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析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liuxi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拟从文本解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初步探讨。
  
  一、文本多元解读之必需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作品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遣词造句的品析等无不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没有文本的解读就进入不了作品。文本的多元解读即是对作品文本的多义、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条件下的思维产物,而读者又是带着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去进入作品的。解读也是一种创作过程,所以,多义、多层次理解是可能的、存在的。尤其是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倡导、引导学生实行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培养学生思维之必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必要。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阅读与鉴赏”要求中也提及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些都是进行多元解读的理论依据和要求。另外,在倡导质疑探究理念的主流话语下,多元解读也是对传统一元解读占统治地位的颠覆,是对“思维定势”的挑战和质疑。
  
  二、在多元解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例析
  
  (一)从不同身份角度解读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情或假意
  在《雷雨》的阅读教学中,最能吸引人、最有争议、也是最能激发思维火花的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作者后来谈及时也有点“语焉不详”了。在对这样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文本解读时切不可一语定乾坤而浪费了好材料。文本解读的目的似乎不在乎分清真情或假意,而在于认识人性之复杂,在于通过解读过程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人物的能力,在于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就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来看,周朴园几十年来保持当年的室内摆设,保存以前物品,似乎难说是“作秀”,而见面后周朴园态度的转变,到最后的凶相毕露却又让人质疑其真情。在探究质疑的过程中,从阶级立场角度,从人性角度多方观照这一人物形象,就可认识到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从人性角度、从“自然人”角度来看,从“纯情感”来看,在内心世界,在潜意识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也许是真的,对鲁侍萍的思念和怀念是真情,是没有杂质、没有附加条件的情感;而当真正的侍萍出现在眼前,对他的身分、家庭带来冲击,带来威胁时,作为社会人的周朴园从情感世界回到真实的现实社会中,刚刚还沉浸在往事中的周朴园便立刻恢复了冷静与理性,厉声质问“你来干什么?”通过这样不同角度的分析,便可知这两种情感也许都为真。如此解读下来,思维得到了训练,认识得到了深化。
  
  (二)从时代文化差异中解读玛蒂尔德的虚荣心问题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其中主人公玛蒂尔德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跨国度跨民族,穿越时空的。在讲读这篇课文时,如果只从资产阶级虚荣心角度来解读玛蒂尔德形象,从这一角度一语统之的话,则太单调,太浪费材料了。从知人论世角度,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也许当时的“题旨”真是讽刺“小资们”的虚荣心,通过其十年艰辛付出的巨大代价来讽刺虚荣心之危害。而世易时移,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结合当今社会的审美心态看,不少学生都认为玛蒂尔德追求幸福时尚的生活完全是正当的,无可指摘的,似乎与虚荣二字都扯不上关系。如果再从虚荣角度来解读这一形象便会让人有隔世之感,且难以服从众了。而不妨结合当今社会的审美心态去切入,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热议,也许可以起到与知人论世角度切入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小结
  
  以上分析,仅从某些角度,某些方面来诠释多元、多角度进行文本解读。首先是教教材之必需,否则无法深入,只有平面一元的理解,没有立体多元的构建。其次也是用教材教之必需,用教材教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语文综合素养,多元解读能从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多元理念之下探究,解读文本,哪怕有一些误读,我想也是利大于弊的。
其他文献
我校创办于1987年,现有30个班级,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11人,是一所省级初中示范校。几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努力挖掘和培养校园文化,不断提升办学质量。2006年以来荣获“省级文明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来,学校中考效益均获得市、区“教育教学质量奖”。初步形成构建“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
期刊
袁简斋《原士论》曰:“士少则天下治,何也?天下先有农工商,后有士。农登谷,工制器,商通有无,此三民者养士者也,所谓士者,不能养三民,兼不能自养也。然则士何事?日,尚志。志之所存,及物甚缓,而其果志在仁义与否,又不比谷也、器也、货之有无也,可考而知也。然则何以重士?日,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为,惟其将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则一人可以治千万人,而士不可少。亦不可少。舜有五臣,武王有
期刊
陈日亮老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原福州一中副校长、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是闽派语文的代表人物,最近,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他还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他所著的《我即语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即语文”,是陈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身追求。  “我即语
期刊
“第一难事”的破解之策    天下难事不少,“征地拆迁”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一难事。  我担任厦门一中校长期间,新校区建设任务颇重。其中征下坑内路19号楼,是制约整个新校区建设的“瓶颈”。19号楼不征下,建设工程难以推进。  19号楼,是厦门轴承厂建的一幢最好的宿舍,在前些年的房改中,已经售给了本厂的干部职工,共42户人家。轴承厂的干部职工,对轴承厂有着很深的情感,不愿看到一个曾经辉煌的企业破产,不愿
期刊
将体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使体育课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优化体育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对教育对象、教育手段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教师做不好或做不清的动作环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墙面文化建设,在学校墙壁上挂上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贴上文明标语、名言警句,开辟文化长廊等等,营造了浓郁的育人环境。最近,笔者深入十所城镇、农村中小学校对近千名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进行校园墙面文化建设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有79.4%的学生对自己学校墙面布置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只有20.6
期刊
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身处书香门第,平生手不释卷,采用的是“精熟一部”读书法。  “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10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丁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亲者又有所亲,两类相感,无不通彻。”梁章钜的这一段话,正道出了他“精熟一部”读书法的精髓。由这
期刊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坐落于吉祥山麓,最早是文山女中的小学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学校占地面积二十多亩,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1659人,教师80人。校园中有一棵百年大樟树,郁郁葱葱,荫盖校园,在这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文山人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书写着激扬的教育篇章,培育了一代有一代知书明理的书香学子。  台三学子的独特气质,源于学校多年来一直把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
期刊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龙岩市根据闽西特色打造“红土书香”教育品牌以来,学校“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爱读书,乐读书”的良好读书氛围,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  面对浩瀚的书籍,要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我们采取了一些做法。    一、讲究策略,提高效率    首先要形成读书活动的机制。中共龙岩市教育工委、龙岩市教育局要
期刊
近日,我们前往王蒙先生的家中拍摄他的书房。我知道写作是需要大量个人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一生都能够潜心于写作的人,会很珍惜时间,我也格外地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感觉王蒙先生家中的书房,透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书房并不太大,铺着地毯,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两面摆放着书架。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王蒙先生指着中间的书柜告诉我们:“我还是比较重视工具书的,所以《词源》、《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