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规划,指明了我国农村的发展方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而农民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有序正常转移的主要形式,关系到协调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
(2)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3)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且女性比例不断上升;
(4)外出务工农民多是当地素质较高的人员,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5)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性有所增强,稳定性不断增加,盲目性进一步减少。
二、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效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逐步增加,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农民外出务工是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
土地承包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来看,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非农业收入却越来越增加。可以说是农民外出务工才使一部分农民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道路。据统计,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现金5000亿元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这笔钱对农村来说是目前任何投资都无法代替的。
(二)农民进城务工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将城市的生活方式、信息等带回农村,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转变。一些思想先进、工作突出的农民工,设法筹集资本,回到乡间办厂开店,自主经营,成为新型企业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为今后农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打工收入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建设住宅,供子女上学,有效拉动了经济建设和本地需求,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三、农民外出务工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农民外出务工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导致经营土地的多是妇女和老年劳力。妇女和老年劳力在科技知识、经营观念上的不足,导致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效益出现滑坡地,种田质量严重下降,出现耕地撂荒和变相撂荒现象,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
(二)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年富力强,是农村中较有知识的人群,对工作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创新渴望,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考新问题,其中也不乏能工巧匠,是农村劳动力的中坚。这些优秀青年大量外出,致使农村基层组织中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基层组织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使自身的威信和影响力受到削弱。
(三)治安环境差,公益活动力不从心
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对本村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村集体财产和农户财产被盗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正常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很难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建校舍、整治村容、村道等公用事业很难集中力量完成。
(四)留守农民难以驾驭市场经济
随着青壮村民的大量外出务工,村民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贫乏,观念陈旧,信息不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改革意识不强,固守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不善于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懂经营管理,农业生产难与市场对接,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
(五)农村计生工作难度加大,留守老人和子女问题突出
外出务工青壮年居多,流动性强,导致对其生育状况的掌握和了解难度增大,计划生育跟踪服务难。村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小孩由老人代管,导致未成年人教育、管理问题突出,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同时,部分老人生活起居无人管,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成了村里的“准孤寡老人”。
四、农民外出务工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就业和生活。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区流动、进城务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本地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一)研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干部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青壮年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这一部分人大量在外务工,给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住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办法。城市工业处于改革时期,自身就业难以满足,农民进城务工成本很高,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由于本地文化的同一性、进入城镇的低成本和打工与务农的兼顾性等,使得本地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有独特的吸引力。要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规划与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意识和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有效促进各项政策和各类资源在农村优化组合,产生聚变,在全社会形成“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目前,在一些劳务输出的大省,如安徽、河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不仅促进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就地转移、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要尽快制定并实施扶持政策,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培育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主等各类创业队伍,使更多的务工能人变为企业家,为本地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外出务工农民干的是最累、最脏、最险、报酬最低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有诸多困难和隐忧,如承包土地流转、子女上学、老人照顾等,需要当地政府予以解决。因此要制定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地方政府、学校和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托管中心、“留守老人”托管中心等形式,关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在家的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
(六)开展科技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由政府出资,组织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致富信息,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要利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等有效途径,尽快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帮助其深刻理解新农村的真正内涵,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
一、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
(2)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3)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且女性比例不断上升;
(4)外出务工农民多是当地素质较高的人员,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5)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性有所增强,稳定性不断增加,盲目性进一步减少。
二、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效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逐步增加,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农民外出务工是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
土地承包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来看,来自农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非农业收入却越来越增加。可以说是农民外出务工才使一部分农民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道路。据统计,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现金5000亿元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这笔钱对农村来说是目前任何投资都无法代替的。
(二)农民进城务工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将城市的生活方式、信息等带回农村,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转变。一些思想先进、工作突出的农民工,设法筹集资本,回到乡间办厂开店,自主经营,成为新型企业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更新了观念,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为今后农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打工收入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建设住宅,供子女上学,有效拉动了经济建设和本地需求,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三、农民外出务工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农民外出务工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导致经营土地的多是妇女和老年劳力。妇女和老年劳力在科技知识、经营观念上的不足,导致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效益出现滑坡地,种田质量严重下降,出现耕地撂荒和变相撂荒现象,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
(二)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年富力强,是农村中较有知识的人群,对工作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创新渴望,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考新问题,其中也不乏能工巧匠,是农村劳动力的中坚。这些优秀青年大量外出,致使农村基层组织中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基层组织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使自身的威信和影响力受到削弱。
(三)治安环境差,公益活动力不从心
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对本村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村集体财产和农户财产被盗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正常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很难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建校舍、整治村容、村道等公用事业很难集中力量完成。
(四)留守农民难以驾驭市场经济
随着青壮村民的大量外出务工,村民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贫乏,观念陈旧,信息不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改革意识不强,固守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不善于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懂经营管理,农业生产难与市场对接,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
(五)农村计生工作难度加大,留守老人和子女问题突出
外出务工青壮年居多,流动性强,导致对其生育状况的掌握和了解难度增大,计划生育跟踪服务难。村里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小孩由老人代管,导致未成年人教育、管理问题突出,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同时,部分老人生活起居无人管,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成了村里的“准孤寡老人”。
四、农民外出务工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就业和生活。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区流动、进城务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本地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一)研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干部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青壮年劳动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这一部分人大量在外务工,给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住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办法。城市工业处于改革时期,自身就业难以满足,农民进城务工成本很高,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由于本地文化的同一性、进入城镇的低成本和打工与务农的兼顾性等,使得本地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有独特的吸引力。要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规划与建设,提高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意识和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有效促进各项政策和各类资源在农村优化组合,产生聚变,在全社会形成“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目前,在一些劳务输出的大省,如安徽、河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不仅促进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就地转移、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要尽快制定并实施扶持政策,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降低门槛、倾斜政策、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农民工资本和人才回归故里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培育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主等各类创业队伍,使更多的务工能人变为企业家,为本地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五)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外出务工农民干的是最累、最脏、最险、报酬最低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有诸多困难和隐忧,如承包土地流转、子女上学、老人照顾等,需要当地政府予以解决。因此要制定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地方政府、学校和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学生”托管中心、“留守老人”托管中心等形式,关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留守在家的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
(六)开展科技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由政府出资,组织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致富信息,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要利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等有效途径,尽快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帮助其深刻理解新农村的真正内涵,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