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校际教研,是通过学校联动开展教研活动,将原本各自为营、孤军奋战的校本教研活动,联合成一个整体,使教学研究有了同伴,有了参照体系,实现各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学校之间的友谊、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实现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校际教研 专业成长 均衡发展
2013年起,为促进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我校与李塘实验学校、长陵中学、李塘实验学校、路口中学、杨店中学六所初中结成联谊学校,在息县教体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以“校际教研”为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通过校际教研,使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创新型的思路。
一、校际教研
校际教研,或称校际协作教研,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为着自身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自愿为前提,基于根据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构建起来的一种教研联合团体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1+n是一所龙头学校和几所各有教研特点的学校有机结合。这种教研主体仍然是学校,目标定位于校本研究相一致,因此它仍然属于校本教研范畴,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拓展形式。
校际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与以往的校本教研组织形式存在差别。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参与者均是本校教师,便于组织。而校际协作教研是以联片形式组织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学校,各校之间没有管理和服从的权利和义务,活动的执行力较弱。因此,作为一所参与和组织校际教研新新学校主体,我校在校际教研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逐步提升自身实力,真正做到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校际教研模式的发展
我校在参与校际教研以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借鉴,创新发展,形成一条适合自身成长的道路。这条路,以“同课异构”为核心,以灵活的教研形式为辅助,最终达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一)校际教研的发展
校际教研初期,确定开展活动场所之后,每校选派一名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课时内容为各教研组商议确定的明确的同一堂课,目的简单,即如何把同一堂课规范完整地呈现出来,主要在于探讨条理清晰地完成一堂课。校际教研中期,活动逐渐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教研室,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各校围绕主题开展形式灵活的教研。本阶段的校际教研处于活跃期,各校为提升实力,选派教师逐渐侧重青年教师,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带动本校各层次教师不断突破,增强本校师资力量。校际教研发展到现在,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本阶段的校际教研迈入总结前人经验,开拓更新道路的局面:由教研室确定活动主题,形成一定的材料成果、优秀经验,各校选派几名优秀教师执教比较成熟的优质课,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再研讨,再改进,最后得出适应当下具体的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的教学方式。这一发展过程是校际教研趋向成熟的表现,是体系化的理论化的必然结果。
(二)同课异构的具体实施
1、主题的确定
(1)每位教师搜集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教师认真分析研究了课本、教学参考、教案等资料,结合课时步骤,提升出课的教学措施。通过研讨交流确定本科的主题。然后组织教师到会议室集合,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们的集体研讨,最终确定学校主题。 针对研究主题,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活动。
2、主讲人的确定
(1)集体备课按照“分工主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修改补改”的程序进行,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根据所定主题,备、讲同一节课。
(2)由年级组推出本年级本科的主讲人。各教研组通过听评课,确定学校的主讲人。
3、集体研讨
(1)认真组织各位教师跟踪听、评、交流、反思。
(2)先集体研讨由教师主讲课的教案(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所有教师积极参与研讨,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问题研究教案。
(3)根据所研讨的教案进行授课。
(4)对本节授课进行研讨,肯定成功之处,指出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正意见。
(5)由各位位老师根据修改意见,再次组织教学,并再次研讨,最终形成课型。
另外,我校为更专业地组织校际教研,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动手册,从问题征集到研讨,从案例的初复稿设计到课后的反思,再到定期性总结,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工作中力求做到严格活动程序,真正抓出实效,研讨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专人把关,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和有问题、有设想、有过程、有记录、有成果。同时认真搜集活动中的第一手资料,积累教学中的点滴收获,及时总结活动成果,同时也记录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依据,档案做到详实、规范。
三、校际教研的意义匪浅
(一)促进课堂结构优化 ,确保各学科教研均衡开展
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向新课改方向靠拢,由教的课堂逐渐向学的课堂转型,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同质促进,异质互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活动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
我校各学科发展不均衡,甚至普遍各校的学科教育都不均衡,与各任课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少,尤其专业教师不足相关,各校的教研活动开展不到位,导致本校学科教育发展有所缺陷,而校际教研集中本县区或教学区的所有教师,扩大了规模,集中了智慧,弥补了不足,使一些专业教师不足的学科教研得以正常开展,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
