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朴的云南弥勒彝族崖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勒彝族崖画,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巡检镇彝族支阿哲人聚居区,有金子洞坡崖画、下高甸大岩子岩画、老虎山崖画三幅。金子洞坡崖画于1985年被发现,之后又相继在金子洞坡崖画附近发现下高甸大岩子岩画、老虎山崖画。
  1985年,红河州文物管理所根据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童家昌、弥勒县巡检镇上架格村王国余两位彝族同志的反映:“弥勒县巡检司镇度假村有个金字洞坡,在坡的崖壁上有5个彝文。”据他们称,自己虽然懂点彝文,但这几个彝文字都有几个不认识,也不知道整句彝文的含义。红河州文物管理所根据这一线索,于1985年5月上旬派范冕、白刊宁两位文物管理专干前往弥勒调查,在弥勒县文化馆宋正才同志,弥勒县文教局、弥勒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下,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两次艰苦的徒步寻找,终于在弥勒县西南方南盘江以东人迹罕至、荆棘丛生、崇山峻岭的巡检镇独家村东的金子洞发现了一面巨大的崖面。该地地貌特征为石灰岩上覆盖红壤,石灰岩断裂部形成了崖面,崖面较平整,宽14米,高20米,坐东面西偏东20度,在10米以上的崖面渐渐往前倾斜,形成一幅沿状崖厦,使崖面免遭雨淋。在崖壁的左上方距地面2.2米处,赫然出现赤红色的五个彝族文字。文物管理人员根据“有字必有画”的设想,通过仔细查找又在字的左右两边,特别是右面宽阔的崖面上发现了一些与文字颜色相同的各种人物形象画及彝族文字,调查人员均一并做了记录、描摹。同时5月24日,调查人员又再一次实地勘察,弄清了崖画周围的地形方位、民族分布状况和历史传说。金子洞坡崖画地处南盘江东岸高寒山区七公里处的群山之中,距东面的公路干线约25公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附近只有一个22户人家的彝族阿哲人聚居村寨,山间无终年长流水,世居民族为彝族支阿哲人。经调查人员实地走访上架格和独家村的几位阿哲老人,得知有关金子洞的民间传说:金字洞坡是一个吉祥的地方,在岩洞里埋藏着几驮金子,谁要是找着洞口进去,那金光闪闪的金字就归谁所有。至于那幅有彝文的崖画,听老辈人讲,它很早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寨子里有人试图弄清崖画上文字的含义,曾经把文字抄去请教过老贝玛(毕摩)和懂彝文的人,请教了方圆寨子中的许多人,也只略知其中一二个字,更不知其完整的意思。因些,当地阿哲人始终沿袭先辈的说法,崖画系天上的“仙人”所绘,谁也不能去碰它,若谁碰了它,全家人都遭遇不幸。这个传说一代一代往下传,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秋。
  金子洞坡崖面宽14米,崖画长11米,宽2米,崖画距地面2.2米处,坐东面西偏东20度。由于长期在野外,岩浆漫蚀,风吹日晒,绘制在崖壁上的画面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有的若隐若现,一些地方喷洒上水后图像较为清晰。崖画有可辨认的图像66个,古彝文字17个。其文字和绘画均用手指、树枝、竹片一类工具蘸赤铁矿粉及动物血等混合原料绘制而成。绘画风格独特,画枝粗犷,人物画面部不画五官,但从四肢变化和人物位置安排上看,似有静中寓动之感,绘画部分占据了整幅崖画的十分之九的面积,因具体活动内容不同而分成五组,各种人物活动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但整幅崖画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内涵。
  绘画部分:
  第一组,位于崖画的右部,画面约为1.6伊1.2米,整个画面比较清晰。最上方有三人做杂技表演或舞蹈动作:一人做弓腰状,右手和左脚各旋转一圆环;一人头部为圆圈中画一斜道,双手向外分开,下肢做行走状;一个头套圆器,双手叉腰,两腿分开。左边有二人在做杂技或舞蹈表演:一人做叉腰状;另一个头套圆器、叉腰。四周有许多人围观,有大人牵着小孩的,有三三两两结伴的。右边约30伊50厘米的范围内泯灭残脱严重,人物形象无法辨认。再往上有两人,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各人仅用两个箭头符号相叠而成。
  第二组,位于崖画的中部,画面约1.2伊1.2米,与第一组相距4.4米(这段距离之内,因岩面凸凹不平,不宜画画)。画面为两人在一起做杂技表演,其中一人右手使劲向天空连续抛掷圆圈状,抛物高度相当于此人身高的五倍。周围有许多人围观,其中一人两腿分立,双手张开做欢呼状。
  第三组,位于第二组画的左上方,即整幅崖画的最高处,画面为15伊15厘米,画有九个圆圈,其中一个圆圈光芒四射,好似太阳当空照耀。
  第四组,位于第三组的左下方,有数人在进行杂技或舞蹈表演。一人头部以空心菱形表示,所占比例为人体的二分之一;右边一个的头和身均以三角形表示。
  第五组,左边即崖画的最左上部,面积约为20伊30厘米之间,有几个以圆形和半圆形及箭头为标记的杂技或舞蹈表演者。
  绘画部分的人物高度一般在8至15厘米之间,身高在15厘米左右的居多数。
