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觉得,这语文课的“宗”,就是语(言)、文(字),说得“诗意”点,要飘溢着语言文字的芬芳,说得直白点,要洋溢着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乐趣。
本文试图从言趣、情趣、意趣三个方面探讨语文课的乐趣。
一、言趣——语文课应言语之趣
没有语言交流,无法展开语文教学,不成其为语文课堂,这是不言而喻的。推及语文课程,笔者认为,没有足够的语言交流,没有真切领会文章语言的妙处,不能算是语文课,至少不能算是好的语文课,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文章语言不会自己走进学生心灵,学生的“原始”语言表达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语文课应该关注师生双方的语言活动,尤其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吸收、内化,从中感受学习语言的乐趣。
[案例1]
《特殊的葬礼》课文后有道练习,要求学生想象游人面对枯竭了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会议论些什么,并描写这个场面。笔者安排这样的训练:
师:同学们,当游人慕名而来,争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壮观景象时,塞特凯达斯瀑布却已奄奄一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人们不住地摇头叹息,议论纷纷。假如瀑布能说话,这时它会说什么?此番话意在将学生带进瀑布的“内心”,并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有关内容,运用有关语句组织瀑布的“倾诉”。
生:游客朋友,也许你们未见过我以前的风采。那时候,我可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啊,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到了汛期,我像脱缰的野马,从天而降,又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谷……那景象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巴西和全世界人民都以我为骄傲。可是现在,唉……
生:朋友,你们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本想看看我的风采,可是,你们瞧,我却再也没有“昔日的壮观气势了”,我抬不起头,打不起精神,“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已经“奄奄一息”,只能“等待着最后消亡”了……唉,你们“慕名而来”,而我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你们“失望地离去”,我难受啊,我有苦难言啊!
生:朋友们,我要告诉你们:我落到这步田地,都是无知的人们作的孽啊!你们知道吗?我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还有,人们大肆砍伐我两岸的森林,造成水土严重流失,这叫我怎么能保得住自己的风采呀!
笔者以为,这一案例妙用了角色换位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和“移位代言”,用课文语言进行自我表达,从中感受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乐趣,对内化和积淀文本语言,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情趣——语文课应有情境之趣
情趣,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宽泛地看,“言语之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情趣之一。但笔者在这里只想借用“情趣”这一词汇来表述一个狭义的、特定的意思:语文课要努力营造“情”“境”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披文入境,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享受“情境”的乐趣。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教材特点,适时、适度地创设能够直接演绎文本内容的或能够展示文本背景的直观形象情境,借以弥补学生感知经历、生活经验的空白;另一方面,应善于激活表象储存,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搭建起由文字符号顺利进入文本意旨的桥梁,促成学生内在情绪体验的生成和升华。
[案例2]
一位老师教学儿童诗《小小的船》,开头环节是这样的:
师:你们知道哪些船?
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
生:它们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有趣的船,它在什么地方?
生: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
师:对!同学们真聪明!(出示图片)这就是月亮船。瞧,船里坐着谁?她在做什么?
生:船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那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听一听,那小女孩看着星星会唱什么?
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师:(充满感情地)是呀,在晴朗的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美好幻想的写景诗,它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象。诗中有景、有情、有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这种虚拟的童话语言以及它所展现的情境,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些陌生。于是,这位老师一开始便有意识地创设了两个情境,把孩子带进课文:一是通过导课谈话,激活孩子已有的生活储备,形成一种关于船的经验背景;二是借助教学挂图,激发孩子的新奇感,同时引导孩子讲述图意,初步感知即将接触的语言文字情境,为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作了很好的情绪渲染和认知铺垫。
三、意趣——感悟课文意蕴之趣
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丰富的内在意蕴的领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3]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讲述“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个扫路老人相遇并短暂交往的经过。其中“我”与老人交谈的情景是本文的重点,由三次简短的对话以及相应“语境”(场景)构成。教学这一部分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抓住三次对话,扣住老人的回答话语和伴随的动作神态,启发学生品读词句,体会人物的品格。其中第二次对话的教学如下:
师:(投影课文相关语段——老人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同学们,请你认真读这段话,细细体会它反映了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品质?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摇摇头”、“伸出”和“悠然”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读出了老人当时有一种自豪感。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摇摇头”,又“伸出七个指头”,却没有直接说自己70岁,那意思分明是说“我”猜得差远了,整整相差10岁。老人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还年轻,因此感到很自豪。
生:我从“悠然”这个词中还感觉到了老人的从容自信。
师:嗯,老师也有这种想法。那么他可能是对什么从容和自信呢?
生:我想,也许是对生活的从容,对生命的自信吧。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老人很幸福,那种幸福就是能喝到清澈的山泉,吃到没有污染的饭菜,呼吸到清爽的空气,还能随时看看花朵,听听鸟叫,既没有噪音干扰,又不感到孤独。他觉得这简直是人间仙境,非常幸福!
师:说得精彩,掌声送给他!
