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是中老年女性好发疾病,且目前西医疗法存在弊端。顾宁教授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的病机以肾虚为本,以肝郁为标,且瘀血、痰浊为常见病理因素。临证多以补益肾精、疏肝解郁、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四法。顾师告诫围绝经期女性多伴有焦虑抑郁,临床治疗应重视“双心疗法”的应用。顾宁教授中医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有提升降压效果,改善高血压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等优点。
【关键词】顾宁;围绝经期高血压;中医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544.1;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234-02
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多见于41~60岁的中老年女性,据有关数据,80%以上的围绝经期女性易出现高血压病 [1]。围绝经期女性处于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特殊时期,呈现出血压波动性大,常因情绪激动而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西医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单用常规降压药往往血压控制欠佳,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存在着远期不良后果,对于其使用尚存在争议[2]。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念,在治疗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有一定优势,可以为患者制定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顾宁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南京市名中医,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诊治研究工作。笔者伴师学习两年余,感悟甚多,现将顾师辨治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主要与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相关。雌激素水平下降,削弱了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的明确概念表述,常根据其眩晕、头痛、烦躁、抑郁等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郁证”等范畴。顾宁教授在总结先贤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女性在围绝经期,历经经、带、胎、产、乳等生理过程后,肾气逐渐衰退,精血不足以濡养机体及其他脏器,导致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调达失畅,气机失调,则气血运行紊乱,或滞而不畅,或亢而为害,致使肝阳上亢或肝郁氣结,从而出现诸如血压升高、头晕、目眩、头胀、耳鸣、烦躁易怒、失眠等临床表现。故而,顾师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病机以肾虚、肝郁为主。该病与肝、肾二脏关系较为严密,同时与痰、瘀等病理因素具有一定关联。
1.1肾虚为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精不足是围绝经期女性最主要的生理特点,肾精亏虚、无以上滋肝阴,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亢逆于上。肾精不足以濡养腰府,则见腰膝酸痛;肝阳上亢则见头痛、眩晕;上亢之肝阳扰动心神则见心烦不寐。故“肾虚”是围绝经期女性“眩晕”的基本病机。
1.2肝郁为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的关系密切。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可见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在眩晕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顾宁教授告诫,围绝经期女性常伴随情志抑郁的状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本病常因情志不畅而发。
1.3瘀血、痰浊为常见病理因素 顾师指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常常以眩晕、头痛为主症。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头痛》中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提出头痛跟瘀血关系密切。祖国医学对于眩晕的认识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眩冒”。张仲景提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2 辨证论治
2.1补益肾精,平抑肝阳 临床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不寐,舌红少苔,脉弦细。该证型主因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无以上遏制阳,而致肝阳上亢。顾师辨治肾虚为主的围绝经期高血压多以杞菊地黄汤为主方。药用枸杞子、菊花、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天麻、川芎、牛膝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的方药,可显著提高患者雌二醇的水平,替代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效果较好,且副作用较小[3]。伴不寐者加酸枣仁、合欢皮、炙远志、莲子心、百合等宁心安神之品;伴盗汗者,加桃奴、糯稻根、浮小麦止汗。
2.2疏肝解郁,通利气机 临床多表现为头目胀痛、焦躁烦怒、夜寐不安、善叹息,舌红,苔薄微黄,脉弦。该证型患者多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上犯清窍而致“眩晕”。顾师指出此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以柴胡、白芍、川芎、麸炒枳壳、香附、陈皮、远志、酸枣仁、百合、甘草等为主,若肝火亢胜者加龙胆草、酒黄芩、栀子;若胸胁胀痛甚者,酌情加青皮、乌药、郁金等。
