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工作现状,从工作重塑视角,建议通过解构、连结、重塑、描绘美好工作蓝图等探索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关键词】工作重塑 高职 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114-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担负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也就是说辅导员的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着“为谁培养人”的方向,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职辅导员工作现状
有学者提到在现代性场域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身份遭遇迷失危机,许多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转岗离职率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受到阻滞,专家化倾向的内动力枯竭。高职辅导员,因生源、学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大大增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归属感
在高职辅导员队伍中,愿意把学生工作作为一生事业的人不多。主要是基于辅导员岗位缺乏归属感,表现在:一是辅导员工作繁杂,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基本是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私人时间、空间较专任教师明显减少,带来辅导员内心的冲突。二是职称、职位晋升多与教学科研指标相关,因忙于繁杂的事务,辅导员少有时间专心教学科研,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更多的辅导员愿意转岗做专任教师。三是专任教师有教研室,但在很多高校中辅导员并没有专门的工作室或团队,有的甚至认为辅导员就是“打杂”的,这让辅导员难以有归属感。
(二)职责不清,定位不明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具体工作几乎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将精力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杂事中,慢慢地会丧失对工作的精准度,造成工作中心的偏移,不能够很好地服务学生。另外,过于繁重的日常事务冲击辅导员专项工作,例如谈心谈话、走访宿舍、学风建设等常规项工作,被专项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所取代。
(三)成就感低,缺乏职业认同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日常工作头绪繁多,工作任务繁重,常常是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各种工作的通知来得很急,完成时间也很急,这无形中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之,长期以来总是认为辅导员就是“打杂”的,只要带有“学生”两字的工作都分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低、成就感低。
(四)目标不明确,个人发展迷茫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引进的辅导员为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满腔的热情,但第一次做辅导员,他们还是比较茫然的。有的高校尽管有“老带新”,但是真正指导落地的不多。尤其是辅导员的行政带教,并不是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做导师,对工作能力的指导与提升帮助并不大,时间久了,工作热情慢慢耗尽、目标又不明确,最终更多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迷茫。这就不难解释辅导员队伍离职率、调岗率高的现象。
二、工作重塑的作用
Kulik,Oldham与Hackman(1987)最早提出工作重塑,他们认为因工作环境的不同,员工会对其工作自发主动地进行再设计。伴随着工作重塑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对工作重塑的定义主要有三个视角,即个体层面、团体层面和组织层面。通俗地说,工作重塑旨在把员工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和兴趣爱好的追随者,从而可以充分满足员工对工作的个性化要求,在投入激情和施展才华的过程中完成目标,达成自我实现。研究证实,如果员工能够主动地去调整重塑自己的工作,工作重塑能给其带来如下好处:有助于员工提高可持续工作能力,利于职业生涯的持续健康发展,利于掌握自己的工作以改善其工作实践,激发其工作投入,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可帮助其应对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利于构建积极的工作身份,从而收获幸福感。工作重塑实为员工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
三、辅导员工作重塑促职业发展
辅导员工作重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一)解构
在辅导员工作中,需要对工作进行解构,细分工作的内容,试图描绘工作具体的情境。比如,在辅导员工作中心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但大家往往对学生心理问题有种恐惧感。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心理工作進行解构,大致可以分为预防和心理危机处理。预防可以在班级管理上抓好心理委员、宿舍长的训练,做好日常的心理预防,也可通过主题心理活动、心理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实现。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也可试图描绘危机发生时自己的工作步骤。
(二)连结
学生工作繁杂、琐碎,作为辅导员需要积极去探索与工作的连结,要思考自己的优势、动机和热情在哪里,然后积极地融入工作中。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大致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音乐、舞蹈等,以及与学校设置专业一致的相关专业。其中,在高职院校能找到自己对应专业的辅导员占大多数,这部分辅导员往往以专任教师的身份考入学校,但是要从辅导员岗做起,绝大多数人职业满意度不高,甚至颇有怨言,对这部分教师来说,转为专任教师的意愿较强。年复一年当专任教师的梦想迟迟不能得以实现时,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动力不足、辞职离岗等。其实,不论是有对应专业的辅导员或是没有对应专业的辅导员,都可以在学生工作中探索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点,进而实现连结。比如,某高职院校的王牌专业是市场营销,某辅导员正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硕士且以专任教师身份考入,可是到学校后走上了辅导员岗位,内心矛盾与现实的冲突也就产生了。其实,这位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营销也好,学生工作也好,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一个能带好学生的辅导员,其营销能力必定不弱。一名辅导员至少管200名学生,如果管理好了,其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能显著提升,而这些素质正好是跟营销人员的职业素质相通的。 (三)积极的工作重塑
