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的《礼记》有“敬业乐群”一语。何为“敬业乐群”,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谓之“敬业”;乐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与人相处,谓之“乐群”。两千年前的古人已经认识到敬业与乐群的辩证关系,故而强调人们学习中,敬业还要乐群。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人的社会化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现代领导对员工最欣赏和最喜欢的品质,也从单一的敬业,变为既要敬业,也要乐群。有道是,敬业者成事,乐群者得助,敬业乐群者,无往而不胜!
但敬业与乐群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每个单位都会有这样四类人:第一类为上上者,是既敬业又乐群者,此乃单位中的佼佼者,虽是少数,但放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把好手,更是当领导的首选;第二类为上中者,是虽很敬业却不甚乐群者,此类人在单位作为技术业务骨干不可或缺;第三类为中中者,是虽不甚敬业,尚能尽职,却很乐群者,此类人数量多,能量大,在单位不可小视,其中不乏优秀者,有的还能抵挡一面,可作后勤管理部门人选;第四类为下下者,是既不敬业又不乐群者,所谓人嫌狗不待见。如不改正,被单位淘汰只是早晚的事。
在档案部门,由于工作性质所在,并不乏敬业者。他们埋头苦干、顽强不疲和执著无悔的工作态度与进取精神令人感动,人们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前途,也看到了推动档案事业必然成功的决定性力量。但是,人们还希望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或挖掘第二种品质——“乐群”!因为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不是孤立于车间里的机器。敬业者只有融入团队并成为团队中受欢迎的一分子,才能给部门带来更大的效益,才能为单位带来1 1>2的力量。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业绩,才能使个人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档案部门有些“敬业”者尚不能“乐群”,什么原因呢?
一是有些敬业的人往往不屑于“乐群”。他们认为“敬业”是纯洁的、高尚的。这没有错,错在他们反过来片面地认为“乐群”中的一些作法、方式和手段,如同事朋友交往中的礼尚往来、吃喝应酬是低俗的,故而,他们以清高自居,不愿意仿效这些通行的作法、方式和手段去乐群,更不愿意与这些“乐群”者为伍。
二是有些敬业的人常常不愿意乐群。片面地认为专注精力于“敬业”是值得的、是有作为的,耗费精力于“乐群”是不值得的、是无所作为的。故而,周围人休息了,他们仍在学习;周围人下班了,他们还留在单位工作。他们总觉得正经事还干不完,所以舍不得拿出,甚至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乐群。
三是有些敬业的人也不善于“乐群”。他们虽然在工作上、学习上,有超人的能力和超常的素质用于“敬业”,却在“乐群”上显得格外低能和有些痴呆。长此以往,虽有主观的乐群愿望,客观上却为乐群中的苦恼所困惑。久而久之,他们只能放弃他们不善于的,又很难得到愉悦效果的乐群,更加专注于他们得心应手、备感欣慰,又能做出成就的敬业。
四是有些敬业的人不适应开放的环境。档案人,特别是十分敬业的档案人,多年来默默无闻地浸沉在很少与人打交道的档案馆室中,已经习惯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环境,已经养成了不喜欢热闹、不善于交际的内向性格。如今,面对建设三个体系,大幅度地向社会开放,打造为民众服务的公共档案馆,自然显得有些不能适应。因为如今的“乐群”,已经远远超出了有限的同事,而是要乐于接触广大民众,乐于为广大民众服务。当乐群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归宿时,敬业如果不能同乐群紧密联系起来,其作用显然也是极其有限的。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再敬业,如果不能乐群,不仅力量是有限的,还可能限于孤立无援,不为团队接受的境地。为此,有必要改变档案部门中一些敬业者对乐群的紧迫感认识不高、对乐群的主动性劲头不足、对乐群的能力素质十分欠缺的现状。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工作、学习上,敬业者对自己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但绝不可以此要求他人,更不可以此衡量他人,甚至鄙视他人。否则,难免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孤家寡人。敬业者只有持宽容、宽待、宽厚的态度,才能融入群众中,成为群众的朋友,得到群众的支持,真正做到乐群,并使敬业发挥到极致。
其次,要付诸行动。敬业者再忙也要抽点时间到同事中,或谈心聊天,或戏耍游玩,或参加同事们自发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成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切不可把自己孤立起来。这不仅是敬业者亲近同事的需要,也是敬业者调剂身心的需要。即使从投入产出的观点看,忙于工作的敬业者为乐群抽出的这点时间,也是事半功倍非常值得的。
第三,要适应环境。对普通人而言,在很难改变环境、又不能离开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适应环境。敬业者是事业上的强者,但越是强者越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环境贵在坚持原则和灵活有度,近墨不一定黑,同流不一定合污,出污泥也可以做到不染。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乐群的敬业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敬业乐群上,沈浩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楷模。他是敬业的模范,也是乐群的模范,小岗村的村民为他三按红手印说明了这一切。愿档案队伍中,有越来越多的档案人敬业乐群。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人的社会化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现代领导对员工最欣赏和最喜欢的品质,也从单一的敬业,变为既要敬业,也要乐群。有道是,敬业者成事,乐群者得助,敬业乐群者,无往而不胜!