2.3祛痰降浊,健脾和胃 临床多见于因痰浊上扰,蒙蔽清窍的患者,症见眩晕,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困倦乏力,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苔白腻,脉弦滑。顾师指出此证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减,药用法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茯神、夜交藤、生甘草等。伴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加用炒黄芩、竹茹、枳壳、胆南星等。
2.4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顾宁教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临床中部分中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后,血压虽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头痛头晕症状仍作。顾师认为此证多由于瘀血内停,阻滞清窍,临证见头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眩晕阵作,心悸,偏身麻木,伴有失眠健忘,舌暗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涩等。顾师主张此证应以桃红四物汤加味,以归尾、赤芍、川芎、熟地、桃仁、红花、天麻、钩藤、紫丹参、牛膝、夜交藤等为主。若兼有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偏身麻木者加用广地龙,全蝎;失眠健忘者加用茯神、炙远志。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51岁,初诊:2020年10月12日。来诊时患者情绪焦虑,诉血压波动大,目前口服乐卡地平降压。伴见头目胀痛,情绪易怒,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夜间潮热,眠差。近1年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诊室测血压155/95 mmHg,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此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考虑诊断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可能性大,结合舌脉,中医辨证当属肾精亏虚证。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g、菊花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5g、牡丹皮9g、山药10g、茯苓15g、茯神15g、天麻15g、川芎10g、牛膝12g、合欢皮15g、炙远志15g、夜交藤15g。日1剂早晚分服,共7剂。
二诊(2020年10月19日):7劑后自觉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夜间明显缓解,腰膝酸软不显,大便偏干,尚有心烦多梦寐差。近来血压波动于120~140/80~90 mmHg之间。予原方加酸枣仁15g,紫石英15g,火麻仁10g,继服14剂。
三诊(2020年11月3日):患者诉上述诸症均缓解。门诊测得血压118/80 mmHg。前方去紫石英、火麻仁,加百合10g,继服10剂。嘱患者节制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监测血压,如有不适,随时就诊。诊后随访患者,血压平稳,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按患者更年期女性,天癸衰竭、水不涵木,肝阴不足,阴不制阳,阴虚阳亢,故患者头目胀痛,伴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则夜寐不佳;肾精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则手足心热、烦躁易怒。治病当从本论治,以补肾精为本,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加以天麻入肝熄风,川芎入血行气,二者共奏平熄肝风,定眩止痛之功。并佐以合欢皮、炙远志、夜交藤等解郁安神之品。方证相符,故获效迅捷。二诊患者症状减轻,大便偏干,尚有心烦多梦寐差。加予火麻仁润肠通便,酸枣仁、紫石英镇静养心安神。三诊患者诸症缓解,重镇安神之品,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当中病即止。去紫石英、火麻仁,并百合安养神志。调理患者情志情况,嘱节制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中药方剂与情志调节共用,效如桴鼓。
4 证治体会
顾师常常告诫,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临床诊治高血压病,不可局限单用中药或者西药,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考虑。单用西药降压效果不佳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药方剂治疗,辩证准确,常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例如,大多数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会出现失眠症状,中医辨证总属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予平肝潜阳中药降压同时,还可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4]。
顾宁教授在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时十分重视“双心模式”,高血压特别是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常常易于合并焦虑、抑郁等,但多不被重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预后康复。顾师认为焦虑症,应从肝胆论治,兼顾调养心神[5]。如《类经》云:“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胆合于肝,肝能疏泄,是故胆气不足,肝失条达,气血失畅,心神失养,治疗上应理气为主,佐以安神,健脾,滋补肝肾。在辨证基础上,喜用茯神、醋柴胡、夜交藤、远志、合欢皮等。
参考文献
[1] 陈源源. 围绝经期高血压[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6): 670-672.
[2] 邱璐, 庄欣. 围绝经期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8): 38-40.
[3] 肖微, 周俊, 章文春. 六味地黄方制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 22(04): 222-228.
[4] 包伟, 顾宁. 顾宁辨治高血压病[J].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报, 2018, 34(2): 252-254.
[5] 周翔, 熊秀林, 顾宁. 顾宁治疗焦虑症经验[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 28(11): 1552-1554.
