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近花甲的何先生感到头昏眼花,到社区门诊就诊,医生诊断他患了原发性高血压,嘱他过两天复查血压后再给他开降压药。由于临近年终工作繁忙,他就自己到药店买了降压药哌唑嗪,并服了1片(1毫克)。一小时后,老何突感一阵头晕而昏倒。家人急送他到医院抢救,被诊断为哌唑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医生告诉老何,哌唑嗪第一次只能服半片,以避免发生“首剂效应”。
药物治疗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正确选择药物,而且有赖于合理的用药方法。就诊时,医生根据病情开了药方后,有时会特别叮嘱:这种药第一次服用的剂量应当“加倍”,或这种药第一次必须减量服用。
“首剂加倍”——重拳出击,严惩不贷
首剂加倍常用于服用某些抗菌药时,之所以要“首剂加倍”,是因为在病菌繁殖初期,加倍服用可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增强杀菌、抑菌的作用。若首剂不加倍,则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以磺胺异唑片为例,它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如果首剂加倍,口服后6小时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菌。如果首剂不加倍,则需12个小时才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个小时内迅速繁殖。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认为“首剂加倍”只需要在平生第一次服用某种药物时加倍药量,其实并非如此。任何药物停药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都会慢慢降低直到没有药效,因此下次服用时,仍然要首剂加倍。另一种误解是以为任何药物都可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案,其实不然。临床上采取首剂加倍的药物,以某些抗菌药为常用。
此外,有些止泻药,如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蒙脱石散剂(治疗急性腹泻时)、嗜酸性乳杆菌(乐托尔)、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碳酸锂(治疗急性菌痢时)均需首剂加倍。
但“首剂加倍”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和药师来判断和决定。
“首剂减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所谓“首剂减量”,乃是为患者对某种药物的耐受性着想。由于有些药物作用较强烈,首剂药物如按常规剂量给予,则容易导致患者不能耐受,即首剂效应。为避免首剂效应的发生,对某些药物就必须采取“首剂减量”法。
引起首剂效应的常见药物主要有:1.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倍他乐克,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吡啶等。2.治疗心力衰竭的藥物如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口服制剂地高辛,静脉制剂西地兰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3.甲状腺激素如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4.他汀类调血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等。5.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柳氮磺吡啶等。
首剂效应的发生率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开始用药的剂量越大,首剂效应的发生率越高。因此,对于具有这种性质的药物,其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较为安全。
此外,老、幼、孕等特殊人群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都应考虑酌减药物剂量。为了安全,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必要时还要请教专业医师。
首剂的“加”“减”,虽然都是为了达到治病的目的,但“加”是着重对付病原体,“减”是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首剂加减法的应用必须根据具体药物而定,不能盲目“加”“减”。
药物治疗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正确选择药物,而且有赖于合理的用药方法。就诊时,医生根据病情开了药方后,有时会特别叮嘱:这种药第一次服用的剂量应当“加倍”,或这种药第一次必须减量服用。
“首剂加倍”——重拳出击,严惩不贷
首剂加倍常用于服用某些抗菌药时,之所以要“首剂加倍”,是因为在病菌繁殖初期,加倍服用可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增强杀菌、抑菌的作用。若首剂不加倍,则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以磺胺异唑片为例,它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如果首剂加倍,口服后6小时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菌。如果首剂不加倍,则需12个小时才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个小时内迅速繁殖。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认为“首剂加倍”只需要在平生第一次服用某种药物时加倍药量,其实并非如此。任何药物停药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都会慢慢降低直到没有药效,因此下次服用时,仍然要首剂加倍。另一种误解是以为任何药物都可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案,其实不然。临床上采取首剂加倍的药物,以某些抗菌药为常用。
此外,有些止泻药,如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蒙脱石散剂(治疗急性腹泻时)、嗜酸性乳杆菌(乐托尔)、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碳酸锂(治疗急性菌痢时)均需首剂加倍。
但“首剂加倍”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和药师来判断和决定。
“首剂减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所谓“首剂减量”,乃是为患者对某种药物的耐受性着想。由于有些药物作用较强烈,首剂药物如按常规剂量给予,则容易导致患者不能耐受,即首剂效应。为避免首剂效应的发生,对某些药物就必须采取“首剂减量”法。
引起首剂效应的常见药物主要有:1.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倍他乐克,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吡啶等。2.治疗心力衰竭的藥物如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口服制剂地高辛,静脉制剂西地兰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3.甲状腺激素如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4.他汀类调血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等。5.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柳氮磺吡啶等。
首剂效应的发生率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开始用药的剂量越大,首剂效应的发生率越高。因此,对于具有这种性质的药物,其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较为安全。
此外,老、幼、孕等特殊人群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都应考虑酌减药物剂量。为了安全,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必要时还要请教专业医师。
首剂的“加”“减”,虽然都是为了达到治病的目的,但“加”是着重对付病原体,“减”是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首剂加减法的应用必须根据具体药物而定,不能盲目“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