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然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起点。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地充分激发、应用实践能力地全面提升,亦或是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都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与策略做些总结,以期不断提升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导人 情境 合作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令很多学生感到畏惧的学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便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视昕结合的独特优势,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一、巧借信息技术,实现有效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正式教学内容讲授前的三到五分钟内的教学活动。导入环节设计的是否成功,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还关乎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作用来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为接下来正式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以“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但你们一定还没见过老师之前的样子,那么先请大家看看老师在前几年到北京旅游时拍的照片,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 “好!”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我在故宫、鸟巢等地方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地方进行了一个简单地介绍,之后我让学生找出其中所有的三角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继续问道: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衣架!”“金字塔!”“红领巾!”……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出了新课内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三角形都有哪些特性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它在生活中有如此广泛地应用呢?”如此,我仅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便引出了新课内容,但是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了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巧借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突破难点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胜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基于此,我们不妨巧借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地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以“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很多学生反映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较为抽象。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首先,我先是将一个圆“等分”为了4份、8份、16份以及32份,并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成了四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圆被等分份数的增多,其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四条边就越来越平直。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自行推导出了圆面积公式:由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2。如此,不仅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巧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着力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进行亲身参与。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效果,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并促进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以“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了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通过观看动画,学生不难发现:当长方形的宽不变时,长方形的长越大,面积就越大。同理,当长方形的长不变时,长方形的宽越大,面积也就越大。在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感知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探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期间,动画一直在循环播放,同时屏幕上还在不断展现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等数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动画中的数据来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逆向推理。如此,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和推理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途径与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效果,进而实现高效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佩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研究[J].才智,2018(22):112.
[2]段秀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2):43-4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导人 情境 合作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令很多学生感到畏惧的学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便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视昕结合的独特优势,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一、巧借信息技术,实现有效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正式教学内容讲授前的三到五分钟内的教学活动。导入环节设计的是否成功,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还关乎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作用来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为接下来正式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以“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但你们一定还没见过老师之前的样子,那么先请大家看看老师在前几年到北京旅游时拍的照片,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 “好!”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我在故宫、鸟巢等地方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地方进行了一个简单地介绍,之后我让学生找出其中所有的三角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继续问道: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衣架!”“金字塔!”“红领巾!”……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出了新课内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三角形都有哪些特性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它在生活中有如此广泛地应用呢?”如此,我仅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便引出了新课内容,但是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了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和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巧借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突破难点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胜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基于此,我们不妨巧借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地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以“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很多学生反映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较为抽象。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首先,我先是将一个圆“等分”为了4份、8份、16份以及32份,并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成了四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圆被等分份数的增多,其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四条边就越来越平直。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自行推导出了圆面积公式:由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2。如此,不仅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巧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着力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进行亲身参与。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效果,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并促进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以“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了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通过观看动画,学生不难发现:当长方形的宽不变时,长方形的长越大,面积就越大。同理,当长方形的长不变时,长方形的宽越大,面积也就越大。在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感知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探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期间,动画一直在循环播放,同时屏幕上还在不断展现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等数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动画中的数据来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逆向推理。如此,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和推理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及时挣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途径与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效果,进而实现高效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佩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研究[J].才智,2018(22):112.
[2]段秀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