基金项目:第二批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编号:苏中医科教[2018]4号);南京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宁卫中医[2017] 8号)。
作者简介:陈婕(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病疾病。
*通信作者:顾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jsguning@163.com
【关键词】顾宁;围绝经期高血压;中医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544.1;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234-02
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多见于41~60岁的中老年女性,据有关数据,80%以上的围绝经期女性易出现高血压病 [1]。围绝经期女性处于神经—内分泌失调的特殊时期,呈现出血压波动性大,常因情绪激动而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西医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单用常规降压药往往血压控制欠佳,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存在着远期不良后果,对于其使用尚存在争议[2]。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念,在治疗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有一定优势,可以为患者制定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顾宁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南京市名中医,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诊治研究工作。笔者伴师学习两年余,感悟甚多,现将顾师辨治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主要与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相关。雌激素水平下降,削弱了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的明确概念表述,常根据其眩晕、头痛、烦躁、抑郁等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郁证”等范畴。顾宁教授在总结先贤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女性在围绝经期,历经经、带、胎、产、乳等生理过程后,肾气逐渐衰退,精血不足以濡养机体及其他脏器,导致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调达失畅,气机失调,则气血运行紊乱,或滞而不畅,或亢而为害,致使肝阳上亢或肝郁氣结,从而出现诸如血压升高、头晕、目眩、头胀、耳鸣、烦躁易怒、失眠等临床表现。故而,顾师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病机以肾虚、肝郁为主。该病与肝、肾二脏关系较为严密,同时与痰、瘀等病理因素具有一定关联。
1.1肾虚为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精不足是围绝经期女性最主要的生理特点,肾精亏虚、无以上滋肝阴,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亢逆于上。肾精不足以濡养腰府,则见腰膝酸痛;肝阳上亢则见头痛、眩晕;上亢之肝阳扰动心神则见心烦不寐。故“肾虚”是围绝经期女性“眩晕”的基本病机。
1.2肝郁为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的关系密切。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可见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在眩晕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顾宁教授告诫,围绝经期女性常伴随情志抑郁的状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本病常因情志不畅而发。
1.3瘀血、痰浊为常见病理因素 顾师指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常常以眩晕、头痛为主症。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头痛》中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提出头痛跟瘀血关系密切。祖国医学对于眩晕的认识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眩冒”。张仲景提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2 辨证论治
2.1补益肾精,平抑肝阳 临床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不寐,舌红少苔,脉弦细。该证型主因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无以上遏制阳,而致肝阳上亢。顾师辨治肾虚为主的围绝经期高血压多以杞菊地黄汤为主方。药用枸杞子、菊花、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天麻、川芎、牛膝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的方药,可显著提高患者雌二醇的水平,替代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效果较好,且副作用较小[3]。伴不寐者加酸枣仁、合欢皮、炙远志、莲子心、百合等宁心安神之品;伴盗汗者,加桃奴、糯稻根、浮小麦止汗。
2.2疏肝解郁,通利气机 临床多表现为头目胀痛、焦躁烦怒、夜寐不安、善叹息,舌红,苔薄微黄,脉弦。该证型患者多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上犯清窍而致“眩晕”。顾师指出此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以柴胡、白芍、川芎、麸炒枳壳、香附、陈皮、远志、酸枣仁、百合、甘草等为主,若肝火亢胜者加龙胆草、酒黄芩、栀子;若胸胁胀痛甚者,酌情加青皮、乌药、郁金等。
2.3祛痰降浊,健脾和胃 临床多见于因痰浊上扰,蒙蔽清窍的患者,症见眩晕,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困倦乏力,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苔白腻,脉弦滑。顾师指出此证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减,药用法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茯神、夜交藤、生甘草等。伴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加用炒黄芩、竹茹、枳壳、胆南星等。
