展实质上并没有太多起色,虽然音乐发烧友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分享音乐文件,但受限于网速,无损音乐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几个小圈子。
文件格式变化带来的无损音乐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无损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网络速度的提升,全球的网络开始普遍提速,尤其是在中国,宽带业务开始普及到家庭,电脑也开始以家庭电器的身份加入到家庭生活中去,由此带来的改变是消费者对内容需求的(精确地说应该称之为品味)的层次也随之提高,过去勉强能听的MP3开始不再能满足需求,具备更高清晰度的音乐文件成为了人们普遍想要获得的资源。
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现有格局的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如今大放异彩的两种无损音乐格式出现了。首先登场的是比较资深的是APE格式,简单来说,这种文件格式是一种无损的动态压缩格式,由于没有对元数据进行改动,只对可压缩部分进行压缩,因此APE文件实际上是在减小体积的同时,保留了元数据中的细节,并可通过编码器还原出原始文件。根据实验的结果,APE格式能够将音乐文件的体积降低到之前的一半,也正因为如此,发烧友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载都会变得更加快捷,这也导致了这种文件格式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了音频发烧友的圈子。但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先天的限制,APE格式文件必须配合CUE文件(作用大致相当于目录或菜单文件)来进行使用,如果播放器不支持CUE文件,那么APE格式文件很可能会被识别为一整条音轨,无法进行精准的选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兼容性更好的FLAC文件在之后成为了无损音乐文件的主流,与APE格式相比,FLAC文件具有编解码速度快,对硬件需求低等特质。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使得FLAC文件在小型移动设备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尤其是在早期的高品质数码随身播放器上,支持FLAC文件几乎成了标准配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数字无损音乐获得了普及。
从Better到The Best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频发烧友都将CD音质作为终极音质的表现标准,但技术发展始终是不可预估的,随着录音技术和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具备更高清晰度的音乐文件出现已经是必然。同样,随着4G高速网络的普及,移动音乐的品质也正式走上了追求音质的道路。
首先登场的是杜比实验室,这家以音效技术而闻名的厂商在音乐移动化、数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其拥有杜比数字 (Dolby Digital Plus)家技术,使得小型移动设备也能拥有出色的环绕声效果。但这其实并非重点,杜比数字 技术还有一个有点,那就是采用了精简的音效编码,使得音乐文件的体积能够有效减小,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改进。支持这种音效技术的音乐文件,大致能为用户节省一半以上的流量,音质却没有明显的下降,所以非常适合在线音乐服务商使用,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快速的服务。
接下来登场的是由索尼和飞利浦力推的超级音频光盘系统(Super Audio CD),与音乐CD文件相比,它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均获得了不小的进步,新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数字流编码)具备了更高的信息储存量和更高的采样率(是普通CD的64倍),这也意味着音乐中的更多细节将被保存下来,声音的清晰度和信噪比较之前的音乐文件格式进步更多,在20-20KHz频率(即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内的动态范围达120dB。此外,超级音频光盘系统还有一个优点是对版权信息的保护,这在崇尚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年代里是殊为难得的。遗憾的是,由于兼容性不好(必须使用专用播放器)和成本过高,超级音频光盘系统始终无法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不过手上握有大量音乐资源的索尼很快又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推出了Hi-Res Audio。严格说来,Hi-Res Audio并非是一种专利技术,只是拥有更高采样率,代表清晰度超越CD音质的音乐格式,也是超级音频光盘系统的一个扩展,增强了兼容性。目前,索尼大多数中高端产品都已支持Hi-Res Audio高解析度音乐。
与音乐CD文件相比,Hi-Res Audio高解析度音乐是以24bit/192kHz以及以上规格,拥有2.8MHz或以上的采样频率,能够保有原始音源的细节,带来如同录音室母带的回放效果。正是由于细节的丰富,高解析度音乐的体积通常会较为庞大,音乐文件的丰富性还有待提升。但由于索尼本身掌握有大量的音乐资源,因此丰富性的提升只需要时间,体积庞大的问题也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而到了变相的解决。
索尼的这一举措,实际上是满足消费者随着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而带来的新的需求,让数字音乐回归到本源,从满足有无的需要回归到音乐本身,探寻数字音乐诞生的初衷,让高清音乐走想普及的道路。
写在最后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移动音乐或者是数字音乐实际上已经不再被束缚的Hi-Fi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内,而是转向了消费级市场,这里既有移动便携设备性能增强的原因,也有价格下降的因素在内。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用Hi-Fi手机还是用发烧级台式播放器来来欣赏高清音频,实际上都是回归音乐的本源,都是通过丰富的音乐细节来满足对美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