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水的特性引申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素,以具体事例论证相应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比水与教育的关系,认识教育工作中的“包容”、“恒心”、“变通”和“平等”的观念。
关键词:水的特性;包容;恒心;变通;平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120 -02
《道德經》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有许多特性,人们对水的特性也有很多形容:容纳、博大(“海纳百川”);坚韧、恒心(“滴水穿石”);灵动、变通(“水无常形”);水平、均衡(“端平一碗水”)。以水比拟人的性格在文学中比较常见,而以水的特性比拟育人的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应用也很多,就这方面话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共同拓展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教育要具有水的“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包容一切,托起一切,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包容与心中。生命之美源于水,人格之美源于包容。
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工作,而品格的塑造需要具有胸襟和宽容。教育活动中的急躁、粗暴都会对学生性格造成伤害,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包容学生的不足,才能在不断的提醒和帮助中促进学生习惯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宽容和谅解中完善学生的品格和道德。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有一句“名言”:“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但糟糕的是很快学生就浪费甚至挥霍了这次机会,这下该老师发懵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反思一下,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和学生说“只给一次机会”这样的语言呢?诚然,教育体制的僵化、学校和社会的压力都会对这句话的说出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能将这种语言的表述完全归结于客观原因吗?显然,从主观上看,教师自身对学生的错误不够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结。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性格养成和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塑造人格、提升素质的过程中必然会走弯路,也一定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人的发展成熟,健全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的纠正和缺陷的弥补中实现了升华。如果不让学生犯错误,即是要让学生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这不但对于学生个人,甚至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坦诚地对学生说:“忘掉错误,但要记得改正;不是最后一次终结,而是每一次新的开始”。正如同有句话所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从这样看,教育的“包容之水”不但是非常重要,而且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特性,对于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教育活动必须永远高举“包容”的大旗。
二、教育要具有水的“恒心”
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
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上必须锲而不舍,以“滴水穿石”毅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用“涓涓流水”的恒心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斯基说过:“对困难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的工作…可能一百节课看起来是毫无结果的,只有到第一百零一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里放出的第一颗火星”。[2]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习惯的纠正更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学生一些不良习惯,小到像迟到、课堂违纪,大到偷窃、打架等大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习惯,那么改正也并非一日之功。所以绝不能有教育一次立竿见影的奢望,也不能间断性教育,而必须持之以恒,连续不断利用各种机会给予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是思想渐趋成熟,逆反心理普遍的时期,一旦粗暴对待,很容易产生隔阂,甚至无法解开,所以在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解决的措施上宜缓不宜急,宁愿静观其变,不能暴风骤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释和反思,谆谆善诱,先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然后一起分析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次不行再用一次,一种方法不行再找另外一种。这时教育工作就要像涓涓流水,细缓而持久的滋润着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洗刷中蜕变,在不断反思和修正中完善自身的品质。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教育帮助其改正的过程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魔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具有水的“恒心”,才能在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展。
三、教育要具有水的“变通”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3]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具体分析才能事半功倍。有时甚至要用一些奇招、怪招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如:班级有一学生多次违反课堂纪律,被我叫到办公室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准备,可以接受的处罚措施无非是在班会课上做检讨,或者家长被叫到学校一起批评教育。这时采用这些方法就很难取得纠正习惯的效果了,所以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这位同学:“你上课睡觉原因是回家没有休息好,而没有休息好家长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上课讲话原因是班主任督促不到位,所以班主任应该负有责任。那么解决的措施就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必须在班级向你道歉,作出检讨和保证。”说完我看着他的表情。他显得非常不自在,我又说了:“你认为什么时间比较合适,本周的班会课吗?”他不同意,那我说:“你觉得什么时候合适呢?”他说:“老师给我一次机会,看我的表现吧。”我说:“好吧,不止一次机会,以一个月为限,如果违纪少于3次,我认为你做得很棒,同时我和你的家长在这段时间被证明也是合格的,我们就不用道歉了,你认为呢?”他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之后果然违纪情况大大降低。《孙子兵法》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此教育工作只有具有水的“变通”,才能百战百胜。 四、教育要具有水的“平等”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騙,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4]