辅导员要实现工作重塑,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从个体层面看,可以通过认知重塑、关系重塑、任务重塑达成辅导员工作重塑
一是认知重塑。对工作的不同态度,会决定有怎样的人生。当辅导员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改变对工作的看法,工作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一份工资,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作为辅导员首先要认识到工作的乐趣。辅导员工作很杂、很琐碎,但是当看到学生获得各种奖励、事业取得成功的时候,为师的那份喜悦是他人无法感受的。其次,要看到工作的联系。学生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会影响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学生工作是基础,也是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工作没做好,會给教学、后勤、保卫等工作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再次,要看到工作的演化。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将来。只有先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到好,才有资格、有能力迎接更高层次的工作。
二是关系重塑。主要是指改变和他人的关系,实现工作调整与重塑。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如果大家各干各的,完全不沟通不联系,即使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擅长的工作,那也很难把工作做好。只有提升关系质量,在与同事的合作中,才能达成更好的目标。同时,作为辅导员还需要提升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包括对同事、对学生、对学生家长的影响。倘若辅导员总是默默无闻,那很难被人注意,当然就不存在与人互动。辅导员需要走出来,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建立积极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合作关系。
三是任务重塑。具体指改变工作任务本身,包括任务的数量、类型、性质和边界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辅导员要确保自己设定的目标可以实现,这样才会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其次,在工作任务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选择跟自己的优势相关,这样能更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再次,辅导员需要理顺自己的工作,分学期、分季度、分月、分周把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清晰与细化,不至于在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
2.从组织层面看,可以通过增加结构性和社会性工作资源、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实现辅导员工作重塑
一是增加结构性工作资源。比如,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学习新技能。辅导员的工作有九大任务,但并不是所有辅导员的专业背景都熟悉这些模块工作。比如,在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处理上,大多数辅导员并没有心理学的背景,尤其是对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容易焦虑,会出现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学校给辅导员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提升能力的机会,增加辅导员的心理知识,让他们能从容地处理学生问题。
二是增加社会性工作资源。比如,鼓励辅导员主动寻求领导的支持与反馈。工作成绩取得的根基在于战略,战略的落地靠执行,执行的动力来源于领导者的胸襟、胆识、反思和百折不挠的坚持。有些学校安排不熟悉学生工作的人员甚至是不理解学生工作性质的人员管理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难以获得支持。请示工作迟迟没有反馈,导致辅导员的社会性工作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的育人工作,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是一项有激情与活力的工作,需要学工队伍要有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如果安排一个不懂学生工作,甚至是思想僵化、冷漠的人来领导这支队伍,那只能是一种灾难。换言之,要想从组织层面重塑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带领专业的辅导员,做专业的事。
三是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杂,而且不可控因素较多,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带好学生,还有相当多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杂事,而且这些杂事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导致工作重点的偏离。若要实现辅导员的工作重塑,学校层面要明确职责边界,减少职务模糊或职务冲突等不规范的领域。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偏年轻化,刚毕业的新教师占绝大多数,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并不多,辅导员队伍年龄断层现象严重,导致年轻的辅导员缺少指导,个别高校尽管有“老带新”,但是没有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带教,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在摸索中工作。同时,有些高校为实现达标,将年轻的专任教师作为辅导员,容易导致辅导员没有归属感、目标迷茫,当然也可能促发辅导员强烈的转岗意识。减少障碍性工作要求,需要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职匹配度。
四是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只求“稳”,只要学生“不惹事”就万事大吉,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办公室,下公寓、进课堂工作很难推进,学生工作的创新性难以体现。生源在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在变化,如果工作方式一成不变,只会导致学生工作的形式化、脱节化。学校可帮助辅导员寻找工作中的机会,不断尝试新任务,有效激发辅导员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解构—连接—重塑”的基础上,辅导员可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在工作中践行“育人”任务,绘制自己美好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余晓玲,刘同舫.现代场域下高校辅导员身份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2]Kira,M.,van Eijnatten,F.M.,Balkin,D.B.Crafting sustainable work:development of personal re-sourc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10(5).