  在崖画的左边距地面高度2.2米的地方,用彝文直书五个大字,这五个字的大小分别为7伊7.5厘米、5.5伊9.5厘米、7伊7厘米、6伊8厘米、6伊6厘米,笔画粗细不匀,粗者2厘米,细者1厘米。按五个彝文字的顺序彝族学者直译为“马跑三炎热月”,意译为“炎热三月骑马到此。”(意为留念),也有彝族学者把其意译为“默部逃难三岩洞”,即指历史上彝族“六祖分支”后,默部后裔彝族支阿哲人迁徙到此躲西扯邑大岩、高甸斑鸠岩、上价格老虎山的意思。故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探讨。
  在上述最末一个彝文字的右下方11厘米处,有“殷”菱形符号相堆积,最上面的一个菱形符号高10厘米,宽8.5厘米,这些符号是否文字,抑或题款不得而知。
  在菱形符号堆积的右下方70厘米左右17伊8厘米的范围内,有书写的三行共12个彝族文字。其中,左边一行五个字,中间两个字,右边一行五个字。对上述文字或符号,红河州文物管理所进行了翻译,左面一行的最末一个字意为“舞”或“耍”,其余含义不详;中间二字不详;右面一行的前三个字译为“天天舞”,后面二字含义不详。故有学者把金子洞坡崖画称之为“舞天崖画”。
  远古时候,包括弥勒地区在内的滇南南盘江、红河沿岸,气候较火热,崖画位于弥勒西部地区,该地靠近南盘江,但又属喀斯特地貌,气候炎热且缺少水源。这种气候炎热的现象到了崖画产生的年代已经得到了缓解,并已接近今天比较凉爽湿润的气候。人们对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在滇南一带地区便产生了“射日”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大地被烤得似一块烧红的热铁,世间草木不生,庄稼不长,先民们为了生存,与天上的九个太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请来了一个叫俄普浦罗的大力士,一连向天空射了八支箭,八个太阳被相继射落,天上只剩下了一个太阳,于是,人世间酷热消除了,万物生长了,人畜兴旺了,人间得以幸福安康。人们为了庆贺人类的胜利和新生,纪念射日英雄,纵情欢歌,载歌载舞,戏耍跳跃,尽情“舞天”,崖画中的九个太阳只有一个光芒四射,应反映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   从整幅崖画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彝族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表现了彝族祭天悦神活动而翩翩起舞的动人场面。2002年8月,笔者曾陪同北京来的专家前往金子洞坡一带考察,曾亲眼目睹当地彝族支阿哲人因数月干旱无雨,秧苗无法栽插,玉米、烤烟等粮食作物烤焦枯死而上山到金子洞坡崖画前祭祀祭神求雨的情景。二十世纪80年代,金子洞坡崖画经云南省文物队杨天佑老师鉴定,其造型手法与路南发现的崖画、麻栗坡大王山崖画二号点部分相近似,画面上没有发现阶段社会的痕迹,可能属原始社会时期的作品。2003年2月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红河州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下高甸大岩子岩画,位于巡检司镇下高甸村西800米的石崖上。崖长150米,高40米,坐东朝西,画幅古朴粗犷,直线箭头多。分左、中、右三幅,此崖画左幅还明显能见两个铜鼓画幅,大的高16厘米,底口宽12厘米,上口宽8厘米。小型铜鼓高8厘米,上宽4厘米。中版见几个人形,右幅以箭头、人形以粗描为主,整个画面人物不画五官,其表现手法,技巧与金子洞崖画大同小异,画风粗犷古朴,画迹分布密聚,崖画画面尚有可辨认的用红色粗线条勾画的人体轮廓形状30多个,每个大约15厘米,人群走势背西向东,其前有一四足兽类或牲畜状物向同一方向迁徙之状。整组画面反映了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习俗。是彝族先民的祭岩神图。是早期人类游牧活动的简朴记录,属研究南盘江流域人类古迹的一史物佐证。
  老虎山崖画位于巡检镇镇南盘江东岸,上架格村西北约1000余米的岩壁上,崖画画于一个深1米、高1.5米、宽1.3米、距地面1.5米的石壁洞内,画以人和动物及文字、贡品组合成整体,画幅有人、羊、鸟、猴、箭、文字等符号,用紫红色赤铁矿物质配制颜料画成。文字共14个,与传统彝文共同的有4个,文字风格与老彝文相同,画幅右下角有献牲肉密点:六点一线的8条,五点一线的7条,形成外八内七、立五进六的数组合式。老虎山崖画是三幅崖画中内容较为丰富,构图较为完整,格调独特的崖画,崖画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娱,它是一幅彝族先民的祭祀猎神图。老虎山是阿哲先民三兄弟之一的老二阿布居住地,崖子形似老虎,当地人称lodzovie,直译为虎居山,通称老虎山。
  1994年3月29日彝族支阿哲人祭龙节,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下乡到巡检上架格拍摄“阿哲风情外景”,云南天文台、弥勒县文管所人员一同前往,在上架格村村长范绍全的带领下人们终于在人迹罕至的老虎山看见了这一崖画。红河州文物管理所领导也曾实地亲临勘察。从此,弥勒彝族崖画,构成南北纵向三点一线的分面图。