生:从老人说“吃的是自己种的……”这句话中,我还体会到老人的自豪之情,因为70来岁的人了还能种庄稼自食其力。
生:从老人的话语中看出他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特别热爱美好的自然环境。
师:好,你讲到了一个关键词——“热爱”。还有吗?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老人的乐观。因为前面讲到游人比他年轻得多,难得登一次山,还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而老人70岁了,每天都要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地扫个来回,不可能不累,可是他却从来不提累,反而说很开心,这就是以苦为乐。
这是一则由具体到抽象开掘语言文字意蕴的案例,教师根据教材描写细腻的特点,引导学生紧扣细节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一步步、一点点地发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学中有时需要引导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开掘语言文字的意蕴,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文试图从言趣、情趣、意趣三个方面探讨语文课的乐趣。
一、言趣——语文课应言语之趣
没有语言交流,无法展开语文教学,不成其为语文课堂,这是不言而喻的。推及语文课程,笔者认为,没有足够的语言交流,没有真切领会文章语言的妙处,不能算是语文课,至少不能算是好的语文课,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文章语言不会自己走进学生心灵,学生的“原始”语言表达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语文课应该关注师生双方的语言活动,尤其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吸收、内化,从中感受学习语言的乐趣。
[案例1]
《特殊的葬礼》课文后有道练习,要求学生想象游人面对枯竭了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会议论些什么,并描写这个场面。笔者安排这样的训练:
师:同学们,当游人慕名而来,争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壮观景象时,塞特凯达斯瀑布却已奄奄一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人们不住地摇头叹息,议论纷纷。假如瀑布能说话,这时它会说什么?此番话意在将学生带进瀑布的“内心”,并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有关内容,运用有关语句组织瀑布的“倾诉”。
生:游客朋友,也许你们未见过我以前的风采。那时候,我可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啊,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到了汛期,我像脱缰的野马,从天而降,又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谷……那景象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巴西和全世界人民都以我为骄傲。可是现在,唉……
生:朋友,你们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本想看看我的风采,可是,你们瞧,我却再也没有“昔日的壮观气势了”,我抬不起头,打不起精神,“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已经“奄奄一息”,只能“等待着最后消亡”了……唉,你们“慕名而来”,而我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你们“失望地离去”,我难受啊,我有苦难言啊!
生:朋友们,我要告诉你们:我落到这步田地,都是无知的人们作的孽啊!你们知道吗?我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还有,人们大肆砍伐我两岸的森林,造成水土严重流失,这叫我怎么能保得住自己的风采呀!
笔者以为,这一案例妙用了角色换位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和“移位代言”,用课文语言进行自我表达,从中感受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乐趣,对内化和积淀文本语言,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情趣——语文课应有情境之趣
情趣,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宽泛地看,“言语之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情趣之一。但笔者在这里只想借用“情趣”这一词汇来表述一个狭义的、特定的意思:语文课要努力营造“情”“境”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披文入境,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享受“情境”的乐趣。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教材特点,适时、适度地创设能够直接演绎文本内容的或能够展示文本背景的直观形象情境,借以弥补学生感知经历、生活经验的空白;另一方面,应善于激活表象储存,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搭建起由文字符号顺利进入文本意旨的桥梁,促成学生内在情绪体验的生成和升华。
[案例2]
一位老师教学儿童诗《小小的船》,开头环节是这样的:
师:你们知道哪些船?
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
生:它们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有趣的船,它在什么地方?
生: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
师:对!同学们真聪明!(出示图片)这就是月亮船。瞧,船里坐着谁?她在做什么?
生:船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那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听一听,那小女孩看着星星会唱什么?
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师:(充满感情地)是呀,在晴朗的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美好幻想的写景诗,它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象。诗中有景、有情、有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这种虚拟的童话语言以及它所展现的情境,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些陌生。于是,这位老师一开始便有意识地创设了两个情境,把孩子带进课文:一是通过导课谈话,激活孩子已有的生活储备,形成一种关于船的经验背景;二是借助教学挂图,激发孩子的新奇感,同时引导孩子讲述图意,初步感知即将接触的语言文字情境,为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作了很好的情绪渲染和认知铺垫。
三、意趣——感悟课文意蕴之趣
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丰富的内在意蕴的领悟,感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3]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讲述“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个扫路老人相遇并短暂交往的经过。其中“我”与老人交谈的情景是本文的重点,由三次简短的对话以及相应“语境”(场景)构成。教学这一部分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抓住三次对话,扣住老人的回答话语和伴随的动作神态,启发学生品读词句,体会人物的品格。其中第二次对话的教学如下:
师:(投影课文相关语段——老人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同学们,请你认真读这段话,细细体会它反映了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品质?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摇摇头”、“伸出”和“悠然”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读出了老人当时有一种自豪感。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摇摇头”,又“伸出七个指头”,却没有直接说自己70岁,那意思分明是说“我”猜得差远了,整整相差10岁。老人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还年轻,因此感到很自豪。
生:我从“悠然”这个词中还感觉到了老人的从容自信。
师:嗯,老师也有这种想法。那么他可能是对什么从容和自信呢?
生:我想,也许是对生活的从容,对生命的自信吧。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老人很幸福,那种幸福就是能喝到清澈的山泉,吃到没有污染的饭菜,呼吸到清爽的空气,还能随时看看花朵,听听鸟叫,既没有噪音干扰,又不感到孤独。他觉得这简直是人间仙境,非常幸福!
师:说得精彩,掌声送给他!
生:从老人说“吃的是自己种的……”这句话中,我还体会到老人的自豪之情,因为70来岁的人了还能种庄稼自食其力。
生:从老人的话语中看出他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特别热爱美好的自然环境。
师:好,你讲到了一个关键词——“热爱”。还有吗?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老人的乐观。因为前面讲到游人比他年轻得多,难得登一次山,还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而老人70岁了,每天都要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地扫个来回,不可能不累,可是他却从来不提累,反而说很开心,这就是以苦为乐。
这是一则由具体到抽象开掘语言文字意蕴的案例,教师根据教材描写细腻的特点,引导学生紧扣细节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一步步、一点点地发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学中有时需要引导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开掘语言文字的意蕴,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