(二)促进各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 各校地理位置、师资水平、规模大小存在差异,各校的教研能力水平同样参差不齐,城镇学校教师多,师资宏厚,教研力度较大;农村师资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教研相对不足,且以往教研仅限本校,闭门造车,水平提升缓慢。而校际教研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壁垒,通过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在教研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拓宽了教研思路,促进了各校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有利于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是参与授课的青年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课前备课到正式授课到课后教研,与其他优秀的前辈充分交流教学艺术和经验,探讨疑难,共享成功,聆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点拨和启发,都会使个人的教学水平有很大提升。
2、有利于活动参与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优质课的授课过程,是观摩的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直接指导过程。听课时最直接的观察,评课时最深刻的接触,是对先进经验最充分的吸取。在各校优秀人才的交流中,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参与者可以不断升华自身,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四)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对于校际教研的承办学校而言,为了办好教研活动,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会有一种
使命感,学校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的工作状态都会得到改善,每节课后的教研讨论和正式研讨以外的闲谈,其他学校的教师们都会对承办学校评头论足,因此,为留下好印象或者为了圆满举办本次校际教研活动,承办学校的整体实力会得到很大提升。
对于参与学校而言,“同课异构”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比赛,各学校在参与授课活动时就会形成一个授课团队,精心准备之后呈现一堂优质教学,会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比赛有优劣,会促进稍差一些的学校重视教研,积极参与,推动本校的教育发展。
总之,校际教研是新课改发展的大前提下,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教育实力的教研途径。这种教研方式通过学区互动,以强带弱,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激发了学校和教师的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开展这一教研活动,不断总结优秀经验,稳步提升本校教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包双连.“同课异构”教研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教育,2014(2):16-16.
[2]张禄旺,李书朝.扎实开展联片教研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8):12-14.
[3]沈美华.校际协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空间[J].上海教育科研,2012(7).
[4]余卫中.开展校际协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2):34-34.
【关键词】 校际教研 专业成长 均衡发展
2013年起,为促进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我校与李塘实验学校、长陵中学、李塘实验学校、路口中学、杨店中学六所初中结成联谊学校,在息县教体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以“校际教研”为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通过校际教研,使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创新型的思路。
一、校际教研
校际教研,或称校际协作教研,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为着自身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自愿为前提,基于根据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构建起来的一种教研联合团体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1+n是一所龙头学校和几所各有教研特点的学校有机结合。这种教研主体仍然是学校,目标定位于校本研究相一致,因此它仍然属于校本教研范畴,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拓展形式。
校际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与以往的校本教研组织形式存在差别。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参与者均是本校教师,便于组织。而校际协作教研是以联片形式组织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学校,各校之间没有管理和服从的权利和义务,活动的执行力较弱。因此,作为一所参与和组织校际教研新新学校主体,我校在校际教研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逐步提升自身实力,真正做到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校际教研模式的发展
我校在参与校际教研以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借鉴,创新发展,形成一条适合自身成长的道路。这条路,以“同课异构”为核心,以灵活的教研形式为辅助,最终达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一)校际教研的发展
校际教研初期,确定开展活动场所之后,每校选派一名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课时内容为各教研组商议确定的明确的同一堂课,目的简单,即如何把同一堂课规范完整地呈现出来,主要在于探讨条理清晰地完成一堂课。校际教研中期,活动逐渐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教研室,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各校围绕主题开展形式灵活的教研。本阶段的校际教研处于活跃期,各校为提升实力,选派教师逐渐侧重青年教师,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带动本校各层次教师不断突破,增强本校师资力量。校际教研发展到现在,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本阶段的校际教研迈入总结前人经验,开拓更新道路的局面:由教研室确定活动主题,形成一定的材料成果、优秀经验,各校选派几名优秀教师执教比较成熟的优质课,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再研讨,再改进,最后得出适应当下具体的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的教学方式。这一发展过程是校际教研趋向成熟的表现,是体系化的理论化的必然结果。