  金子洞坡崖画、大岩子崖画、老虎山崖画皆分面于弥勒彝族支阿哲人聚居区,皆坐东朝西,分布区在南盘江东岸1700余米的高山悬崖之间,地质属古喀斯特地貌,红土壤地,四季干燥,三幅崖画皆出现在石灰岩上,崖画处在红壤石岩断裂形成岩面往前倾斜、淋雨不易剥湿的地方,画迹皆用手指或树枝之类蘸赤铁矿粉与动物血和植物汁调配成紫色绘制而成,反映了早期彝族先民祭祀、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情景,无论从图形,还是从崖画颜色及内容上看都较为古老、原始、古朴,作画年代较为久远。据专家考证,至今约3000年左右。专家认为,它们是彝族先民原始氏族部落的文化产物。这组弥勒彝族崖画与沧源崖画相比较,不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不仅是滇南少数民族在古代绘画的代表作,而且具有社会意义,对研究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以及文化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并提供了重要物证。
  经文物工作者多年努力,使这一藏在深闺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公诸于世,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现公布为红河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寻古探奇者也与日俱增,加之崖画在野外长年风雨浸蚀,除老虎山崖画地处险境保护较完好外,其余两处消蚀严重,甚至遭到人为添划,这给崖画的保护带来困难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采取何种方式和途径来抢救、保护、展示这一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已刻不容缓。
  (1)弥勒县要加强文物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管理)进程,为弥勒县西部连乡文化开发做好准备。
  (2)大岩子崖画、老虎山崖画都在弥勒县西部连乡公路旁,金子洞坡崖画距西部连乡公路很近,弥勒县人民政府应尽快规划修建这条公路。为弥勒县西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做好准备。
  (3)目前,为做好弥勒县西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西部连乡公路上彝族阿细传统文化保护区红万村的规划已接近尾声,彝族阿哲传统文化保护区上高甸村的规划已启动,在这样振奋人心的环境下,弥勒县人民政府应把金子洞坡崖画、大岩子崖画、老虎山崖画纳入统一规划,让弥勒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人面前同放异彩,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弥勒县厚重的民族文化历史。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文化馆)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慕名来到在我省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互助县塘川镇双树村。走在乡间小路,亲身感受着这里的乡土气息,和农户人家和当地的人们一起聊起以往那个年代。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广,谈到人民政府建政解放初期和土匪做斗争的故事,谈到我省第一农村党支部建立时的情形,其中的一部分老人也谈到了当初知青下乡的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
期刊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在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大部分人流离失所,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500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7000到8000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过4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矿产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200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