教育应该是“水平”的,“水平”既包括平等对待不同学生,也包括平等对待教师和学生。只有以“水平”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进展;只有“端平一碗水”,教师在学生中才能树立威信和师德。许多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班级五十多学生,而自己的精力却往往被少数几个同学所占用,要么倾注大量心血到优等生身上,要么耗费无数心神到后进生身上。这种做法既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这些特殊对待学生的“歧视”。 夸梅纽斯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5]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教育工作中一视同仁,这是一个教育领域永恒的命题,也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但是如何解决,众说纷纭。根据几年的实践经历和感悟,笔者认为比较适合的办法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鼓励学生的优越感,更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先进生”明确自己的义务和履行好自己的责任,让“困难生”享受鼓励的权利和鞭策的压力。在班级里,我经常鼓励每个学生全面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从别人的长处中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一些同学的引导示范,推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如在冬季跑步活动中,有些同学经常请假缺席,并不以为然。对此,我专门召开一次班会,主要内容是表扬在跑步运动中表现突出、班级荣誉感强、纪律性严明的一些同学,让他们提出跑步的益处和自身的感想,让其他同学也到讲台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十分热烈,一些不愿意跑步的同学看到跑步积极方面和在其他同学带动之下,对自己行为感到很不好意思,纷纷表示希望锻炼自己的身体,在相互督促和鼓励之后,班级缺席跑步的同学越来越少,整个班级氛围出现积极变化。在每一节具体课堂中,我更是把公平的原则贯彻到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身上。上课每一道习题、每一次提问我都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水平,成绩上中下的同学提问人数比例恰当并问题的难度各不相同,让任何学生都感受压力同时又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在我看来,教育必须要具有“水的平等”,不倾斜。只有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浇灌每一块土地,最终才能收获郁郁葱葱。
老子说:“上善若水。” 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出众多育人的方法,以水的特性去育人,才能培育出品格似水的学生,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变一个角色,用时间和热情去冲刷学生的尘渣,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手中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3][4]谢玉久《“上善若水”别解》解放军报2005-05-26.
[2]苏霍姆斯基《论教育》.
[5]夸梅纽斯基《大教学论》.
作者简介:
张远明,连云港高级中学。
关键词:水的特性;包容;恒心;变通;平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120 -02
《道德經》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有许多特性,人们对水的特性也有很多形容:容纳、博大(“海纳百川”);坚韧、恒心(“滴水穿石”);灵动、变通(“水无常形”);水平、均衡(“端平一碗水”)。以水比拟人的性格在文学中比较常见,而以水的特性比拟育人的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应用也很多,就这方面话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共同拓展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教育要具有水的“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包容一切,托起一切,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包容与心中。生命之美源于水,人格之美源于包容。
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工作,而品格的塑造需要具有胸襟和宽容。教育活动中的急躁、粗暴都会对学生性格造成伤害,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包容学生的不足,才能在不断的提醒和帮助中促进学生习惯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宽容和谅解中完善学生的品格和道德。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有一句“名言”:“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但糟糕的是很快学生就浪费甚至挥霍了这次机会,这下该老师发懵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反思一下,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和学生说“只给一次机会”这样的语言呢?诚然,教育体制的僵化、学校和社会的压力都会对这句话的说出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能将这种语言的表述完全归结于客观原因吗?显然,从主观上看,教师自身对学生的错误不够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结。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性格养成和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在塑造人格、提升素质的过程中必然会走弯路,也一定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人的发展成熟,健全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的纠正和缺陷的弥补中实现了升华。如果不让学生犯错误,即是要让学生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这不但对于学生个人,甚至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坦诚地对学生说:“忘掉错误,但要记得改正;不是最后一次终结,而是每一次新的开始”。正如同有句话所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从这样看,教育的“包容之水”不但是非常重要,而且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特性,对于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教育活动必须永远高举“包容”的大旗。
二、教育要具有水的“恒心”
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
