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以此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来获得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为学生之后的数学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而且,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一改以往以知识教学为重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日常的数学教学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1.设计探究任务,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提升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设计多种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索、分析、得到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深化。
例如:在进行《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时,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对平均数的概念也有所了解,所以,我给学生设计了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这节课数学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我给了学生两个情境,情境一:给出六个笔筒,每个笔筒中的钢笔数各不同,问要想使每个笔筒中的钢笔数同样多,可以怎么做?情境二:给出两个表格,这两个表格中的人数和球数各不相同,问若这是班里一组和二组比赛投球,每个组投十个球的结果,那你知道哪个组投的比较好吗?这两个情境,情境一是在为情境二做铺垫。通过这样的情境探究,学生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探究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2.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在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点都是有联系的,而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解题带来了多种可能,然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想不到多种解题方法,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宽度和深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当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再利用多种形式的习题训练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规则之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计算题作为练习,如:12.56+1.98=?很多学生看到这个算式的第一反应就是运用刚刚学过的小数加法的运算规则来进行计算,很少有学生另辟蹊径。因此,在学生计算完毕后,我让学生观察12.56+1.98=?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式计算。在学生思考时我告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往正确答案的道路往往不只有一条,只要敢想、敢试,很容易想出更优的解题策略。很快,学生就发现了1.98可以看作是2-0.02,这样一来,12.56+1.98就可以看作是12.56+2-0.02,计算更加简便。通过这样的一题多解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计此类的训练。
3.开展动手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考方式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表明,调动的身体器官越多,学生的思维就会越灵活。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静态思考的层面上,还应当开展多种动手活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来获得启发。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进行《观察物体(二)》的教学时,我提前准备了很多正方体小积木,并给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具体来说,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一些积木,我会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搭建好的积木图形的三视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将积木图形搭建出来。很多学生一开始觉得这个任务太难了,还有学生觉得不可能仅凭三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就搭建出正确的积木图形。鉴于此,我让学生试着拼一拼,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在搭建过程中,边动手边进行思考,在多次尝试中获得了成功。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教师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扎实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接触数学学科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之后的数学深入学习做铺垫,也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克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2):325-326.
[2] 税忠.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73-7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而且,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一改以往以知识教学为重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日常的数学教学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1.设计探究任务,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提升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设计多种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索、分析、得到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深化。
例如:在进行《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时,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对平均数的概念也有所了解,所以,我给学生设计了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这节课数学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我给了学生两个情境,情境一:给出六个笔筒,每个笔筒中的钢笔数各不同,问要想使每个笔筒中的钢笔数同样多,可以怎么做?情境二:给出两个表格,这两个表格中的人数和球数各不相同,问若这是班里一组和二组比赛投球,每个组投十个球的结果,那你知道哪个组投的比较好吗?这两个情境,情境一是在为情境二做铺垫。通过这样的情境探究,学生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探究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2.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在数学学科中,很多知识点都是有联系的,而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解题带来了多种可能,然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想不到多种解题方法,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宽度和深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当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再利用多种形式的习题训练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规则之后,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计算题作为练习,如:12.56+1.98=?很多学生看到这个算式的第一反应就是运用刚刚学过的小数加法的运算规则来进行计算,很少有学生另辟蹊径。因此,在学生计算完毕后,我让学生观察12.56+1.98=?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式计算。在学生思考时我告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往正确答案的道路往往不只有一条,只要敢想、敢试,很容易想出更优的解题策略。很快,学生就发现了1.98可以看作是2-0.02,这样一来,12.56+1.98就可以看作是12.56+2-0.02,计算更加简便。通过这样的一题多解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计此类的训练。
3.开展动手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考方式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表明,调动的身体器官越多,学生的思维就会越灵活。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静态思考的层面上,还应当开展多种动手活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来获得启发。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进行《观察物体(二)》的教学时,我提前准备了很多正方体小积木,并给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具体来说,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一些积木,我会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搭建好的积木图形的三视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将积木图形搭建出来。很多学生一开始觉得这个任务太难了,还有学生觉得不可能仅凭三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就搭建出正确的积木图形。鉴于此,我让学生试着拼一拼,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在搭建过程中,边动手边进行思考,在多次尝试中获得了成功。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教师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扎实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接触数学学科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之后的数学深入学习做铺垫,也为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克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2):325-326.
[2] 税忠.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