期刊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对山西省农村成年男子的体育锻炼健身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在该省农村成年男子中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薄弱,体育锻炼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单一,健身锻炼场所有限,导致该省成年男子的身体素质出现逐年衰退的趋势。据此对如何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健身;农村;成年男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自2005年全国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调查以后
期刊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200多年来,乾隆的这道圣旨一直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那么,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为何会有这种举动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防范郑成功反攻,清朝实行海禁政策  原来早在明朝败亡后,郑成功等政
期刊
明月高悬,江风猎猎,伍子胥牵着王孙胜的小手,孤独的白发随风飘扬,转过头,已是泪流满面。  伍子胥过了大江,来到吴国境内。这一路盘缠已经用尽,他和王孙胜只得忍饥挨饿一路疾行,挨到江苏溧阳市的濑水岸边,两人终于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颠簸,一路饥饿,一路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突然,伍子胥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在急流中一面浣纱一面唱
期刊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这位确有其实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却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不传了。她一生辅佐了四代皇帝,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即崇祯),直到明朝灭亡。  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入承大统。清兵趁机直奔向通州,京师形势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
期刊
结缘戏曲 少小受熏陶   “胭脂水粉,淡施得腮儿红,眼儿媚。”“漫舒水袖,飞花逐月,荡起红尘一缕情缘。”“莲步轻移,流苏慢摆,引领灵魂穿越千年……”   见到张凌云的第一眼,这几句并非一出戏的唱词便从我的脑海里一跃而出,觉得与她的气质非常契合。看到她办公桌上摆放的几幅端庄美丽、眉目生情的古装剧照,更觉她与唱词所表达的意境十分吻合。   说实话,接到张主编安排我采访张凌云的电话后,我曾在脑海里勾勒过
期刊
1894年春,中国钦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奉旨乘轮赴日,开始了他的议和之旅。和谈地点是在日本山口县马关的春帆楼。3月24日下午3时,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举行第三次会谈。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下榻的引接寺旅馆途中,突遭日本暴徒枪击,成为“几乎酿成国际异变”的重大外交事件。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下午4时15分,李鸿章从春帆楼大门外登上乘舆,30分经外滨町邮便电信局
期刊
读了马少青先生刊登在《中国艺术报》2012年11月28日的文章《这“花儿”不是那“花儿”》(以下简称马文)之后,获益匪浅。但对文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现聊表一己之见,以求教于大家。  马文的主要观点是,“‘花儿’的名字现在过多过滥,这非常不利于‘河州花儿’原生态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河州花儿”不可以被“河湟花儿”杜撰的名称所替代;“河州花儿”应该有新的比较好的“曲令分类法”来分类;现行“花儿”中
期刊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作为信息获取与传输前沿的高校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大学的思想教育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基于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及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遇;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向性、虚拟性等特点,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