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试借助顺应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作为语用策略、交际策略的运用可行性及效用,旨在提出其积极作用,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论 教学策略
引 言
语码转换是指具备双语或多语的交际者根据不同交际场合的要求,转换并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一种语言或语码并非一经选定就得一用到底,事实上,语码转换,一个指代语言或语码交替使用情形的术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口语语篇中特别偏爱的一种策略。在当今社会,诸如“记得到家后call我”、“今天high不high”、“去哪happy呢”等的语码转换已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汉语语码使用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在告别的时候都会说“bye-bye”,学过英语的人,在道歉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说“sorry”。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如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来自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按照他们对语码转换的理解进行了探讨,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就语言学而言,现有的语码转换研究可以划分为语码转换的语言结构路向研究、社会语言学路向研究、心理语言学路向研究和语用学路向研究等。语言结构路向研究揭示了语码转换在句法层次上的一些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动机上,它的研究路向力圖要阐明语码转换与影响语码转换使用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要理解双语者在明显的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过程中的思维,它的研究路向试图解释语码转换时的心理过程。而比利时语言学家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顺应理论,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过程都是交际者不断做出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过程,语码转换不是话语者按照严格的形式和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产生的,其背后隐藏着话语者的一定目的和动机。于国栋(2000)利用Verschueren提出的适应性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的意向主要是为了适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包括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在内的理论模式。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运用语码转换作为语用策略而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引起了较大争议。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全英文授课,认为英语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出现语码转换,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言的大好机会,母语成为英语课堂之大忌。而近年来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适当应用英汉语码转换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而排斥母语限制了语言教学,是不符合交际原则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国际交流的愈发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的数次修订表明了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码转换作为教学策略新途径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外语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率,从而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改革和促进作用。
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使用原因探析
语言策略的使用必须顺应或激活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实质上是教师顺应交际语境所作出的话语或策略选择。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这里的物理世界主要指语言现实。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很多词汇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造成不少词汇空缺,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坚持使用目标语,学生可能会不能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引发理解障碍,交际障碍;反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动态地顺应这样的语言现实,运用语码转换直接使用中文,避免了翻译过程中的失误,会更快速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阴阳五行,旗袍,闹洞房,掀盖头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达,这个时候发挥中文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教师准确解释,学生准确理解,母语的生动贴切表达,更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的内涵,特别有些中西方文化涵义相同而文化涵义相反的词,应该通过语码转换翻译来解决学生由于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产生的理解困难。
教师话语中的语码转换可以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者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理解教师的讲解,需要跟教师顺利地进行交际。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而有些英语语言点难点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一些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仅用外语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时,教师如果坚持不用母语,针对这些学生就加大了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相反,在保障学生获得持续的英语输入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语码转换却能降低难度,把知识点解释得更加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语码,用转换语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顺应,实现语言靠拢,借助中文来解释语法点和语言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省时省力。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和掌控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顺利执行教学任务。教师适当的语码转换行为有助于展示教学的灵活性和幽默性,适时的母语指令能促使课堂中的交际活动不中断。
在许多课堂环境中,目标语代表相对冷淡、正式的师生关系,而母语则代表相对亲密、随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会时常跳出教师身份来建立与学生平等、亲密友好的社会关系,教师用母语鼓励或称赞学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师生社会距离,淡化身份差别,控制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多数学生听英语的能力比较有限,听英语时比较紧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一旦遇到语言障碍,会感到沮丧,对英语产生一种恐惧感,注意力分散,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时学生的弱势心态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充满信心、有成就感,课堂英汉语码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都发生在师生的交际行为过程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教师的提问用语中更多地表现为语码混用。使用英语提问学生时,夹之以对于英语关键词的汉语对应词的提示,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输入信息的正确理解。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用语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语言、不同语体的转换。例如教师用英语表示疑问或否定,避免伤害学生的面子,同时用母语表示赞许,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比如在讨论理想时,适时用大学生流行的母语如“Do you want to be a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或者“你‘out’了!(广告语)”进行讨论评价,而学生方面语码转换亦能活跃课堂气氛,如有位学生回答“My ideal life is ‘农夫、山泉、有点甜’(广告语另解)!”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不时唤起学生注意力,语码混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策略。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群体中,都是社会人,他们的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包括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等。为了适应社会规约,交际者往往通过语码转换避免社交场合的尴尬。例如,“sex”的话题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所以课堂上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时,老师总是用英语,而不是汉语,通过此语码转换的变化以顺利进行话题。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论 教学策略
