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对宁夏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讨其在教育服务中开展馆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变革中对教育合作的需求,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馆校合作 宁夏地质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67-02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在这一定义中,“教育”列在“研究”之前,这表明,“教育”已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博物馆设立的重要目的之一,博物馆不在是传统意义上收藏奇珍异宝的场所,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的观点正被人们逐渐接受。
一、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博物馆教育的内涵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藏品及相关的材料,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从广义上讲,博物馆所做的教育都称之为教育,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博物馆教育是为学校教育服务,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在馆内,也可以在博物馆以外的区域进行。本文所探讨的是基于狭义上的博物馆教育在实际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随着博物馆逐渐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校学生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参观群体,博物馆教育活动也日益受到博物馆行政管理部门和博物馆本身的重视。截止2014年,宁夏在建和建成的博物馆共有75座。其中文化系统39座、行业博物馆22座,民办博物馆14座。2014年全区博物馆参观人数2607660,其中学生人数为585080人次。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场所,正面临着相关的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也逐渐成为博物馆为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因此,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是博物馆教育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缺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博物馆与学校两者之间还缺乏真正的“合作”和“互动”。即使进行一些合作,要么是博物馆被动接受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要么学校只扮演被动的配合角色,多为单方面行动,大多没有制度化、常态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博物馆如何辅助学校教学”、“学校如何利用博物馆”,成为了馆校整合教育资源、长期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馆校合作模式
馆校合作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本文所探讨的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在深入研究馆内资源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台湾著名的博物馆学者刘婉珍将双方的合作模式做了六种分类:即①“提供者”与“接受者”模式;②博物馆主导模式;③学校主导模式;④小区博物馆学校模式;⑤博物馆附属学校模式;⑥第三机构扮演主导角色。
实践表明,与学校共同制定长期互动的教学活动计划,是博物馆与学校结合的新模式。在理想的馆校合作关系中,博物馆教育不再单纯的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切实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与学校共同推动教育计划的实施。
二、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现状及问题
1、宁夏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现状
宁夏地质博物馆是宁夏唯一一座自然专题类博物馆,自正式免费开放以来,是宁夏大中专、中小学院校课外实践、拓展第二课堂的首选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据历年来游客人数统计,共接待游客总人数233578人,学生人数58970人,占接待总量约30%。
宁夏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呈现常态化。每年在“4.22世界地球日”、“科普周”、“科普日”、“博物馆日”、“助残日”等特殊节日深入工厂、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影像、岩矿标本、展板、宣传单页等手段面向观众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科普活动,包括常规展览、讲座、“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科普等取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2、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现状
截止2015年,宁夏地质博物馆与宁夏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被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农业大学授予“大学生实践基地”,为地质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博物馆社会实践;在寒暑假为大学生提供当志愿者的机会;与银川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校保持长期校外实践的参观联系。在科普活动日,走进校园开展地质科普讲座、科普实验、科普大篷车、科普主题展览、知识竞赛等互动项目,并在暑假组织小学生开展“寻宝探秘”、“小小讲解员”等参与性、趣味性强的主题科普活动。
总体而言,宁夏地质博物馆对“馆校合作”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前瞻性的思维,能积极拓展教育资源,但是教育规模和数量落后,目前仅停留在博物馆被动地与学校进行简单的参观联系,主要包括陈列展览的讲解、参观的组织、博物馆宣传、配合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科普读物的出版等。
按照馆校模式分类,目前宁夏地质博物馆建立的馆校模式属于“提供者”与“接受者”模式,具体表现在博物馆精心为学校推出各项活动,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与使用,并不会参与。其形式较为被动,难以与学校进行真正深入的互动与交流。
3、馆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馆校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博物馆、学校双方紧密的沟通和配合共同推动教学计划的实施。假如馆方一方热忱参与,学校老师却对博物馆资源并不关注,那馆校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共识,馆校合作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通过笔者对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的调研中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3.1 博物馆和学校各自为阵,缺少沟通
宁夏地质博物馆在开展活动时,大多数根据该馆藏品特点、行政任务、结合展览内容或节庆,自行设计教育活动,很少有学校师生参与; 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博物馆已 有的主题或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加教育活动。无论是博物馆或学校都未将对方纳入自己的互动教育计划。
