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師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教育是否创新,课改是否深入,学校是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成长。下面就我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学习促成长
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主要做法有:
1.开展理论学习。我校每学期由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一次新课改知识培训或讲座,宣讲新课程理念。各学科教研组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结合具体教育教学案例每月进行一次辅导讲座。每周通过教师例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由每个教师轮流做主讲发言人,并要求每人认真做好学习记录。通过集中、分散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鼓励自主学习。在政策的制定上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不同类型的函授和自考。学校在环境上努力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开展了八小时以外的“读一本书”活动(每年度每位教师深入学习一本学前教育理论书籍),要求达到“四有”(有计划、有记录、有体会、有总结)。还提出了“网络远程学习”的号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经验和做法。这样的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组织培训学习。学校本着“人人都有参训权”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种培训。选派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培训。在有培训机会的情况下,学校总是努力派出更多的教师去参训。
二、反思促成长
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自己挑自己教学中的“毛病”,自己夸自己教学中的“亮点”。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反思工作:
1.反思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反思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反思学生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为了将反思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坚持做好“三个一”:一是要求每节备课教案要有一次点滴反思。二是每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并分教研组组织进行反思交流。三是每学期期末组织评选一次优秀教学反思论文,装订成册,下发到各学校和教师,供教师学习交流。通过经常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三、科研促成长
1.构建“领导、骨干、教师互动”机制。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本土化专业引领力量,广大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我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努力构建“行政推动,骨干带动、教师互动”的校本教研良好格局。由中心校搭建平台,创设行政论坛,以“校本教研促教学质量提高”为主题开展活动,努力提升行政的专业素质;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或教师专业成长展示活动;举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纵深发展。
2.构建课堂教学评优实战平台。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的研究,为教师搭建校本教研实战平台是校本教研的必要条件。我校针对教师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在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深入探究。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次教师课堂评优、说课、优秀案例设计等系列活动。通过坚持开展评优竞赛活动,教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有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加快教师的成长。
3.构建课题实验引路平台。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载体。学校只有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学校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两个课题开展研究。为了使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水平,要求课题实验老师积极开展“七个一”(设计一份子课题方案、上好一堂课题研讨课、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撰写一篇课题论文、说一节自我满意的课、写一份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教案、参加一次课题评比活动)系列研究活动。
4.构建课堂展示平台。课堂展示,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我校支持做到“三定”,即活动时间固定,每周三都要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先听展示研讨课,再集中说课、评课。其次,活动内容规定,按期初制定的计划开展。再次,活动定中心发言人。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轮流当活动中心发言人,主持该次的评课活动,作详细的点评,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指导中,使评课不再流于形式。
5.构建理论提升平台。为了使教师的教改实践经验上升为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每学年我校都会举行了一次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并对各类论文进行评比。组织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投刊投稿,让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升华,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
四、互助促成长
1.创设互助氛围。即创设富于人性化的软环境。学校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文关怀,在校园内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便使得行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坦诚相处,学校团队产生创新力和向心力,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助。
2.成立互助成长小组。在教师自由组合,学校适当调配下,以4人一组,组成互助成长小组。让互助小组经常开展各种交流互助活动,促进共同提高。
3.实施“师徒带动”工程。我们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长教师的引领作用,采取新老结对子、能者为师结对子、专长互补结对子等形式,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达到全员参与、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
4.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配班。每学年分班时,我们有意识地安排责任心强的、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搭档。要求骨干教师在思想上关心他们成长,在业务上帮助他们提高。当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或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让骨干教师们积极主动去关心、引导她们,以此带动青年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一、学习促成长
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主要做法有:
1.开展理论学习。我校每学期由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一次新课改知识培训或讲座,宣讲新课程理念。各学科教研组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结合具体教育教学案例每月进行一次辅导讲座。每周通过教师例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由每个教师轮流做主讲发言人,并要求每人认真做好学习记录。通过集中、分散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鼓励自主学习。在政策的制定上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不同类型的函授和自考。学校在环境上努力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开展了八小时以外的“读一本书”活动(每年度每位教师深入学习一本学前教育理论书籍),要求达到“四有”(有计划、有记录、有体会、有总结)。还提出了“网络远程学习”的号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经验和做法。这样的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组织培训学习。学校本着“人人都有参训权”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种培训。选派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培训。在有培训机会的情况下,学校总是努力派出更多的教师去参训。
二、反思促成长
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自己挑自己教学中的“毛病”,自己夸自己教学中的“亮点”。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反思工作:
1.反思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反思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反思学生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为了将反思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坚持做好“三个一”:一是要求每节备课教案要有一次点滴反思。二是每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并分教研组组织进行反思交流。三是每学期期末组织评选一次优秀教学反思论文,装订成册,下发到各学校和教师,供教师学习交流。通过经常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
三、科研促成长
1.构建“领导、骨干、教师互动”机制。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本土化专业引领力量,广大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我校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努力构建“行政推动,骨干带动、教师互动”的校本教研良好格局。由中心校搭建平台,创设行政论坛,以“校本教研促教学质量提高”为主题开展活动,努力提升行政的专业素质;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或教师专业成长展示活动;举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纵深发展。
2.构建课堂教学评优实战平台。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的研究,为教师搭建校本教研实战平台是校本教研的必要条件。我校针对教师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在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深入探究。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次教师课堂评优、说课、优秀案例设计等系列活动。通过坚持开展评优竞赛活动,教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有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加快教师的成长。
3.构建课题实验引路平台。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载体。学校只有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学校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两个课题开展研究。为了使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水平,要求课题实验老师积极开展“七个一”(设计一份子课题方案、上好一堂课题研讨课、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撰写一篇课题论文、说一节自我满意的课、写一份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教案、参加一次课题评比活动)系列研究活动。
4.构建课堂展示平台。课堂展示,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我校支持做到“三定”,即活动时间固定,每周三都要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先听展示研讨课,再集中说课、评课。其次,活动内容规定,按期初制定的计划开展。再次,活动定中心发言人。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轮流当活动中心发言人,主持该次的评课活动,作详细的点评,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指导中,使评课不再流于形式。
5.构建理论提升平台。为了使教师的教改实践经验上升为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每学年我校都会举行了一次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并对各类论文进行评比。组织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投刊投稿,让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升华,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
四、互助促成长
1.创设互助氛围。即创设富于人性化的软环境。学校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文关怀,在校园内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便使得行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坦诚相处,学校团队产生创新力和向心力,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助。
2.成立互助成长小组。在教师自由组合,学校适当调配下,以4人一组,组成互助成长小组。让互助小组经常开展各种交流互助活动,促进共同提高。
3.实施“师徒带动”工程。我们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长教师的引领作用,采取新老结对子、能者为师结对子、专长互补结对子等形式,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达到全员参与、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
4.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配班。每学年分班时,我们有意识地安排责任心强的、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搭档。要求骨干教师在思想上关心他们成长,在业务上帮助他们提高。当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或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让骨干教师们积极主动去关心、引导她们,以此带动青年教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