(二)同课异构的具体实施
1、主题的确定
(1)每位教师搜集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教师认真分析研究了课本、教学参考、教案等资料,结合课时步骤,提升出课的教学措施。通过研讨交流确定本科的主题。然后组织教师到会议室集合,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们的集体研讨,最终确定学校主题。 针对研究主题,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活动。
2、主讲人的确定
(1)集体备课按照“分工主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修改补改”的程序进行,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根据所定主题,备、讲同一节课。
(2)由年级组推出本年级本科的主讲人。各教研组通过听评课,确定学校的主讲人。
3、集体研讨
(1)认真组织各位教师跟踪听、评、交流、反思。
(2)先集体研讨由教师主讲课的教案(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所有教师积极参与研讨,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问题研究教案。
(3)根据所研讨的教案进行授课。
(4)对本节授课进行研讨,肯定成功之处,指出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正意见。
(5)由各位位老师根据修改意见,再次组织教学,并再次研讨,最终形成课型。
另外,我校为更专业地组织校际教研,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动手册,从问题征集到研讨,从案例的初复稿设计到课后的反思,再到定期性总结,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工作中力求做到严格活动程序,真正抓出实效,研讨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专人把关,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和有问题、有设想、有过程、有记录、有成果。同时认真搜集活动中的第一手资料,积累教学中的点滴收获,及时总结活动成果,同时也记录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依据,档案做到详实、规范。
三、校际教研的意义匪浅
(一)促进课堂结构优化 ,确保各学科教研均衡开展
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向新课改方向靠拢,由教的课堂逐渐向学的课堂转型,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同质促进,异质互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活动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
我校各学科发展不均衡,甚至普遍各校的学科教育都不均衡,与各任课教师的人数相对较少,尤其专业教师不足相关,各校的教研活动开展不到位,导致本校学科教育发展有所缺陷,而校际教研集中本县区或教学区的所有教师,扩大了规模,集中了智慧,弥补了不足,使一些专业教师不足的学科教研得以正常开展,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
(二)促进各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 各校地理位置、师资水平、规模大小存在差异,各校的教研能力水平同样参差不齐,城镇学校教师多,师资宏厚,教研力度较大;农村师资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教研相对不足,且以往教研仅限本校,闭门造车,水平提升缓慢。而校际教研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壁垒,通过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在教研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拓宽了教研思路,促进了各校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有利于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是参与授课的青年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课前备课到正式授课到课后教研,与其他优秀的前辈充分交流教学艺术和经验,探讨疑难,共享成功,聆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点拨和启发,都会使个人的教学水平有很大提升。
2、有利于活动参与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优质课的授课过程,是观摩的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直接指导过程。听课时最直接的观察,评课时最深刻的接触,是对先进经验最充分的吸取。在各校优秀人才的交流中,在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参与者可以不断升华自身,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四)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对于校际教研的承办学校而言,为了办好教研活动,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会有一种
使命感,学校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的工作状态都会得到改善,每节课后的教研讨论和正式研讨以外的闲谈,其他学校的教师们都会对承办学校评头论足,因此,为留下好印象或者为了圆满举办本次校际教研活动,承办学校的整体实力会得到很大提升。
对于参与学校而言,“同课异构”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比赛,各学校在参与授课活动时就会形成一个授课团队,精心准备之后呈现一堂优质教学,会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比赛有优劣,会促进稍差一些的学校重视教研,积极参与,推动本校的教育发展。
总之,校际教研是新课改发展的大前提下,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教育实力的教研途径。这种教研方式通过学区互动,以强带弱,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激发了学校和教师的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开展这一教研活动,不断总结优秀经验,稳步提升本校教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包双连.“同课异构”教研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教育,2014(2):16-16.
[2]张禄旺,李书朝.扎实开展联片教研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8):12-14.
[3]沈美华.校际协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空间[J].上海教育科研,2012(7).
[4]余卫中.开展校际协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2):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