此外,博物馆教育人员对大中小学教学大纲、德育教育、教学课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策划教育活动时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显著。学校对博物馆的教育计划不了解,很难将博物馆教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或参加博物馆教育活动。比如: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采矿专业进行实习参观时,教师一方面对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不了解,另一方面未明确告知实习目的、内容及教学安排,只做了参观时间、讲解质量的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提供讲解、展品展项等服务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重点性,形式单一,这些因素导致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参观学习肤浅、流于形式。
3.2 教师博物馆意识淡薄
学生到博物馆次数的多少和受到教育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学科、成果、年级也不无关系。笔者通过抽样调查、访谈等形式调查发现,教师对博物馆资源利用的主动性不高。其中:高校老师对校外资源重要性的意识要远高于中小学生教师,但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带学生来博物馆主要基于课时、学校硬性安排等要求,主动把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校外资源来利用,在教学中开发博物馆相关课程,针对博物馆做成任务单等意识普遍淡薄;中小教师利用博物馆主要考虑学生的安全、学校的教育决策、整体安排,对参观博物馆的预期低、只求纪律好,走马观花即可。
3.3 博物馆的自身因素
博物馆自身存在的客观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教育项目的数量、种类严重不足;博物馆教育人员队伍素质水平的局限,目前宁夏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主要由讲解员组成,教育专业人才极少,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教育质量和效果;博物馆本身存在的保守、半封闭观念及由此造成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方式不全面、到位。
以上这些问题为“馆校合作”的进一步开展设置了障碍使得“馆校合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更深、更广的横向联系, 这既阻碍了博物馆教育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也弱化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
三、新形势下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对策
目前,宁夏地质博物馆“接受”与“被接受”的馆校合作模式难以与学校教育进行真正深入的互动交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教育的需求,逐渐开启以博物馆为主导的“馆校合作”模式。笔者通过深入实地调查,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参考其他地区博物馆先进的理念做法,结合宁夏地质博物馆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1、共同进行理论研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使得“馆校合作”无缝对接,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都有着深人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掌握一定的博物馆教育理论. 那么,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博物馆的教育理论研究是短板,学校研究力量的补充会促进博物馆教育理论日趋完善。反之,理论的成熟对实践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都有各自的教育优势, 但也都存在着一些局限,两者在开展“馆校合作“时,要扬长避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论是博物馆设计教育活动,还是学校设计教学计划,都应考虑对方的需求。博物馆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或邀请教师参与活动设计;学校在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时,应全面了解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情况,并征求博物馆的意见,争取最大的支持。
2、人员互通
博物馆教育人员和教师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双方人员达到互通、互学是保证教育实践成功的基础。博物馆方面,通过组织“博物馆之友”活动,将学校教师纳入博物馆志愿者行列,并邀请他们为公众开展学科专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讲座等,弥补博物馆教育人员不足、不专的缺陷;在科研方面,可以和学校教师一起申请课题,进行科研活动;博物馆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向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文博知识的机会,并为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和特点制定教育计划。
学校方面,可对博物馆人员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进校培训提供便利,也可邀请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进行辅助教学。
3、編写博物馆教学教案、学习单
在馆校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受众。博物馆应以现有资源为主要素材,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的优势,编写符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知识架构和心里特点的教案,包括教学目的、主题、内容、人数、时间等,注意内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和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实践目的,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单。
此外,为促进馆校合作长期有效的进行,还要面向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公众进行“馆校合作”成果的大力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览、教学观摩会等方式,将合作教学成果反馈给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校方主管等,为“馆校合作”教学获得行政方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博物馆社会公益形象,让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吴镝.美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5)2、
[2] 马伟丽.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吕文静.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1
[4] 朱旭初.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和前景[J].东南文化.1988(Z1)
[5] 田园.我国博物馆的现状与我省博物馆的发展思路[J]文物世界.2007.05
[6] 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大学.2008