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上必须锲而不舍,以“滴水穿石”毅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用“涓涓流水”的恒心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斯基说过:“对困难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的工作…可能一百节课看起来是毫无结果的,只有到第一百零一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里放出的第一颗火星”。[2]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习惯的纠正更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学生一些不良习惯,小到像迟到、课堂违纪,大到偷窃、打架等大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习惯,那么改正也并非一日之功。所以绝不能有教育一次立竿见影的奢望,也不能间断性教育,而必须持之以恒,连续不断利用各种机会给予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是思想渐趋成熟,逆反心理普遍的时期,一旦粗暴对待,很容易产生隔阂,甚至无法解开,所以在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解决的措施上宜缓不宜急,宁愿静观其变,不能暴风骤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释和反思,谆谆善诱,先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然后一起分析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次不行再用一次,一种方法不行再找另外一种。这时教育工作就要像涓涓流水,细缓而持久的滋润着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洗刷中蜕变,在不断反思和修正中完善自身的品质。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教育帮助其改正的过程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魔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具有水的“恒心”,才能在工作中取得长足的进展。
三、教育要具有水的“变通”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3]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具体分析才能事半功倍。有时甚至要用一些奇招、怪招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如:班级有一学生多次违反课堂纪律,被我叫到办公室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准备,可以接受的处罚措施无非是在班会课上做检讨,或者家长被叫到学校一起批评教育。这时采用这些方法就很难取得纠正习惯的效果了,所以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这位同学:“你上课睡觉原因是回家没有休息好,而没有休息好家长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上课讲话原因是班主任督促不到位,所以班主任应该负有责任。那么解决的措施就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必须在班级向你道歉,作出检讨和保证。”说完我看着他的表情。他显得非常不自在,我又说了:“你认为什么时间比较合适,本周的班会课吗?”他不同意,那我说:“你觉得什么时候合适呢?”他说:“老师给我一次机会,看我的表现吧。”我说:“好吧,不止一次机会,以一个月为限,如果违纪少于3次,我认为你做得很棒,同时我和你的家长在这段时间被证明也是合格的,我们就不用道歉了,你认为呢?”他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之后果然违纪情况大大降低。《孙子兵法》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此教育工作只有具有水的“变通”,才能百战百胜。 四、教育要具有水的“平等”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騙,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4]
教育应该是“水平”的,“水平”既包括平等对待不同学生,也包括平等对待教师和学生。只有以“水平”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进展;只有“端平一碗水”,教师在学生中才能树立威信和师德。许多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班级五十多学生,而自己的精力却往往被少数几个同学所占用,要么倾注大量心血到优等生身上,要么耗费无数心神到后进生身上。这种做法既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这些特殊对待学生的“歧视”。 夸梅纽斯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5]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教育工作中一视同仁,这是一个教育领域永恒的命题,也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但是如何解决,众说纷纭。根据几年的实践经历和感悟,笔者认为比较适合的办法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鼓励学生的优越感,更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先进生”明确自己的义务和履行好自己的责任,让“困难生”享受鼓励的权利和鞭策的压力。在班级里,我经常鼓励每个学生全面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从别人的长处中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一些同学的引导示范,推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如在冬季跑步活动中,有些同学经常请假缺席,并不以为然。对此,我专门召开一次班会,主要内容是表扬在跑步运动中表现突出、班级荣誉感强、纪律性严明的一些同学,让他们提出跑步的益处和自身的感想,让其他同学也到讲台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十分热烈,一些不愿意跑步的同学看到跑步积极方面和在其他同学带动之下,对自己行为感到很不好意思,纷纷表示希望锻炼自己的身体,在相互督促和鼓励之后,班级缺席跑步的同学越来越少,整个班级氛围出现积极变化。在每一节具体课堂中,我更是把公平的原则贯彻到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身上。上课每一道习题、每一次提问我都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水平,成绩上中下的同学提问人数比例恰当并问题的难度各不相同,让任何学生都感受压力同时又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在我看来,教育必须要具有“水的平等”,不倾斜。只有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浇灌每一块土地,最终才能收获郁郁葱葱。
老子说:“上善若水。” 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出众多育人的方法,以水的特性去育人,才能培育出品格似水的学生,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变一个角色,用时间和热情去冲刷学生的尘渣,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手中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3][4]谢玉久《“上善若水”别解》解放军报2005-05-26.
[2]苏霍姆斯基《论教育》.
[5]夸梅纽斯基《大教学论》.
作者简介:
张远明,连云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