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从关注学科价值到强调育人价值的轨迹是清晰可见的:从地方课程引入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从增强学科间联系到综合课程的创设。“如何将学科知识转为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命力。作为一所义务教育小学,如何在国家课程发展的趋势下,紧随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指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建整体化课程体系,解决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中的落地问题,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时代使命。
一、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党的教育方针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宏观的要求和指向,而每所学校的校情、师资、学情等不尽相同,校长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课程必须进行变革,要对学校整体情况和课程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实现课程的现代化转变,才能够有机地将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具化为符合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方向与载体。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的顶层设计,才能实现课程的全面引领,引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变革与发展。
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也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的科学的、整体的规划与统筹,使三者之间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结构,是营造学校协调一致育人环境的必然趋势。
(二)如何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在课程建设中,课程的顶层设计犹如绘制大楼的建设图。首先,要深入分析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明确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框架;其次,要紧绷“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应该如何指引课程建设,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去支撑、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等”这根弦,细化“大楼”的结构图与分段目标;再次,细化并让全体师生认同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并将细化的内容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中。
在实践中,要在充分分析校情、学情、优势学科、校园文化特色等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细化”与“筛选”功能,实现课程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统领,进行顶层设计,最终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二、“蒲公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是陕西师范大学附设的实验型小学,成立于2013年,并于2016年开始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建构了以“蒲公英”课程为统领的课程体系,也是从整体上对三级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我们通过课程营造了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在课程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得以成长。
(一)课程的顶层设计:凝练课程哲学
在对课程深刻理解和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把握的基础上,我們提出了“灵·动”教育的课程哲学,从课程哲学的提出上明确课程的目标与方向。“灵”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小精灵”;二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灵性’的”。我们的课程必须建立在孩子天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 “动”则体现在学生的“活泼生动”与课程的“动态发展”上。最终,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能借助“蒲公英”课程这股风力,和谐共生,进而到达梦想的彼岸。
在这样的教育哲学下,我们树立了教育信条:
我们坚信教育即唤醒,教育即成长,是唤醒灵魂和解放心灵的过程。
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应绽放生命光芒,每位教师都应收获职业幸福,每位家长都应与孩子共同成长!
课程是孩子们成长的跑道,是滋养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二) 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功能
“蒲公英”课程的功能:达到减负增效,实现全面育人。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怀揣梦想自由飞翔”的课程理念。通过课程要实现“自信、乐学、阳光、向上,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在“夯实基础,个性发展,整合拓展”的原则下对课程进行重构,进行减负增效,发挥整体课程的育人功能,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化成长。“蒲公英”课程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课程,为了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创建了课程的内循环系统:学习支持中心。作为“蒲公英”课程体系的内循环系统,西北首家专门服务于小学生发展的研究与教育干预机构——学习支持中心,采取三级认知预防和个别化教育的方法,全方位分层解决学生在小学阶段面临的各种学习问题,开发学习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蒲公英”课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形成课程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间的良性循环。学习支持中心自成立以来,成功改善了200多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的基础学力得到提高,学业成绩有明显进步,积极、阳光、自信等正向情绪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师研讨教育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三) 课程的顶层设计:统整课程结构
“ 蒲公英”课程的结构:“三·四·五”的逻辑组合
1.三种课程类型:对三级课程的减负与增效
基础课程:即国家基础性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通过学科与生活的整合,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链接”,推进学科向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课程: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国家基础课程和课程标准进行发展与延伸,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发展性和个性化。
成长课程:是增值点与核心,注重迁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发能力、形成自身素养的过程。
2.四大课程主体:拓展与延伸
学生课程是“蒲公英”课程的核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建构了教师、家长与环境课程。 在教师课程中,我们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一线教学名师等相关人员组成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团,通过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教育技能、革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研究的能力。
在家长课程中,以通识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特色,设置了专门针对家长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课程,以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陪伴学生成长。
我们将环境也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对课程内涵拓展、延伸与发展,强调不同环境、空间的衔接关系,帮助学生与更多层面的环境打交道,形成从学校到家庭到区域再到社会的过渡和发展。
3.五大学习领域:能力与素养
结合校徽与学校文化等,与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契合,在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人文与社会”“艺术和审美”“运动与健康”“思维与创新”“语言与交往”五大核心素养。
(四)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组建学科群落
1.构建学科群落,实现课程统整
我们主要通过组建课程群的方式对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优化各类相关资源配置,减少课程设计中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科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综合与建构间的课程衔接关系。