[3]Leana,C.,Appelbaum,E.,& Shevchuk,I.Workprocesses and quality of car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he role of job craf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6).
[4]Daniels,K.,Beesley,N.,Wimalasiri,V.,et al.Problem solving and well-being:Exploring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job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4).
[5]赵小云,郭成.工作重塑: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J].心理科学,2014(1).
注: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工作重塑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激发策略研究”(2019SLZ050)
【作者简介】张 利(1981— ),女,四川峨眉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编 龚维玲)
【关键词】工作重塑 高职 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114-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担负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也就是说辅导员的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着“为谁培养人”的方向,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职辅导员工作现状
有学者提到在现代性场域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身份遭遇迷失危机,许多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转岗离职率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受到阻滞,专家化倾向的内动力枯竭。高职辅导员,因生源、学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大大增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归属感
在高职辅导员队伍中,愿意把学生工作作为一生事业的人不多。主要是基于辅导员岗位缺乏归属感,表现在:一是辅导员工作繁杂,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基本是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私人时间、空间较专任教师明显减少,带来辅导员内心的冲突。二是职称、职位晋升多与教学科研指标相关,因忙于繁杂的事务,辅导员少有时间专心教学科研,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更多的辅导员愿意转岗做专任教师。三是专任教师有教研室,但在很多高校中辅导员并没有专门的工作室或团队,有的甚至认为辅导员就是“打杂”的,这让辅导员难以有归属感。
(二)职责不清,定位不明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具体工作几乎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将精力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杂事中,慢慢地会丧失对工作的精准度,造成工作中心的偏移,不能够很好地服务学生。另外,过于繁重的日常事务冲击辅导员专项工作,例如谈心谈话、走访宿舍、学风建设等常规项工作,被专项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所取代。
(三)成就感低,缺乏职业认同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日常工作头绪繁多,工作任务繁重,常常是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各种工作的通知来得很急,完成时间也很急,这无形中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之,长期以来总是认为辅导员就是“打杂”的,只要带有“学生”两字的工作都分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低、成就感低。
(四)目标不明确,个人发展迷茫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引进的辅导员为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有着满腔的热情,但第一次做辅导员,他们还是比较茫然的。有的高校尽管有“老带新”,但是真正指导落地的不多。尤其是辅导员的行政带教,并不是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做导师,对工作能力的指导与提升帮助并不大,时间久了,工作热情慢慢耗尽、目标又不明确,最终更多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迷茫。这就不难解释辅导员队伍离职率、调岗率高的现象。
二、工作重塑的作用
Kulik,Oldham与Hackman(1987)最早提出工作重塑,他们认为因工作环境的不同,员工会对其工作自发主动地进行再设计。伴随着工作重塑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对工作重塑的定义主要有三个视角,即个体层面、团体层面和组织层面。通俗地说,工作重塑旨在把员工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和兴趣爱好的追随者,从而可以充分满足员工对工作的个性化要求,在投入激情和施展才华的过程中完成目标,达成自我实现。研究证实,如果员工能够主动地去调整重塑自己的工作,工作重塑能给其带来如下好处:有助于员工提高可持续工作能力,利于职业生涯的持续健康发展,利于掌握自己的工作以改善其工作实践,激发其工作投入,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可帮助其应对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利于构建积极的工作身份,从而收获幸福感。工作重塑实为员工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
三、辅导员工作重塑促职业发展
辅导员工作重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一)解构
在辅导员工作中,需要对工作进行解构,细分工作的内容,试图描绘工作具体的情境。比如,在辅导员工作中心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但大家往往对学生心理问题有种恐惧感。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心理工作進行解构,大致可以分为预防和心理危机处理。预防可以在班级管理上抓好心理委员、宿舍长的训练,做好日常的心理预防,也可通过主题心理活动、心理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实现。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也可试图描绘危机发生时自己的工作步骤。
