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世界,风起云涌的新媒体不仅是一个较之传统媒体的变化形态,更能开拓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平台和文化语境。儿童刊物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对接首先要考虑到技术的介入对少儿读者的阅读影响——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是否会因我们通常所说的“异化”而烫手?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真问题”。相反,新媒体为儿童杂志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全新的发展空间,在多个层面上能对传统纸质文本产生推进作用——电子刊物优点颇多,而微博、微信等平台也能为儿童刊物的良性发展“推波助澜”。
【关键词】新媒体 电子刊物 儿童刊物
对新媒体做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新媒体之“新”,乃在于它处于和“老媒体”相较的语境。现在,当我们论及新媒体,通常会提到诸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微博、微信等等。“新”的内涵在于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效用,然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它将媒体的构成形态不断翻出新花样。
新媒体语境之下儿童杂志的发展,肯定要将传统纸媒与数字技术挂钩,谋求儿童杂志在新技术和新平台的支撑下可能展开的空间。
一、不可回避的新媒介
儿童杂志与新技术无缝对接,这无疑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技术与异化的关联我们并不陌生,一大批现代思想家将科学技术视为分割人们的生活,使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经验、生存世界碎片化的罪魁祸首。按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现代世界当中,人类被置于技术的座架之上,技术将人类传统的、田园式的生存构成连根拔起。可以说,颇多现代哲学家在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上都质问人的“技术”人生。如果说在科技尚不足够发达的十九世纪,就技术对人的冲击而言,其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可能成为“机器”的零件——为了工作;他们可能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快感——为了娱乐;但少年儿童仍主要居于幕布之后,在他们涉世之前,没有生存忧虑的童年生活中隐含了使他们远离技术“侵蚀”的保护伞。举例来说,如果与现代的少儿相较,笔者童年的生活无疑是极为贫乏的,至少就娱乐形式上来说,没有那么多花样。听长者讲故事、阅读小人书、和小伙伴做游戏——捉迷藏、踢键子等等几乎构成了我们全部的娱乐方式。但是现在的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变化了,他们不仅拥有各式各样的普通玩具,更与电子产品关联在一起:电动玩具、PSP、电视剧、电脑游戏。踢键子、捉迷藏这些古老的游戏将逐渐淡出儿童世界,在技术的扩张之下,儿童也无处“逃遁”。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我们无法扭转或中断不断向前的技术之流,无法返回我们向往的简单的、朴素的、与“诗意”相关的、未经分化和异化的“田园生活”。将儿童杂志与新媒体技术联接起来,不仅是市场需要问题,更是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它的存在,事实上是人们的一种自然的、经济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它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优点。无需赘言,我们都知道,将纸质刊物内容电子化,不仅使小读者操作方便,更能增加颇多趣味性内容,比如以动态的3D映画代替二维杂志插画。可以说,它极大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感观。我们办刊人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尊重儿童本位,以纸质期刊为核心,进行新媒体的尝试,弥补纸质期刊周期长、互动性差,表现手法较单一的缺陷。让孩子们在阅读高品质的纸质期刊内容的基础上,衍生阅读刊物相应的电子刊物。
二、对创建电子刊物的几点看法
在笔者看来,以纸质刊物为现行出版主体,同时推出相应的新媒体产品,是儿童期刊出版的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选择。而新媒体产品中的电子期刊,在儿童阅读的适应性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优点:
1、方便阅读
