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成败。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从课题提问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针对文题可提问:(1)“将”指谁?“相”指谁? (2)将相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用心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实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又如教《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在疑难处提问
〓〓课文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三、在关键处提问
〓〓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教《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提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问,尽量发掘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五、在空白处提问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可抓住指导员牺牲前的嘱咐:“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启发学生去想象指导员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让学生讨论:这三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指导员把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他可能会讲些什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从课题提问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针对文题可提问:(1)“将”指谁?“相”指谁? (2)将相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用心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实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又如教《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在疑难处提问
〓〓课文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三、在关键处提问
〓〓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教《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提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问,尽量发掘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五、在空白处提问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可抓住指导员牺牲前的嘱咐:“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启发学生去想象指导员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让学生讨论:这三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指导员把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他可能会讲些什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