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怀乡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苏里的秋天很美,皓天丽日,火红、璨黄或黄绿斑驳的叶色绚丽了视线,同来访学者皆雀跃,留影、微信。然而,“去国怀乡”之思蓦地从心头涌起。岳麓山枫叶经霜后当层林尽染、花团锦簇般静静伫立在湘江畔了,爱晚亭前拾级而上的游人也该如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故乡的秋。
  “去国怀乡”,是漂泊异乡的游子之思。“去国”,一指离开祖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一指离开京城或朝廷,《明史·王家屏传》:“家屏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戇直去国,朝野惜焉。”一指离开故乡,苏轼《胜相院经藏记》载:“有一居士,其先蜀人……去国流浪,在江淮间。”“去国怀乡”当出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去国怀乡”,回环往复间氤氲的是对家国无限的眷念。
  “去国怀乡”,月明之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暮色苍茫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去国怀乡”,听雨打梧桐,“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看芳草萋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去国怀乡”之思不会因为人生得意或失意而有所不同。楚人钟仪为晋国阶下囚时仍然弹奏楚地乐曲,越人庄舄身居楚国高位还是不忘乡音。“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故土沦丧而倍加惨切。屈原哀郢都,思郢都,“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李煜在寂寞小楼里遥望南唐故地,怅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辛弃疾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眺望沦陷的家乡,深味一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忧愤和悲伤。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身世浮萍,流徙异域而黯然泣下。汉末动乱,蔡文姬流落匈奴十二年,在“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的他乡,“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家国动荡而忧患深重。大唐遭逢安史之乱,从此由盛转衰,流徙江湖的杜甫自伤身世,更伤国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佳节的到来愈加不堪。薛道衡于旧历年底到南方出使陈,刚到正月初七日,怅恨深深:“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喟然长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去国怀乡”,或者因为华年虚掷而倍添愁苦。王粲少时成名,生逢乱世,流寓荆州十余年,却得不到刘表重用。人生短暂不及建功立业的痛苦更添其登楼望乡的情愁。“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去国怀乡”,朝着故乡的方向,然而,山川阻隔,“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纵然如此,还是忍不住登高望远,因为,“远望可以当归”。
  “去国怀乡”,纵然身不能归,也愿化为异物归去。“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去国怀乡”,眷眷怀归之情愁,何可胜受?他乡,“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祖国,游子的心灵归宿。远离的忧伤和回归的渴望,千百年来,唱叹有情。
  “去国怀乡”的一缕情思,跃动在古人诗文里,绵亘在今人的血脉中。
  “去国怀乡”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他在《听那冷冷的雨》,是无数海外游子“咫尺天涯”的憾恨。
  “去国怀乡”是鲁迅弃医从文疗救国民的信念;是邓稼先、钱学森不惧艰险辗转归来的情怀;是游学者学成归国的选择。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迎着微凉的秋风,触绪纷来。
其他文献
季节的声色,是大地最好的戏剧。人类既是其中的角色之一,亦是观众,或览全剧,或看折子,或取选段,再忙,也应存一帧小品。  季节教人学习专注。专注地下一场雨,专注地下一场雪,如果雨雪同下,必是一个季节走到了尽头。春  当四月开始抽出闪电的皮鞭挥舞,驱赶大地上的生物,在雨水的掩护下,草木闯过了节气最后的防线,终于占领了整个春天。  田野里,土地复生草木的行动快速而高效,自由的生长显得肆无忌惮,甚至野蛮,
红 狗  村子被大山裹得严严实实。村人去趟镇里得翻过几十座山头,得天蒙蒙亮出门,月亮升上头顶时才能到。  山上的土层薄,且贫瘠,因而种不了水稻,只能种些红薯、南瓜、玉米等耐旱的粗粮。村人的日子自然过得苦,早晨吃红薯粥,中午吃南瓜羹,晚上吃玉米糊。冬天就把早餐省了,吃两餐;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住的是土坯砖砌墙,茅草盖顶的屋。  村人不但不觉得苦,而且觉得很快乐,很幸福。  快乐
春季开学伊始,随州市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環使用制度,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寄宿生活费补助,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学生的受益面。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简称“一补”)资金受助对象扩大,由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助扩大为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助;同时,将特
有人说,美国人“喜欢”打官司。这种说法多少带点偏见,至少是对美国社会的了解不够。  美国的官司很多,大至恐怖攻击、杀人越货,小到粗言相向、口角纷争。官司多,并不意味着出于“喜欢”。生活在美国的人,惹上官司的机会是有的,不过,你也放心了,如果你遵守法律,一定不会惹上重大的官司,很不幸地,小官司也许还是会找上门的。其实,没有人“喜欢”互相控告、打官司,那是劳民伤财的事。但是,当人与人之间出现摩擦,发生
高尔基的《童年》中,“我”的家在不断迁移,日子日益窘迫、悲惨。童年动荡不安,最终“我”被逼从家走入“人间”,结束童年的生活。  “我”的第一个家在幽暗的小屋里,在这里,“我”有过和父亲母亲在一起的短暂的幸福时光。随着父亲的去世,这个家就不复存在了。之后,“我”和妈妈、外祖母坐上船去往尼日尼外祖父的家。  “我”的第二个家就是外祖父的家,这个家经历了四次迁移解体。家的空间不断减小,家的人数也在减少。
“抽屉原理”是很抽象的概念,人教版教材把“抽屉原理”作为数学广角内容放在六年级下册,让学生去理解、应用,对于学生、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是一道抽屉原理最典型的事实性命题。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验证、择优、建模呢?我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引发质疑,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能力。它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和
今天,在这座城市  我带着乡亲的嘱托  登上了人生最骄傲的高度  36楼。比李白的百尺危楼高  出许多米  我登高的动机,不是为了  像有身份人那样高瞻远瞩  更不似李白有摘星揽月的冲动  主要为了从窗子探出头去,  用眼光  丈量一下都市滚滚红尘  与山村古朴民风之间的  精确落差  回去把考察结果以最小的失误  详尽描述给我那些  只在电视上见过这座城市的  山民  当街道的车流山洪一般  将
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九七七年“文革”后恢复高考一眨眼竟然过去整整四十个年头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四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们十几个知识青年顶风冒雪,饥寒交迫,星夜赶路,翻山赶考的情景。  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冬天,天格外冷。在我们青年点当中,有一个瘦小俊俏的姑娘叫小瑛子。小瑛子自幼聪颖,在学校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的家境不好,父亲是个搬运工人,有一次从十几米高的跳板上摔下来造成了下肢瘫痪,
提起四十年前《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哥德巴赫猜想》、《小木屋》、《船长》等报告文学,不少国人记忆犹新。《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总主编王蒙说:这些作品,在当时成为“扭转乾坤、拨乱反正的一支力量,成为唤醒郁闷无奈的国人的一串春雷”。  在2018年春节期间,笔者采访了原《人民文学》编辑周明先生。他儒雅风趣地道出了当年发出“一串春雷”的详细经过。一  现年八十三岁的周明依然身材伟岸。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