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视文学作品以其清新高雅的艺术格调,吸引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艺术创作情结的电视观众,同时,也为广大电视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艺术平台。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电视报告文学等,是电视文学作品创作中常见的体裁。那么,如何制作出雅俗共赏的电视文学作品,是电视文学从业者和电视文学爱好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经验,认为电视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即:艺术真实、富含哲理、富有故事性。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电视文学作品才能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艺术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以艺术的手法加以提炼、加工和升华,使之更具普遍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让人喜闻乐见,给人以教育、给人以启迪,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但许多文学创作者,尤其是许多年轻文学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富于激情、富于幻想,缺乏生活的积淀和理性的思考,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显得风花雪月、虚无缥缈。为了达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故弄玄虚,却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性,让人看后觉得有些“假”、“过”、“空”、“飘”等。譬如:2004年漯河有线电视台创作的电视散文《开往春天的列车》,作品讲述了一位贫困儿童靠在列车上捡拾矿泉水瓶自食其力供养自己上学的故事。故事本身很感人,但在创作中个别细节与生活真实有些脱节,为了表现小女孩的身份,作者写道:“小女孩拿出一本语文课本,在我身旁靠着座位认真地读了起来。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把那瓶水喝完,当我站起身,准备把矿泉水瓶扔到车窗外时,小女孩急忙惊叫一声:叔叔,别扔……”小女孩的身份表述清楚了,但作者在表现小女孩等待捡拾一个空瓶子的时间未免有些夸张。试想,小女孩为了等这一个瓶子,花费一个多小时,那她一天能捡到几个瓶子?又怎么供养自己上学呢?因此,艺术夸张,要有生活基础,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
其次,要富含哲理。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在创作时都会有一种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想把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形成文字并公开发表,与大家分享。而这种创作的原始冲动,必有一定智慧的火花蕴含在作品之中,能够让读者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继而为之会心一笑,这样的文章才是好作品,而好的作品一定富含哲理,即有一定的思想性。
电视文学作品是在文字作品的基础上,编导运用电视的创作手法进行再创作,根据角本选取与之相匹配的群众演员来演,用摄像机的镜头来表现,后期制作时用字幕、背景音乐等电视元素来烘托。可以说,一篇电视文学作品,在整个选材、导演、拍摄过程中,编导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作品成功与否,除了编导驾驭电视手法的熟练程度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选材,即选取的文章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好的选材是作品成功的一半。有了好的选材,编导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不好的选材,即思想价值不大的作品,就像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能工巧匠无论如何雕刻,但它的材质毕竟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远远没有用玉石雕刻出来的艺术作品更有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在实际电视文学作品创作当中,这种现象经常存在,这也是许多年轻编导的困惑所在:为什么每次我都在导演拍摄、后期编辑制作当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症结就在于重拍摄而轻选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说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磨刀犹如选题,是准备工作;砍柴犹如导演拍摄和后期制作,是过程。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磨刀),才能在过程(砍柴)当中达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三,要有故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在看小说、电影、电视剧时,都不太喜欢那种平平淡淡的东西,总是希望能够看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作品。根据中国百姓更喜欢富有故事性的收视习惯,电视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这样。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电视作为传媒之一,已受到了很大冲击。电视娱乐又分电影、电视剧、戏曲、歌曲、记录片、新闻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要。而电视文学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它的受众是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文学艺术细胞、有一定生活物质基础、有一定生活规律的阶层。他们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相对而言较高。因此,电视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要考虑到受众的收视心理,在选材当中,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心、富有故事性的文章。只有吸引住观众,才能赢得收视率、赢得观众的认可,电视文学作品和电视文学栏目才更具有生命力。
譬如:漯河市有线电视台2006年度创作的电视故事《丑娘》,讲述的是一位年轻女性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与心爱的男人私奔,寄居在山脚下的一间茅屋内。在女人即将分娩之夜,茅屋不幸失火,男人为救女人而被倒塌的横梁砸死。女人得以幸免,但面部却严重烧伤毁容,面目丑陋不堪。女儿出生后,女人无力养活女儿,也为了不惊吓女儿,忍痛将女儿送给医院的护士抚养,而她却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在一旁默默地用一种独特的母爱,注视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一天深夜,在女儿即将受害的时候她及时出现,使女儿免遭蹂躏。在女儿的婚礼上,丑娘用自己20多年来捡拾破烂、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为女儿买了一枚祝福的钻戒,最终母女相认的曲折动人故事。此作品荣获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二等奖,作品的成功之处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品富有故事性,达到了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相反,那些缺乏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无论电视元素运用得多么到位,电视创作手法多么完美,但空洞无物的内容只能给人无病呻吟的感觉。