但敬业与乐群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每个单位都会有这样四类人:第一类为上上者,是既敬业又乐群者,此乃单位中的佼佼者,虽是少数,但放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把好手,更是当领导的首选;第二类为上中者,是虽很敬业却不甚乐群者,此类人在单位作为技术业务骨干不可或缺;第三类为中中者,是虽不甚敬业,尚能尽职,却很乐群者,此类人数量多,能量大,在单位不可小视,其中不乏优秀者,有的还能抵挡一面,可作后勤管理部门人选;第四类为下下者,是既不敬业又不乐群者,所谓人嫌狗不待见。如不改正,被单位淘汰只是早晚的事。
在档案部门,由于工作性质所在,并不乏敬业者。他们埋头苦干、顽强不疲和执著无悔的工作态度与进取精神令人感动,人们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前途,也看到了推动档案事业必然成功的决定性力量。但是,人们还希望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或挖掘第二种品质——“乐群”!因为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不是孤立于车间里的机器。敬业者只有融入团队并成为团队中受欢迎的一分子,才能给部门带来更大的效益,才能为单位带来1 1>2的力量。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业绩,才能使个人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档案部门有些“敬业”者尚不能“乐群”,什么原因呢?
一是有些敬业的人往往不屑于“乐群”。他们认为“敬业”是纯洁的、高尚的。这没有错,错在他们反过来片面地认为“乐群”中的一些作法、方式和手段,如同事朋友交往中的礼尚往来、吃喝应酬是低俗的,故而,他们以清高自居,不愿意仿效这些通行的作法、方式和手段去乐群,更不愿意与这些“乐群”者为伍。
二是有些敬业的人常常不愿意乐群。片面地认为专注精力于“敬业”是值得的、是有作为的,耗费精力于“乐群”是不值得的、是无所作为的。故而,周围人休息了,他们仍在学习;周围人下班了,他们还留在单位工作。他们总觉得正经事还干不完,所以舍不得拿出,甚至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乐群。
三是有些敬业的人也不善于“乐群”。他们虽然在工作上、学习上,有超人的能力和超常的素质用于“敬业”,却在“乐群”上显得格外低能和有些痴呆。长此以往,虽有主观的乐群愿望,客观上却为乐群中的苦恼所困惑。久而久之,他们只能放弃他们不善于的,又很难得到愉悦效果的乐群,更加专注于他们得心应手、备感欣慰,又能做出成就的敬业。
四是有些敬业的人不适应开放的环境。档案人,特别是十分敬业的档案人,多年来默默无闻地浸沉在很少与人打交道的档案馆室中,已经习惯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环境,已经养成了不喜欢热闹、不善于交际的内向性格。如今,面对建设三个体系,大幅度地向社会开放,打造为民众服务的公共档案馆,自然显得有些不能适应。因为如今的“乐群”,已经远远超出了有限的同事,而是要乐于接触广大民众,乐于为广大民众服务。当乐群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归宿时,敬业如果不能同乐群紧密联系起来,其作用显然也是极其有限的。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再敬业,如果不能乐群,不仅力量是有限的,还可能限于孤立无援,不为团队接受的境地。为此,有必要改变档案部门中一些敬业者对乐群的紧迫感认识不高、对乐群的主动性劲头不足、对乐群的能力素质十分欠缺的现状。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工作、学习上,敬业者对自己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但绝不可以此要求他人,更不可以此衡量他人,甚至鄙视他人。否则,难免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孤家寡人。敬业者只有持宽容、宽待、宽厚的态度,才能融入群众中,成为群众的朋友,得到群众的支持,真正做到乐群,并使敬业发挥到极致。
其次,要付诸行动。敬业者再忙也要抽点时间到同事中,或谈心聊天,或戏耍游玩,或参加同事们自发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成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切不可把自己孤立起来。这不仅是敬业者亲近同事的需要,也是敬业者调剂身心的需要。即使从投入产出的观点看,忙于工作的敬业者为乐群抽出的这点时间,也是事半功倍非常值得的。
第三,要适应环境。对普通人而言,在很难改变环境、又不能离开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适应环境。敬业者是事业上的强者,但越是强者越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环境贵在坚持原则和灵活有度,近墨不一定黑,同流不一定合污,出污泥也可以做到不染。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乐群的敬业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在敬业乐群上,沈浩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楷模。他是敬业的模范,也是乐群的模范,小岗村的村民为他三按红手印说明了这一切。愿档案队伍中,有越来越多的档案人敬业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