除了电子终端本身的携带和获取电子杂志的方便性之外,电子杂志的“方便阅读”也很重要,尤其对少儿杂志而言。这里说的阅读不单纯指认字,而是指儿童从整体上对杂志内容的领会。低幼段少儿杂志的小读者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存在差距,前者往往强于后者。因此,针对年龄偏低(低幼)的儿童杂志,文字基本上是加以注音的。但超过儿童认知阶段的生僻的字、词过多,他们在阅读(认字)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加入音频文件,小读者在内容的理解上一定会方便不少,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另外,作为电子杂志的特征,不同页面之间的迅捷转换、不同版块内容之间的快速勾连也是少儿杂志电子化的内涵。比如,一些猜谜或是填图等益智类型的内容的答案往往与题面的版块拉开距离——通常见于封底,这样,在题面的页面设置相关按钮,就可以快速切换到别页,使答案呈现。
2、内容的丰富性
电子媒介相比纸质媒介,其优点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于它能调动读者的感官。因此,利用好电子媒介的这一优点,是现今媒体人都应该必备的素质。对少儿电子杂志而言更是如此——儿童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增加儿童电子杂志内容的丰富性,可操作的层面非常多。例如之前提到的阅读故事的音频文件。另外,与纸质文本相较,电子页面的容量无疑大大增加了。以插图为例,在固定尺寸的空间内,电子技术不仅可以使纸质文本上的图画增加变化,产生多样的形态,还可以设置超链接,直接与相关的、无限丰富的相关网络界面相连接,使整个庞大的网络都能被电子刊物所应用。
3、趣味性、互动性强
趣味性与杂志内容的丰富性密切相关,虽然内容丰富度的大幅增加可被视为推进杂志趣味性的路径,但从形式上说,更具趣味性是电子媒介的必然产物。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实例,笔者曾经编辑过的许多纸质的少儿刊物都有游戏栏目,但如果将游戏栏目搬到电子终端上,就完全可以用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当我们试图去教小朋友做一个游戏、或是完成一个手工作品(比如剪纸、折纸、做一个小饰品等等),这些诉诸于纸质文本的图像将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还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文字说明,缺乏直观性。而若将这一过程做成视频的话,无疑在效果上会起到点石成金的功用——整个过程鲜活了起来,又极具亲和力。
4、再塑杂志的美感
我们无法否认,纸质媒介从它的物感上来说,有其特定的触摸感,而且纸媒上的平面设计、构造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美学,与电子媒介形式同宗异类。举例来说,一些优秀插画作品可能只有在纸质媒介上才更容易大放光彩,至少是在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背景下是这样。但同理,新媒体的美学设计也作为“新”的美学有其独特的构成和效果。它不仅是一个三维效果问题,更在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自由切换、动态元素的介入、风格的多样化等等。一些对现代性问题深切反思,对现代文化——尤其是消费社会文化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往往强调技术本身对传统美学的消解作用。比如本雅明在谈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之时,就表明技术美学的单一性由消费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把普通现代人的美学体验带入困境。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从事实上看,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美学元素对传统主题的介入会产生一个新的、现代的美学空间。
三、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从切实的宣传渠道来考虑,在新媒体风起云涌之下,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像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对于刊物(无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刊物)营销的重要作用。就微博来说,放眼望去,各大出版社、媒体、各类刊物都有公共的营销账号。在互动性极其明显的新媒体平台之上,就杂志而言,杂志主体和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直观而便利。就杂志本身来说,它的文化定位、整体风格、贯常主题、社会关怀意识等等元素在纸质媒体上的显现是隐性的,通常附着在具体内容之上,缺乏独立的展示空间。而公共平台的介入无疑使这些元素的展示渠道变得畅通而简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使它们自由的、专题化的呈现。另外,杂志文化品格的呈现在这些平台上更容易得到推广,因为纸质文本往往有着固定的营销地域和受众,传统渠道紧缩,而在微博等平台上,受众的广泛程度我们是无需强调的——这等于重新开辟了一块领地。
当然,就少儿杂志而言,尤其是以低年龄段儿童为对象的少儿杂志,对微博等平台的介入主要面向儿童家长,它的整体的运作策略和运作方式都需要在纸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问题虽然复杂,但也只是技术性问题。
结语