综上所述,电视文学作品创作要素当中,艺术真实、富含哲理、故事性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达到三者的完美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文学作品来。也只有这样,电视文学作品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漯河市有线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首先,艺术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以艺术的手法加以提炼、加工和升华,使之更具普遍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让人喜闻乐见,给人以教育、给人以启迪,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但许多文学创作者,尤其是许多年轻文学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富于激情、富于幻想,缺乏生活的积淀和理性的思考,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显得风花雪月、虚无缥缈。为了达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故弄玄虚,却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性,让人看后觉得有些“假”、“过”、“空”、“飘”等。譬如:2004年漯河有线电视台创作的电视散文《开往春天的列车》,作品讲述了一位贫困儿童靠在列车上捡拾矿泉水瓶自食其力供养自己上学的故事。故事本身很感人,但在创作中个别细节与生活真实有些脱节,为了表现小女孩的身份,作者写道:“小女孩拿出一本语文课本,在我身旁靠着座位认真地读了起来。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把那瓶水喝完,当我站起身,准备把矿泉水瓶扔到车窗外时,小女孩急忙惊叫一声:叔叔,别扔……”小女孩的身份表述清楚了,但作者在表现小女孩等待捡拾一个空瓶子的时间未免有些夸张。试想,小女孩为了等这一个瓶子,花费一个多小时,那她一天能捡到几个瓶子?又怎么供养自己上学呢?因此,艺术夸张,要有生活基础,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想象。
其次,要富含哲理。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在创作时都会有一种创作的欲望和冲动,想把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形成文字并公开发表,与大家分享。而这种创作的原始冲动,必有一定智慧的火花蕴含在作品之中,能够让读者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继而为之会心一笑,这样的文章才是好作品,而好的作品一定富含哲理,即有一定的思想性。
电视文学作品是在文字作品的基础上,编导运用电视的创作手法进行再创作,根据角本选取与之相匹配的群众演员来演,用摄像机的镜头来表现,后期制作时用字幕、背景音乐等电视元素来烘托。可以说,一篇电视文学作品,在整个选材、导演、拍摄过程中,编导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作品成功与否,除了编导驾驭电视手法的熟练程度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选材,即选取的文章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好的选材是作品成功的一半。有了好的选材,编导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不好的选材,即思想价值不大的作品,就像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能工巧匠无论如何雕刻,但它的材质毕竟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远远没有用玉石雕刻出来的艺术作品更有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在实际电视文学作品创作当中,这种现象经常存在,这也是许多年轻编导的困惑所在:为什么每次我都在导演拍摄、后期编辑制作当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症结就在于重拍摄而轻选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说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磨刀犹如选题,是准备工作;砍柴犹如导演拍摄和后期制作,是过程。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磨刀),才能在过程(砍柴)当中达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三,要有故事性。“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在看小说、电影、电视剧时,都不太喜欢那种平平淡淡的东西,总是希望能够看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作品。根据中国百姓更喜欢富有故事性的收视习惯,电视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这样。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电视作为传媒之一,已受到了很大冲击。电视娱乐又分电影、电视剧、戏曲、歌曲、记录片、新闻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要。而电视文学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它的受众是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文学艺术细胞、有一定生活物质基础、有一定生活规律的阶层。他们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相对而言较高。因此,电视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要考虑到受众的收视心理,在选材当中,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心、富有故事性的文章。只有吸引住观众,才能赢得收视率、赢得观众的认可,电视文学作品和电视文学栏目才更具有生命力。
譬如:漯河市有线电视台2006年度创作的电视故事《丑娘》,讲述的是一位年轻女性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与心爱的男人私奔,寄居在山脚下的一间茅屋内。在女人即将分娩之夜,茅屋不幸失火,男人为救女人而被倒塌的横梁砸死。女人得以幸免,但面部却严重烧伤毁容,面目丑陋不堪。女儿出生后,女人无力养活女儿,也为了不惊吓女儿,忍痛将女儿送给医院的护士抚养,而她却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在一旁默默地用一种独特的母爱,注视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一天深夜,在女儿即将受害的时候她及时出现,使女儿免遭蹂躏。在女儿的婚礼上,丑娘用自己20多年来捡拾破烂、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为女儿买了一枚祝福的钻戒,最终母女相认的曲折动人故事。此作品荣获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二等奖,作品的成功之处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作品富有故事性,达到了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相反,那些缺乏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无论电视元素运用得多么到位,电视创作手法多么完美,但空洞无物的内容只能给人无病呻吟的感觉。
综上所述,电视文学作品创作要素当中,艺术真实、富含哲理、故事性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达到三者的完美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文学作品来。也只有这样,电视文学作品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漯河市有线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