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提出应“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即“自主、合作、探究”,这种转变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个开放、自由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因素,而当前教育则不太重视个体发展,以分数论高低,以考试定成败,因此,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个别对待,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才会出现更多优秀人才。再则,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等诸多条件的不同,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关注学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对个体智能划分姑且不谈,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性,作为现代教育者,如何把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内容沟通手段或媒体的个体智能通过教育活动得以有机发展,这必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
比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教师考虑到文章较长,又是文言文,学生不容易接受。于是在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情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演绎这个情节。教师扮演导演,选好演员,再留几分钟让同学们自己编剧本,可以增添一些戏剧化的语言来充实表演,争取实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就激发起学生自由发挥的热情,他们就会主动出谋划策,设计人物语言、动作等。这种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教师的课堂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解读,只要是学生自己独立思维所得,都是可以肯定和采纳的。
二、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积极引导学生配合教学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完整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我们应以“博、大、精、深”四个字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目标。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教学方式的成长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学会如何紧扣新课程的改革,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平时的授课中,要主动实践,提高自觉性,多参加集体备课、说课、公开课等活动,以此作为平台,在专家指导、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勤思考,勤实践,集众家之长,在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此外,多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并及时做“诊断”,发现授课中的不足,及时改正。
教师在努力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配合和激励。在新课程理念推行过程中,不要总抱怨现在的学生复杂、懒惰、僵化,没有灵性,而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欲望,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
语文课堂不要拘泥于某种既定的形式,对问题的探讨也不是非得讨论出什么结果,对于一些开放的观点不妨用“模糊”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研究性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讨论出一个结论。
三、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课的核心知识领域之一,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本的理解是基础
阅读课就是老师带学生“走进去、走出来”。要让学生理解,阅读课的中心是阅读,教师要带领学生去领会作者意义、社会意义和课文本身的个性意义。一篇文章,学生大概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2、在阅读教学中,积累是阅读课的最大价值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和思想。比如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让学生积累有关“词”的基本常识、文本中的词语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阅读教学课的价值所在。
3、阅读应该是多层面、多彩的语言活动
(1)阅读课必须得围绕阅读来展开。教师在教学某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概括段意和中心、主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阅读课必须得关注文章中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揣摩、比较。比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这些特点不是靠教师的语言分析得来的,而是靠反复诵读、想象、体会感悟而来的。朱自清描绘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描写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这些动词的体会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观赏荷花的经历,并大胆地融入自己的想象,也诗意般地刻画景物特征,将静态的景物写活,写出诗意。学生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到这些词的妙处。
(3)阅读课应该注重句式和读写有机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课文中一些好的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和改写训练。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许多排比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从而训练学生的谴词造句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用有效的写作来帮助阅读。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学生自由而辛勤地写作,除了作者本身具备的才气与灵气以外,重要的还有勤奋。勤奋,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翻阅资料,记笔记,捕捉灵感,善于发现,沉淀知识,厚积薄发;写出的文章,一遍一遍地修改、校对、更正,字斟句酌,直到满意为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个开放、自由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因素,而当前教育则不太重视个体发展,以分数论高低,以考试定成败,因此,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个别对待,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才会出现更多优秀人才。再则,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等诸多条件的不同,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关注学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对个体智能划分姑且不谈,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性,作为现代教育者,如何把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内容沟通手段或媒体的个体智能通过教育活动得以有机发展,这必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
比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教师考虑到文章较长,又是文言文,学生不容易接受。于是在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情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演绎这个情节。教师扮演导演,选好演员,再留几分钟让同学们自己编剧本,可以增添一些戏剧化的语言来充实表演,争取实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就激发起学生自由发挥的热情,他们就会主动出谋划策,设计人物语言、动作等。这种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教师的课堂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解读,只要是学生自己独立思维所得,都是可以肯定和采纳的。
二、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积极引导学生配合教学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完整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我们应以“博、大、精、深”四个字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目标。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教学方式的成长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学会如何紧扣新课程的改革,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平时的授课中,要主动实践,提高自觉性,多参加集体备课、说课、公开课等活动,以此作为平台,在专家指导、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勤思考,勤实践,集众家之长,在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此外,多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并及时做“诊断”,发现授课中的不足,及时改正。
教师在努力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配合和激励。在新课程理念推行过程中,不要总抱怨现在的学生复杂、懒惰、僵化,没有灵性,而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欲望,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
语文课堂不要拘泥于某种既定的形式,对问题的探讨也不是非得讨论出什么结果,对于一些开放的观点不妨用“模糊”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研究性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讨论出一个结论。
三、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课的核心知识领域之一,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本的理解是基础
阅读课就是老师带学生“走进去、走出来”。要让学生理解,阅读课的中心是阅读,教师要带领学生去领会作者意义、社会意义和课文本身的个性意义。一篇文章,学生大概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2、在阅读教学中,积累是阅读课的最大价值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和思想。比如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让学生积累有关“词”的基本常识、文本中的词语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阅读教学课的价值所在。
3、阅读应该是多层面、多彩的语言活动
(1)阅读课必须得围绕阅读来展开。教师在教学某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概括段意和中心、主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阅读课必须得关注文章中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揣摩、比较。比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这些特点不是靠教师的语言分析得来的,而是靠反复诵读、想象、体会感悟而来的。朱自清描绘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描写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这些动词的体会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观赏荷花的经历,并大胆地融入自己的想象,也诗意般地刻画景物特征,将静态的景物写活,写出诗意。学生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到这些词的妙处。
(3)阅读课应该注重句式和读写有机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课文中一些好的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和改写训练。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许多排比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从而训练学生的谴词造句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用有效的写作来帮助阅读。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学生自由而辛勤地写作,除了作者本身具备的才气与灵气以外,重要的还有勤奋。勤奋,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翻阅资料,记笔记,捕捉灵感,善于发现,沉淀知识,厚积薄发;写出的文章,一遍一遍地修改、校对、更正,字斟句酌,直到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