焦点式课程群:促进学科走向深处。这是指围绕优化单学科内容衍生出的课程群落。如我们对美术学科优化后衍生出美育及美术表达课程,在美术课标的基础上,学校充分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出发,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感受,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并采用画展为媒介的评价方式,截至目前共举办了三期主题画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语文学科优化后衍生出的语音、语素、指导性阅读、审辩式阅读等语文优势学科课程群,增强学科对学生的适应性,优化学科内容,拓展学科范围。其中,审辩式阅读就是基于对学生5C能力的培养,重新设计阅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阶梯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由最初的信息收集能力发展为创造性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在开展审辩式阅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的审辩式阅读课已经走出陕西,并成功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2.多学科统整课程群,实现学科间的统整
这是指多学科统整在同一主题内,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科间相互衔接、互为前提关系,并将学科以外的知识与学科进行统整,发挥和拓展学科内容,各学科围绕主题内容生成系列课程内容,强调课程与社会和学生发展間的整合。如将社会热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进行有机融合,开展了“小小中国心·大大世界眼”主题课程。其中,“小小中国心”在不同年级分别以“改革开放四十年”“西安秋之美”“西安城市名片”等为课程内容;“大大世界眼”则将一带一路、星际旅行、人工智能等引入课程内容,让孩子从多维角度感受西安文化之美、中国发展之美以及世界之大、文化差异之美。
3.跨学科统整,实现课程跨界
为了让学生们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具备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始发点,通过建立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到选择性完成命题再到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三级成长课程实现跨学科统整,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将课程拓展到家庭、社区和社会。
(五)课程的评价:构建了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在“蒲公英”课程中,我们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校本化表达,融入了我校文化和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在根据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对课程中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进行探索,主要分为:1.凝练学科素养,明晰学科价值导向;2.细化评价指标,研发评价工具;3.创新评价方式,形成学科特色。期望通过指标引领教育教学系统的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样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在评价物化系统的探索中,通过线上综合评价系统与线下成长记录手册两种方式,完成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在线上系统中,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评价数据化、趣味化、科学化,同时将社会和家庭评价作为主体在线上系统中进行呈现;线下记录手册则以物化的形式激励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重在过程性的记录与累积。
三、“蒲公英”课程下的成长与变化
“蒲公英”课程从无到有,从框架搭建到内涵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我们将系统论、深度学习理论用于对小学课程整体化开发与实践中,通过对三级课程的优化设计,以课程的减负增效为出发点,国家课程校本化为途径,学科优化统整为方法,着重于整体性建构学校课程,形成了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兼顾了地方和学校差异性的学校课程体系,综合处理了学科与素养、综合与建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生态空间重构等的要素关系,减少了重复的课程内容,拓宽了课程空间,突破了学科壁垒,优化了学科资源。
最重要的是,依托“蒲公英”课程,实现了让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目标,陕师大实验小学也在课程的带领下逐步创建出学校的教育品牌,打造了语文优势学科、美育课程、学习支持中心等一系列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牌,深化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命力。作为一所义务教育小学,如何在国家课程发展的趋势下,紧随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指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建整体化课程体系,解决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中的落地问题,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时代使命。
一、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党的教育方针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宏观的要求和指向,而每所学校的校情、师资、学情等不尽相同,校长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课程必须进行变革,要对学校整体情况和课程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实现课程的现代化转变,才能够有机地将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具化为符合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方向与载体。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的顶层设计,才能实现课程的全面引领,引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变革与发展。
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也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的科学的、整体的规划与统筹,使三者之间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结构,是营造学校协调一致育人环境的必然趋势。
(二)如何进行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在课程建设中,课程的顶层设计犹如绘制大楼的建设图。首先,要深入分析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明确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框架;其次,要紧绷“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应该如何指引课程建设,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去支撑、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等”这根弦,细化“大楼”的结构图与分段目标;再次,细化并让全体师生认同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并将细化的内容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中。
在实践中,要在充分分析校情、学情、优势学科、校园文化特色等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细化”与“筛选”功能,实现课程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统领,进行顶层设计,最终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二、“蒲公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是陕西师范大学附设的实验型小学,成立于2013年,并于2016年开始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建构了以“蒲公英”课程为统领的课程体系,也是从整体上对三级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我们通过课程营造了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在课程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得以成长。
(一)课程的顶层设计:凝练课程哲学
在对课程深刻理解和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把握的基础上,我們提出了“灵·动”教育的课程哲学,从课程哲学的提出上明确课程的目标与方向。“灵”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小精灵”;二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灵性’的”。我们的课程必须建立在孩子天性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 “动”则体现在学生的“活泼生动”与课程的“动态发展”上。最终,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能借助“蒲公英”课程这股风力,和谐共生,进而到达梦想的彼岸。
在这样的教育哲学下,我们树立了教育信条:
我们坚信教育即唤醒,教育即成长,是唤醒灵魂和解放心灵的过程。
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应绽放生命光芒,每位教师都应收获职业幸福,每位家长都应与孩子共同成长!