[7] 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这[D].大连理工大学.2010
[8] 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J].沧桑.2009(01)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馆校合作 宁夏地质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67-02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在这一定义中,“教育”列在“研究”之前,这表明,“教育”已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博物馆设立的重要目的之一,博物馆不在是传统意义上收藏奇珍异宝的场所,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的观点正被人们逐渐接受。
一、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博物馆教育的内涵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藏品及相关的材料,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从广义上讲,博物馆所做的教育都称之为教育,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狭义上讲,博物馆教育是为学校教育服务,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在馆内,也可以在博物馆以外的区域进行。本文所探讨的是基于狭义上的博物馆教育在实际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随着博物馆逐渐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校学生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参观群体,博物馆教育活动也日益受到博物馆行政管理部门和博物馆本身的重视。截止2014年,宁夏在建和建成的博物馆共有75座。其中文化系统39座、行业博物馆22座,民办博物馆14座。2014年全区博物馆参观人数2607660,其中学生人数为585080人次。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场所,正面临着相关的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也逐渐成为博物馆为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因此,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是博物馆教育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缺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博物馆与学校两者之间还缺乏真正的“合作”和“互动”。即使进行一些合作,要么是博物馆被动接受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要么学校只扮演被动的配合角色,多为单方面行动,大多没有制度化、常态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博物馆如何辅助学校教学”、“学校如何利用博物馆”,成为了馆校整合教育资源、长期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馆校合作模式
馆校合作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本文所探讨的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在深入研究馆内资源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台湾著名的博物馆学者刘婉珍将双方的合作模式做了六种分类:即①“提供者”与“接受者”模式;②博物馆主导模式;③学校主导模式;④小区博物馆学校模式;⑤博物馆附属学校模式;⑥第三机构扮演主导角色。
实践表明,与学校共同制定长期互动的教学活动计划,是博物馆与学校结合的新模式。在理想的馆校合作关系中,博物馆教育不再单纯的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切实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与学校共同推动教育计划的实施。
二、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现状及问题
1、宁夏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现状
宁夏地质博物馆是宁夏唯一一座自然专题类博物馆,自正式免费开放以来,是宁夏大中专、中小学院校课外实践、拓展第二课堂的首选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据历年来游客人数统计,共接待游客总人数233578人,学生人数58970人,占接待总量约30%。
宁夏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呈现常态化。每年在“4.22世界地球日”、“科普周”、“科普日”、“博物馆日”、“助残日”等特殊节日深入工厂、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影像、岩矿标本、展板、宣传单页等手段面向观众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科普活动,包括常规展览、讲座、“博物馆奇妙夜“主题科普等取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2、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现状
截止2015年,宁夏地质博物馆与宁夏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被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农业大学授予“大学生实践基地”,为地质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博物馆社会实践;在寒暑假为大学生提供当志愿者的机会;与银川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校保持长期校外实践的参观联系。在科普活动日,走进校园开展地质科普讲座、科普实验、科普大篷车、科普主题展览、知识竞赛等互动项目,并在暑假组织小学生开展“寻宝探秘”、“小小讲解员”等参与性、趣味性强的主题科普活动。
总体而言,宁夏地质博物馆对“馆校合作”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前瞻性的思维,能积极拓展教育资源,但是教育规模和数量落后,目前仅停留在博物馆被动地与学校进行简单的参观联系,主要包括陈列展览的讲解、参观的组织、博物馆宣传、配合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科普读物的出版等。
按照馆校模式分类,目前宁夏地质博物馆建立的馆校模式属于“提供者”与“接受者”模式,具体表现在博物馆精心为学校推出各项活动,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与使用,并不会参与。其形式较为被动,难以与学校进行真正深入的互动与交流。
3、馆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馆校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博物馆、学校双方紧密的沟通和配合共同推动教学计划的实施。假如馆方一方热忱参与,学校老师却对博物馆资源并不关注,那馆校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共识,馆校合作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通过笔者对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的调研中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3.1 博物馆和学校各自为阵,缺少沟通
宁夏地质博物馆在开展活动时,大多数根据该馆藏品特点、行政任务、结合展览内容或节庆,自行设计教育活动,很少有学校师生参与; 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博物馆已 有的主题或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加教育活动。无论是博物馆或学校都未将对方纳入自己的互动教育计划。
