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往往会受到病理、生理、心理及技术操作等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穿刺失败,为此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尽量减少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穿刺失败 新生儿 原因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已成为新生儿给药和给液的方法之一,不仅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而且也减轻了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安全迅速、易于操作等优点,能有效的保证输液及抢救的需要,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血管刺激性小、操作简单、患儿痛苦轻、可长时间留置在血管内等优点,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1]。对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哭闹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常会导致护士穿刺不能一次成功,为此,现就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
心理因素:护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新生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而紧张、烦躁或焦急等一切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护士不能很好的调节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在遇到紧急危重情况时,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将直接会影响到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而导致失败。
操作细则:静脉穿刺能力是衡量护士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如果护士基本功不熟练,欠缺新生儿扎针经验以及一针见血成功率低时,往往就会导致留置针不能直接进入血管或穿出血管外,而造成穿刺失败;或因进针速度太快,还未见到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也会导致穿刺失败;同时因经验不足,见血后担心刺破血管而不敢再进管,随即停针,而此时外套管仍在血管外,导致套管不能进入血管,或只进入少许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另外因静脉留置针固定不当,导致针尖退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患儿自身原因:血管细小,特别是皮下脂肪厚的婴儿,会致使静脉不明显,导致套管送入困难,如长期反复穿刺就会造成大量血管破裂、出血等而形成皮下瘀斑,影响血管的选择,给穿刺造成困难。循环不良的婴儿由于血容量不足,血流缓慢,血管腔不充量,使穿刺后回血慢及无回血;在高热时因血管脆性增加,极易刺破血管;在寒冷及缺氧时,婴儿发绀致使皮肤青紫,严重影响血管的观察;穿刺时婴儿哭闹不止或不能配合,也可导致穿刺失败。
环境因素:室内光线不足或在较暗环境下操作,容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光线照射的角度和高度可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对 策
一般对策:应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业务训练,苦练基本功,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要沉着、冷静的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认真仔细阅读静脉留置针的说明书,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做好穿刺前的准备。检查留置针是否通畅、有无断裂,要备齐穿刺所需用物。穿刺时要保证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尽量选择弹性好、较直、较充量的血管[2],可选额正中、耳后、颞浅以及枕静脉等,穿刺动作要稳、轻、浅、慢。选择血管,要常规消毒皮肤,旋动留置针套管;在穿刺前要旋紧肝素帽、头及针接输液器刺肝素帽,并用胶布固定,排气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穿刺皮肤,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mm左右,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Y接口处,右手捏紧针翼,边退针芯边送套管,然后固定。有效的固定是头皮静脉留置针成功保留的根本保证。先用小胶带贴在针眼和针翼处固定针头,保持输液畅通,在用透明敷贴覆盖,使其先按压留置针部位,后向两边按压推开,尽量使敷贴与皮肤紧贴,最后将延长管肝素帽固定在患儿头顶或前额。
封管:封管液得当或方法正确,则可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传统的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是用稀释的肝素液(浓度1~10U/ml)2ml进行封管;而新生儿的留置针封管则用0.9%氯化钠5ml代替稀释的肝素钠封管。务必采用正压封管,封管时用左手食指按压针翼,边推注边封管边退针,最后留下0.5ml超过计划管液注满肝素帽,确保留置针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
讨 论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具有柔韧性好的特点,不防碍患儿头部的活动,特别是NICU没有家长陪护时,使用留置针可以减少头皮静脉的穿刺次数,解决了护士输液穿刺难的问题,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有效的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3]。目前随着临床留置针应用的增加,护理人员必须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业务,加强无菌观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要避免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尽量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保证给药途径的通畅,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2002,18(1):43.
2 杨淑英,胡春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07,19(2):142.
3 赵兰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观察[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3):275.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穿刺失败 新生儿 原因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已成为新生儿给药和给液的方法之一,不仅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而且也减轻了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安全迅速、易于操作等优点,能有效的保证输液及抢救的需要,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血管刺激性小、操作简单、患儿痛苦轻、可长时间留置在血管内等优点,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1]。对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哭闹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常会导致护士穿刺不能一次成功,为此,现就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
心理因素:护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新生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而紧张、烦躁或焦急等一切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护士不能很好的调节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在遇到紧急危重情况时,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将直接会影响到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而导致失败。
操作细则:静脉穿刺能力是衡量护士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如果护士基本功不熟练,欠缺新生儿扎针经验以及一针见血成功率低时,往往就会导致留置针不能直接进入血管或穿出血管外,而造成穿刺失败;或因进针速度太快,还未见到回血但已穿破血管下壁,也会导致穿刺失败;同时因经验不足,见血后担心刺破血管而不敢再进管,随即停针,而此时外套管仍在血管外,导致套管不能进入血管,或只进入少许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另外因静脉留置针固定不当,导致针尖退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患儿自身原因:血管细小,特别是皮下脂肪厚的婴儿,会致使静脉不明显,导致套管送入困难,如长期反复穿刺就会造成大量血管破裂、出血等而形成皮下瘀斑,影响血管的选择,给穿刺造成困难。循环不良的婴儿由于血容量不足,血流缓慢,血管腔不充量,使穿刺后回血慢及无回血;在高热时因血管脆性增加,极易刺破血管;在寒冷及缺氧时,婴儿发绀致使皮肤青紫,严重影响血管的观察;穿刺时婴儿哭闹不止或不能配合,也可导致穿刺失败。
环境因素:室内光线不足或在较暗环境下操作,容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光线照射的角度和高度可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对 策
一般对策:应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业务训练,苦练基本功,掌握扎实的穿刺技术。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要沉着、冷静的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认真仔细阅读静脉留置针的说明书,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做好穿刺前的准备。检查留置针是否通畅、有无断裂,要备齐穿刺所需用物。穿刺时要保证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尽量选择弹性好、较直、较充量的血管[2],可选额正中、耳后、颞浅以及枕静脉等,穿刺动作要稳、轻、浅、慢。选择血管,要常规消毒皮肤,旋动留置针套管;在穿刺前要旋紧肝素帽、头及针接输液器刺肝素帽,并用胶布固定,排气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穿刺皮肤,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mm左右,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Y接口处,右手捏紧针翼,边退针芯边送套管,然后固定。有效的固定是头皮静脉留置针成功保留的根本保证。先用小胶带贴在针眼和针翼处固定针头,保持输液畅通,在用透明敷贴覆盖,使其先按压留置针部位,后向两边按压推开,尽量使敷贴与皮肤紧贴,最后将延长管肝素帽固定在患儿头顶或前额。
封管:封管液得当或方法正确,则可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传统的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是用稀释的肝素液(浓度1~10U/ml)2ml进行封管;而新生儿的留置针封管则用0.9%氯化钠5ml代替稀释的肝素钠封管。务必采用正压封管,封管时用左手食指按压针翼,边推注边封管边退针,最后留下0.5ml超过计划管液注满肝素帽,确保留置针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
讨 论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具有柔韧性好的特点,不防碍患儿头部的活动,特别是NICU没有家长陪护时,使用留置针可以减少头皮静脉的穿刺次数,解决了护士输液穿刺难的问题,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有效的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3]。目前随着临床留置针应用的增加,护理人员必须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业务,加强无菌观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要避免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尽量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保证给药途径的通畅,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2002,18(1):43.
2 杨淑英,胡春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07,19(2):142.
3 赵兰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观察[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