课程是孩子们成长的跑道,是滋养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二) 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功能
“蒲公英”课程的功能:达到减负增效,实现全面育人。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怀揣梦想自由飞翔”的课程理念。通过课程要实现“自信、乐学、阳光、向上,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在“夯实基础,个性发展,整合拓展”的原则下对课程进行重构,进行减负增效,发挥整体课程的育人功能,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化成长。“蒲公英”课程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课程,为了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创建了课程的内循环系统:学习支持中心。作为“蒲公英”课程体系的内循环系统,西北首家专门服务于小学生发展的研究与教育干预机构——学习支持中心,采取三级认知预防和个别化教育的方法,全方位分层解决学生在小学阶段面临的各种学习问题,开发学习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蒲公英”课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形成课程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间的良性循环。学习支持中心自成立以来,成功改善了200多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的基础学力得到提高,学业成绩有明显进步,积极、阳光、自信等正向情绪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师研讨教育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三) 课程的顶层设计:统整课程结构
“ 蒲公英”课程的结构:“三·四·五”的逻辑组合
1.三种课程类型:对三级课程的减负与增效
基础课程:即国家基础性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探索,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通过学科与生活的整合,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链接”,推进学科向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课程: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国家基础课程和课程标准进行发展与延伸,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发展性和个性化。
成长课程:是增值点与核心,注重迁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发能力、形成自身素养的过程。
2.四大课程主体:拓展与延伸
学生课程是“蒲公英”课程的核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建构了教师、家长与环境课程。 在教师课程中,我们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一线教学名师等相关人员组成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团,通过集体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教育技能、革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研究的能力。
在家长课程中,以通识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特色,设置了专门针对家长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课程,以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陪伴学生成长。
我们将环境也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对课程内涵拓展、延伸与发展,强调不同环境、空间的衔接关系,帮助学生与更多层面的环境打交道,形成从学校到家庭到区域再到社会的过渡和发展。
3.五大学习领域:能力与素养
结合校徽与学校文化等,与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契合,在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人文与社会”“艺术和审美”“运动与健康”“思维与创新”“语言与交往”五大核心素养。
(四)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组建学科群落
1.构建学科群落,实现课程统整
我们主要通过组建课程群的方式对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优化各类相关资源配置,减少课程设计中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科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综合与建构间的课程衔接关系。
焦点式课程群:促进学科走向深处。这是指围绕优化单学科内容衍生出的课程群落。如我们对美术学科优化后衍生出美育及美术表达课程,在美术课标的基础上,学校充分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出发,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感受,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平台,并采用画展为媒介的评价方式,截至目前共举办了三期主题画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语文学科优化后衍生出的语音、语素、指导性阅读、审辩式阅读等语文优势学科课程群,增强学科对学生的适应性,优化学科内容,拓展学科范围。其中,审辩式阅读就是基于对学生5C能力的培养,重新设计阅读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阶梯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由最初的信息收集能力发展为创造性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在开展审辩式阅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的审辩式阅读课已经走出陕西,并成功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2.多学科统整课程群,实现学科间的统整
这是指多学科统整在同一主题内,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科间相互衔接、互为前提关系,并将学科以外的知识与学科进行统整,发挥和拓展学科内容,各学科围绕主题内容生成系列课程内容,强调课程与社会和学生发展間的整合。如将社会热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课程标准进行有机融合,开展了“小小中国心·大大世界眼”主题课程。其中,“小小中国心”在不同年级分别以“改革开放四十年”“西安秋之美”“西安城市名片”等为课程内容;“大大世界眼”则将一带一路、星际旅行、人工智能等引入课程内容,让孩子从多维角度感受西安文化之美、中国发展之美以及世界之大、文化差异之美。
3.跨学科统整,实现课程跨界
为了让学生们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具备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始发点,通过建立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到选择性完成命题再到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三级成长课程实现跨学科统整,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将课程拓展到家庭、社区和社会。
(五)课程的评价:构建了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在“蒲公英”课程中,我们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校本化表达,融入了我校文化和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在根据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对课程中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进行探索,主要分为:1.凝练学科素养,明晰学科价值导向;2.细化评价指标,研发评价工具;3.创新评价方式,形成学科特色。期望通过指标引领教育教学系统的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样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在评价物化系统的探索中,通过线上综合评价系统与线下成长记录手册两种方式,完成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在线上系统中,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评价数据化、趣味化、科学化,同时将社会和家庭评价作为主体在线上系统中进行呈现;线下记录手册则以物化的形式激励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重在过程性的记录与累积。
三、“蒲公英”课程下的成长与变化
“蒲公英”课程从无到有,从框架搭建到内涵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我们将系统论、深度学习理论用于对小学课程整体化开发与实践中,通过对三级课程的优化设计,以课程的减负增效为出发点,国家课程校本化为途径,学科优化统整为方法,着重于整体性建构学校课程,形成了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兼顾了地方和学校差异性的学校课程体系,综合处理了学科与素养、综合与建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生态空间重构等的要素关系,减少了重复的课程内容,拓宽了课程空间,突破了学科壁垒,优化了学科资源。
最重要的是,依托“蒲公英”课程,实现了让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目标,陕师大实验小学也在课程的带领下逐步创建出学校的教育品牌,打造了语文优势学科、美育课程、学习支持中心等一系列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牌,深化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