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化学教学中情感规律的应用及情感效能的发挥,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系列运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差生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有严重缺陷。
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明确的情感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情感,都利于认知目标的实现,并为可持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支持。教学中忽视情感系统的构建及低估情感的动力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二、挖掘教学的三大情感源,充分发挥情感效能
教师、学生及教材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大源点。化学是典型的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体系中情感产生的途径广。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当然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选定的,但任课教师仍有一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的发展现状及社会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使内容富有情感,再现“昔日”风采。
高一化学(试验修订本)教材中,“同位素”安排在第三节,教学时将它安排在第一节原子结构内容中进行,效果肯定不错。首先,原子结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对原子组成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同位素,掌握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其次,保证了原子结构体系的相对完整,有利于学生对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区别。
从教学过程来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情感因素来看,学生感受原子结构又学到了新的东西。此外,进行同位素概念教学时,以铀—235、铀—238为例,联系原子弹、原子反应堆的原理及贫铀弹给科索沃人民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正义感及发奋读书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2.巧妙的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以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更重要的要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关键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期地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使学生产生惊喜,得到意外收获。
进行元素周期律教学时,在学生明确周期性及原子序数概念以后,学生讨论: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归纳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是枯燥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经过自己的归纳,竟奇迹般地出现了“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此“发现”兴奋状态驱使下,进一步探讨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在学生主动思维下进行,因此,无论对元素周期律的掌握,还是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很流畅自然。发现微观世界规律的创造性体验,科学方法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科学之谜的热情急增。
3.化学与社会广泛联系。学习就是在情境因素影响下,唤起并加强人的联结(刺激情境与反应)本能” (桑代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刺激情境,让学生产生良性的反应,愉快而有价值的学习。
4.师生情感交流融洽 。“热爱自已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将对学科执着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传染”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要实现师生情感交流融洽,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扎实的教书育人基本功外,还具有下列一些内隐和外显的特质,如饱满的工作热情,精力充沛;关心每一位学生,想信每一位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关心社会,正义感强;举止大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等。
化学教学中情感育人、以情促智的途径很多,但具体说来,主要是通过完善自身,情理交融,依托于化学事实、原理与概念的传授,通过实验及课外活动先等各种形式和活动,在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河北邯郸曲周第一中学)
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化学教学中情感规律的应用及情感效能的发挥,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系列运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差生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有严重缺陷。
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明确的情感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情感,都利于认知目标的实现,并为可持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支持。教学中忽视情感系统的构建及低估情感的动力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二、挖掘教学的三大情感源,充分发挥情感效能
教师、学生及教材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大源点。化学是典型的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体系中情感产生的途径广。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当然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选定的,但任课教师仍有一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的发展现状及社会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使内容富有情感,再现“昔日”风采。
高一化学(试验修订本)教材中,“同位素”安排在第三节,教学时将它安排在第一节原子结构内容中进行,效果肯定不错。首先,原子结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对原子组成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同位素,掌握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其次,保证了原子结构体系的相对完整,有利于学生对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区别。
从教学过程来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情感因素来看,学生感受原子结构又学到了新的东西。此外,进行同位素概念教学时,以铀—235、铀—238为例,联系原子弹、原子反应堆的原理及贫铀弹给科索沃人民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正义感及发奋读书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2.巧妙的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以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更重要的要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关键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期地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使学生产生惊喜,得到意外收获。
进行元素周期律教学时,在学生明确周期性及原子序数概念以后,学生讨论: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归纳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是枯燥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经过自己的归纳,竟奇迹般地出现了“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此“发现”兴奋状态驱使下,进一步探讨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在学生主动思维下进行,因此,无论对元素周期律的掌握,还是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很流畅自然。发现微观世界规律的创造性体验,科学方法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科学之谜的热情急增。
3.化学与社会广泛联系。学习就是在情境因素影响下,唤起并加强人的联结(刺激情境与反应)本能” (桑代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刺激情境,让学生产生良性的反应,愉快而有价值的学习。
4.师生情感交流融洽 。“热爱自已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将对学科执着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传染”给学生,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要实现师生情感交流融洽,教师除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扎实的教书育人基本功外,还具有下列一些内隐和外显的特质,如饱满的工作热情,精力充沛;关心每一位学生,想信每一位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关心社会,正义感强;举止大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等。
化学教学中情感育人、以情促智的途径很多,但具体说来,主要是通过完善自身,情理交融,依托于化学事实、原理与概念的传授,通过实验及课外活动先等各种形式和活动,在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情境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河北邯郸曲周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