引 言
语码转换是指具备双语或多语的交际者根据不同交际场合的要求,转换并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一种语言或语码并非一经选定就得一用到底,事实上,语码转换,一个指代语言或语码交替使用情形的术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口语语篇中特别偏爱的一种策略。在当今社会,诸如“记得到家后call我”、“今天high不high”、“去哪happy呢”等的语码转换已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汉语语码使用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在告别的时候都会说“bye-bye”,学过英语的人,在道歉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说“sorry”。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如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来自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按照他们对语码转换的理解进行了探讨,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就语言学而言,现有的语码转换研究可以划分为语码转换的语言结构路向研究、社会语言学路向研究、心理语言学路向研究和语用学路向研究等。语言结构路向研究揭示了语码转换在句法层次上的一些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和动机上,它的研究路向力圖要阐明语码转换与影响语码转换使用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要理解双语者在明显的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过程中的思维,它的研究路向试图解释语码转换时的心理过程。而比利时语言学家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顺应理论,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的过程都是交际者不断做出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过程,语码转换不是话语者按照严格的形式和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产生的,其背后隐藏着话语者的一定目的和动机。于国栋(2000)利用Verschueren提出的适应性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的意向主要是为了适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包括语言、社会、认知和文化在内的理论模式。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运用语码转换作为语用策略而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引起了较大争议。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全英文授课,认为英语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出现语码转换,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言的大好机会,母语成为英语课堂之大忌。而近年来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适当应用英汉语码转换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而排斥母语限制了语言教学,是不符合交际原则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国际交流的愈发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大纲》的数次修订表明了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码转换作为教学策略新途径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外语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率,从而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改革和促进作用。
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使用原因探析
语言策略的使用必须顺应或激活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实质上是教师顺应交际语境所作出的话语或策略选择。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这里的物理世界主要指语言现实。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很多词汇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造成不少词汇空缺,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坚持使用目标语,学生可能会不能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引发理解障碍,交际障碍;反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动态地顺应这样的语言现实,运用语码转换直接使用中文,避免了翻译过程中的失误,会更快速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阴阳五行,旗袍,闹洞房,掀盖头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达,这个时候发挥中文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教师准确解释,学生准确理解,母语的生动贴切表达,更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的内涵,特别有些中西方文化涵义相同而文化涵义相反的词,应该通过语码转换翻译来解决学生由于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产生的理解困难。
教师话语中的语码转换可以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者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理解教师的讲解,需要跟教师顺利地进行交际。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而有些英语语言点难点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一些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仅用外语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时,教师如果坚持不用母语,针对这些学生就加大了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相反,在保障学生获得持续的英语输入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语码转换却能降低难度,把知识点解释得更加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语码,用转换语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顺应,实现语言靠拢,借助中文来解释语法点和语言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省时省力。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和掌控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顺利执行教学任务。教师适当的语码转换行为有助于展示教学的灵活性和幽默性,适时的母语指令能促使课堂中的交际活动不中断。
在许多课堂环境中,目标语代表相对冷淡、正式的师生关系,而母语则代表相对亲密、随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会时常跳出教师身份来建立与学生平等、亲密友好的社会关系,教师用母语鼓励或称赞学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师生社会距离,淡化身份差别,控制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多数学生听英语的能力比较有限,听英语时比较紧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一旦遇到语言障碍,会感到沮丧,对英语产生一种恐惧感,注意力分散,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时学生的弱势心态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充满信心、有成就感,课堂英汉语码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都发生在师生的交际行为过程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教师的提问用语中更多地表现为语码混用。使用英语提问学生时,夹之以对于英语关键词的汉语对应词的提示,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输入信息的正确理解。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用语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语言、不同语体的转换。例如教师用英语表示疑问或否定,避免伤害学生的面子,同时用母语表示赞许,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比如在讨论理想时,适时用大学生流行的母语如“Do you want to be a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或者“你‘out’了!(广告语)”进行讨论评价,而学生方面语码转换亦能活跃课堂气氛,如有位学生回答“My ideal life is ‘农夫、山泉、有点甜’(广告语另解)!”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不时唤起学生注意力,语码混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策略。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群体中,都是社会人,他们的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包括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等。为了适应社会规约,交际者往往通过语码转换避免社交场合的尴尬。例如,“sex”的话题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所以课堂上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时,老师总是用英语,而不是汉语,通过此语码转换的变化以顺利进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