简言之,新媒体时代,少儿杂志无疑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新包装”以及其蕴含的陌生化,较之成人刊物更令人欣慰。因为对于广泛接受新媒体的成人来说,一些技术性的效果很难拨动他们麻木的神经,但对儿童来说,陌生化效果和良性的阅读体验更容易“新奇化”。纸质刊物向新媒体领域进军,这不是简单开疆拓土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提早考虑的选择。□
(作者单位:《少年时代》杂志社)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新媒体 电子刊物 儿童刊物
对新媒体做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新媒体之“新”,乃在于它处于和“老媒体”相较的语境。现在,当我们论及新媒体,通常会提到诸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微博、微信等等。“新”的内涵在于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效用,然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它将媒体的构成形态不断翻出新花样。
新媒体语境之下儿童杂志的发展,肯定要将传统纸媒与数字技术挂钩,谋求儿童杂志在新技术和新平台的支撑下可能展开的空间。
一、不可回避的新媒介
儿童杂志与新技术无缝对接,这无疑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技术与异化的关联我们并不陌生,一大批现代思想家将科学技术视为分割人们的生活,使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经验、生存世界碎片化的罪魁祸首。按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现代世界当中,人类被置于技术的座架之上,技术将人类传统的、田园式的生存构成连根拔起。可以说,颇多现代哲学家在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上都质问人的“技术”人生。如果说在科技尚不足够发达的十九世纪,就技术对人的冲击而言,其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可能成为“机器”的零件——为了工作;他们可能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快感——为了娱乐;但少年儿童仍主要居于幕布之后,在他们涉世之前,没有生存忧虑的童年生活中隐含了使他们远离技术“侵蚀”的保护伞。举例来说,如果与现代的少儿相较,笔者童年的生活无疑是极为贫乏的,至少就娱乐形式上来说,没有那么多花样。听长者讲故事、阅读小人书、和小伙伴做游戏——捉迷藏、踢键子等等几乎构成了我们全部的娱乐方式。但是现在的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变化了,他们不仅拥有各式各样的普通玩具,更与电子产品关联在一起:电动玩具、PSP、电视剧、电脑游戏。踢键子、捉迷藏这些古老的游戏将逐渐淡出儿童世界,在技术的扩张之下,儿童也无处“逃遁”。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我们无法扭转或中断不断向前的技术之流,无法返回我们向往的简单的、朴素的、与“诗意”相关的、未经分化和异化的“田园生活”。将儿童杂志与新媒体技术联接起来,不仅是市场需要问题,更是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它的存在,事实上是人们的一种自然的、经济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它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优点。无需赘言,我们都知道,将纸质刊物内容电子化,不仅使小读者操作方便,更能增加颇多趣味性内容,比如以动态的3D映画代替二维杂志插画。可以说,它极大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感观。我们办刊人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尊重儿童本位,以纸质期刊为核心,进行新媒体的尝试,弥补纸质期刊周期长、互动性差,表现手法较单一的缺陷。让孩子们在阅读高品质的纸质期刊内容的基础上,衍生阅读刊物相应的电子刊物。
二、对创建电子刊物的几点看法
在笔者看来,以纸质刊物为现行出版主体,同时推出相应的新媒体产品,是儿童期刊出版的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选择。而新媒体产品中的电子期刊,在儿童阅读的适应性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种优点:
1、方便阅读
除了电子终端本身的携带和获取电子杂志的方便性之外,电子杂志的“方便阅读”也很重要,尤其对少儿杂志而言。这里说的阅读不单纯指认字,而是指儿童从整体上对杂志内容的领会。低幼段少儿杂志的小读者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存在差距,前者往往强于后者。因此,针对年龄偏低(低幼)的儿童杂志,文字基本上是加以注音的。但超过儿童认知阶段的生僻的字、词过多,他们在阅读(认字)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加入音频文件,小读者在内容的理解上一定会方便不少,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另外,作为电子杂志的特征,不同页面之间的迅捷转换、不同版块内容之间的快速勾连也是少儿杂志电子化的内涵。比如,一些猜谜或是填图等益智类型的内容的答案往往与题面的版块拉开距离——通常见于封底,这样,在题面的页面设置相关按钮,就可以快速切换到别页,使答案呈现。