此外,博物馆教育人员对大中小学教学大纲、德育教育、教学课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策划教育活动时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显著。学校对博物馆的教育计划不了解,很难将博物馆教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或参加博物馆教育活动。比如: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采矿专业进行实习参观时,教师一方面对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不了解,另一方面未明确告知实习目的、内容及教学安排,只做了参观时间、讲解质量的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提供讲解、展品展项等服务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重点性,形式单一,这些因素导致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参观学习肤浅、流于形式。
3.2 教师博物馆意识淡薄
学生到博物馆次数的多少和受到教育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学科、成果、年级也不无关系。笔者通过抽样调查、访谈等形式调查发现,教师对博物馆资源利用的主动性不高。其中:高校老师对校外资源重要性的意识要远高于中小学生教师,但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带学生来博物馆主要基于课时、学校硬性安排等要求,主动把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校外资源来利用,在教学中开发博物馆相关课程,针对博物馆做成任务单等意识普遍淡薄;中小教师利用博物馆主要考虑学生的安全、学校的教育决策、整体安排,对参观博物馆的预期低、只求纪律好,走马观花即可。
3.3 博物馆的自身因素
博物馆自身存在的客观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教育项目的数量、种类严重不足;博物馆教育人员队伍素质水平的局限,目前宁夏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主要由讲解员组成,教育专业人才极少,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教育质量和效果;博物馆本身存在的保守、半封闭观念及由此造成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方式不全面、到位。
以上这些问题为“馆校合作”的进一步开展设置了障碍使得“馆校合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更深、更广的横向联系, 这既阻碍了博物馆教育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也弱化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
三、新形势下宁夏地质博物馆“馆校合作”的对策
目前,宁夏地质博物馆“接受”与“被接受”的馆校合作模式难以与学校教育进行真正深入的互动交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教育的需求,逐渐开启以博物馆为主导的“馆校合作”模式。笔者通过深入实地调查,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参考其他地区博物馆先进的理念做法,结合宁夏地质博物馆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1、共同进行理论研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使得“馆校合作”无缝对接,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都有着深人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掌握一定的博物馆教育理论. 那么,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博物馆的教育理论研究是短板,学校研究力量的补充会促进博物馆教育理论日趋完善。反之,理论的成熟对实践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都有各自的教育优势, 但也都存在着一些局限,两者在开展“馆校合作“时,要扬长避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论是博物馆设计教育活动,还是学校设计教学计划,都应考虑对方的需求。博物馆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或邀请教师参与活动设计;学校在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时,应全面了解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情况,并征求博物馆的意见,争取最大的支持。
2、人员互通
博物馆教育人员和教师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双方人员达到互通、互学是保证教育实践成功的基础。博物馆方面,通过组织“博物馆之友”活动,将学校教师纳入博物馆志愿者行列,并邀请他们为公众开展学科专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讲座等,弥补博物馆教育人员不足、不专的缺陷;在科研方面,可以和学校教师一起申请课题,进行科研活动;博物馆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向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文博知识的机会,并为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和特点制定教育计划。
学校方面,可对博物馆人员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进校培训提供便利,也可邀请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进行辅助教学。
3、編写博物馆教学教案、学习单
在馆校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受众。博物馆应以现有资源为主要素材,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的优势,编写符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知识架构和心里特点的教案,包括教学目的、主题、内容、人数、时间等,注意内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和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实践目的,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单。
此外,为促进馆校合作长期有效的进行,还要面向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公众进行“馆校合作”成果的大力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览、教学观摩会等方式,将合作教学成果反馈给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校方主管等,为“馆校合作”教学获得行政方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博物馆社会公益形象,让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吴镝.美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5)2、
[2] 马伟丽.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吕文静.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1
[4] 朱旭初.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和前景[J].东南文化.1988(Z1)
[5] 田园.我国博物馆的现状与我省博物馆的发展思路[J]文物世界.2007.05
[6] 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大学.2008
[7] 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这[D].大连理工大学.2010
[8] 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J].沧桑.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