2.4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顾宁教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临床中部分中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后,血压虽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头痛头晕症状仍作。顾师认为此证多由于瘀血内停,阻滞清窍,临证见头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眩晕阵作,心悸,偏身麻木,伴有失眠健忘,舌暗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涩等。顾师主张此证应以桃红四物汤加味,以归尾、赤芍、川芎、熟地、桃仁、红花、天麻、钩藤、紫丹参、牛膝、夜交藤等为主。若兼有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偏身麻木者加用广地龙,全蝎;失眠健忘者加用茯神、炙远志。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51岁,初诊:2020年10月12日。来诊时患者情绪焦虑,诉血压波动大,目前口服乐卡地平降压。伴见头目胀痛,情绪易怒,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夜间潮热,眠差。近1年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诊室测血压155/95 mmHg,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此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考虑诊断围绝经期高血压病可能性大,结合舌脉,中医辨证当属肾精亏虚证。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g、菊花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5g、牡丹皮9g、山药10g、茯苓15g、茯神15g、天麻15g、川芎10g、牛膝12g、合欢皮15g、炙远志15g、夜交藤15g。日1剂早晚分服,共7剂。
二诊(2020年10月19日):7劑后自觉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夜间明显缓解,腰膝酸软不显,大便偏干,尚有心烦多梦寐差。近来血压波动于120~140/80~90 mmHg之间。予原方加酸枣仁15g,紫石英15g,火麻仁10g,继服14剂。
三诊(2020年11月3日):患者诉上述诸症均缓解。门诊测得血压118/80 mmHg。前方去紫石英、火麻仁,加百合10g,继服10剂。嘱患者节制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监测血压,如有不适,随时就诊。诊后随访患者,血压平稳,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按患者更年期女性,天癸衰竭、水不涵木,肝阴不足,阴不制阳,阴虚阳亢,故患者头目胀痛,伴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则夜寐不佳;肾精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则手足心热、烦躁易怒。治病当从本论治,以补肾精为本,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加以天麻入肝熄风,川芎入血行气,二者共奏平熄肝风,定眩止痛之功。并佐以合欢皮、炙远志、夜交藤等解郁安神之品。方证相符,故获效迅捷。二诊患者症状减轻,大便偏干,尚有心烦多梦寐差。加予火麻仁润肠通便,酸枣仁、紫石英镇静养心安神。三诊患者诸症缓解,重镇安神之品,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当中病即止。去紫石英、火麻仁,并百合安养神志。调理患者情志情况,嘱节制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中药方剂与情志调节共用,效如桴鼓。
4 证治体会
顾师常常告诫,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临床诊治高血压病,不可局限单用中药或者西药,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考虑。单用西药降压效果不佳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药方剂治疗,辩证准确,常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例如,大多数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患者会出现失眠症状,中医辨证总属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予平肝潜阳中药降压同时,还可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4]。
顾宁教授在治疗围绝经期高血压病时十分重视“双心模式”,高血压特别是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常常易于合并焦虑、抑郁等,但多不被重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预后康复。顾师认为焦虑症,应从肝胆论治,兼顾调养心神[5]。如《类经》云:“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胆合于肝,肝能疏泄,是故胆气不足,肝失条达,气血失畅,心神失养,治疗上应理气为主,佐以安神,健脾,滋补肝肾。在辨证基础上,喜用茯神、醋柴胡、夜交藤、远志、合欢皮等。
参考文献
[1] 陈源源. 围绝经期高血压[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6): 670-672.
[2] 邱璐, 庄欣. 围绝经期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激素替代疗法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8): 38-40.
[3] 肖微, 周俊, 章文春. 六味地黄方制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 22(04): 222-228.
[4] 包伟, 顾宁. 顾宁辨治高血压病[J].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报, 2018, 34(2): 252-254.
[5] 周翔, 熊秀林, 顾宁. 顾宁治疗焦虑症经验[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 28(11): 1552-1554.
基金项目:第二批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编号:苏中医科教[2018]4号);南京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宁卫中医[2017] 8号)。
作者简介:陈婕(199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病疾病。
*通信作者:顾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jsgu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