2、内容的丰富性
电子媒介相比纸质媒介,其优点的一个重要维度在于它能调动读者的感官。因此,利用好电子媒介的这一优点,是现今媒体人都应该必备的素质。对少儿电子杂志而言更是如此——儿童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增加儿童电子杂志内容的丰富性,可操作的层面非常多。例如之前提到的阅读故事的音频文件。另外,与纸质文本相较,电子页面的容量无疑大大增加了。以插图为例,在固定尺寸的空间内,电子技术不仅可以使纸质文本上的图画增加变化,产生多样的形态,还可以设置超链接,直接与相关的、无限丰富的相关网络界面相连接,使整个庞大的网络都能被电子刊物所应用。
3、趣味性、互动性强
趣味性与杂志内容的丰富性密切相关,虽然内容丰富度的大幅增加可被视为推进杂志趣味性的路径,但从形式上说,更具趣味性是电子媒介的必然产物。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实例,笔者曾经编辑过的许多纸质的少儿刊物都有游戏栏目,但如果将游戏栏目搬到电子终端上,就完全可以用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当我们试图去教小朋友做一个游戏、或是完成一个手工作品(比如剪纸、折纸、做一个小饰品等等),这些诉诸于纸质文本的图像将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还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文字说明,缺乏直观性。而若将这一过程做成视频的话,无疑在效果上会起到点石成金的功用——整个过程鲜活了起来,又极具亲和力。
4、再塑杂志的美感
我们无法否认,纸质媒介从它的物感上来说,有其特定的触摸感,而且纸媒上的平面设计、构造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美学,与电子媒介形式同宗异类。举例来说,一些优秀插画作品可能只有在纸质媒介上才更容易大放光彩,至少是在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背景下是这样。但同理,新媒体的美学设计也作为“新”的美学有其独特的构成和效果。它不仅是一个三维效果问题,更在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自由切换、动态元素的介入、风格的多样化等等。一些对现代性问题深切反思,对现代文化——尤其是消费社会文化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往往强调技术本身对传统美学的消解作用。比如本雅明在谈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之时,就表明技术美学的单一性由消费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把普通现代人的美学体验带入困境。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从事实上看,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美学元素对传统主题的介入会产生一个新的、现代的美学空间。
三、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从切实的宣传渠道来考虑,在新媒体风起云涌之下,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像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对于刊物(无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刊物)营销的重要作用。就微博来说,放眼望去,各大出版社、媒体、各类刊物都有公共的营销账号。在互动性极其明显的新媒体平台之上,就杂志而言,杂志主体和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直观而便利。就杂志本身来说,它的文化定位、整体风格、贯常主题、社会关怀意识等等元素在纸质媒体上的显现是隐性的,通常附着在具体内容之上,缺乏独立的展示空间。而公共平台的介入无疑使这些元素的展示渠道变得畅通而简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使它们自由的、专题化的呈现。另外,杂志文化品格的呈现在这些平台上更容易得到推广,因为纸质文本往往有着固定的营销地域和受众,传统渠道紧缩,而在微博等平台上,受众的广泛程度我们是无需强调的——这等于重新开辟了一块领地。
当然,就少儿杂志而言,尤其是以低年龄段儿童为对象的少儿杂志,对微博等平台的介入主要面向儿童家长,它的整体的运作策略和运作方式都需要在纸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问题虽然复杂,但也只是技术性问题。
结语
简言之,新媒体时代,少儿杂志无疑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新包装”以及其蕴含的陌生化,较之成人刊物更令人欣慰。因为对于广泛接受新媒体的成人来说,一些技术性的效果很难拨动他们麻木的神经,但对儿童来说,陌生化效果和良性的阅读体验更容易“新奇化”。纸质刊物向新媒体领域进军,这不是简单开疆拓土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提早考虑的选择。□
(作者单位:《少年时代》杂志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