(二)连结
学生工作繁杂、琐碎,作为辅导员需要积极去探索与工作的连结,要思考自己的优势、动机和热情在哪里,然后积极地融入工作中。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大致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音乐、舞蹈等,以及与学校设置专业一致的相关专业。其中,在高职院校能找到自己对应专业的辅导员占大多数,这部分辅导员往往以专任教师的身份考入学校,但是要从辅导员岗做起,绝大多数人职业满意度不高,甚至颇有怨言,对这部分教师来说,转为专任教师的意愿较强。年复一年当专任教师的梦想迟迟不能得以实现时,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动力不足、辞职离岗等。其实,不论是有对应专业的辅导员或是没有对应专业的辅导员,都可以在学生工作中探索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点,进而实现连结。比如,某高职院校的王牌专业是市场营销,某辅导员正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硕士且以专任教师身份考入,可是到学校后走上了辅导员岗位,内心矛盾与现实的冲突也就产生了。其实,这位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营销也好,学生工作也好,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一个能带好学生的辅导员,其营销能力必定不弱。一名辅导员至少管200名学生,如果管理好了,其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能显著提升,而这些素质正好是跟营销人员的职业素质相通的。 (三)积极的工作重塑
辅导员要实现工作重塑,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从个体层面看,可以通过认知重塑、关系重塑、任务重塑达成辅导员工作重塑
一是认知重塑。对工作的不同态度,会决定有怎样的人生。当辅导员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改变对工作的看法,工作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一份工资,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作为辅导员首先要认识到工作的乐趣。辅导员工作很杂、很琐碎,但是当看到学生获得各种奖励、事业取得成功的时候,为师的那份喜悦是他人无法感受的。其次,要看到工作的联系。学生工作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会影响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学生工作是基础,也是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工作没做好,會给教学、后勤、保卫等工作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再次,要看到工作的演化。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将来。只有先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到好,才有资格、有能力迎接更高层次的工作。
二是关系重塑。主要是指改变和他人的关系,实现工作调整与重塑。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如果大家各干各的,完全不沟通不联系,即使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擅长的工作,那也很难把工作做好。只有提升关系质量,在与同事的合作中,才能达成更好的目标。同时,作为辅导员还需要提升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包括对同事、对学生、对学生家长的影响。倘若辅导员总是默默无闻,那很难被人注意,当然就不存在与人互动。辅导员需要走出来,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建立积极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合作关系。
三是任务重塑。具体指改变工作任务本身,包括任务的数量、类型、性质和边界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辅导员要确保自己设定的目标可以实现,这样才会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其次,在工作任务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选择跟自己的优势相关,这样能更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再次,辅导员需要理顺自己的工作,分学期、分季度、分月、分周把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清晰与细化,不至于在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
2.从组织层面看,可以通过增加结构性和社会性工作资源、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实现辅导员工作重塑
一是增加结构性工作资源。比如,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学习新技能。辅导员的工作有九大任务,但并不是所有辅导员的专业背景都熟悉这些模块工作。比如,在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处理上,大多数辅导员并没有心理学的背景,尤其是对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容易焦虑,会出现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学校给辅导员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提升能力的机会,增加辅导员的心理知识,让他们能从容地处理学生问题。
二是增加社会性工作资源。比如,鼓励辅导员主动寻求领导的支持与反馈。工作成绩取得的根基在于战略,战略的落地靠执行,执行的动力来源于领导者的胸襟、胆识、反思和百折不挠的坚持。有些学校安排不熟悉学生工作的人员甚至是不理解学生工作性质的人员管理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难以获得支持。请示工作迟迟没有反馈,导致辅导员的社会性工作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的育人工作,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是一项有激情与活力的工作,需要学工队伍要有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如果安排一个不懂学生工作,甚至是思想僵化、冷漠的人来领导这支队伍,那只能是一种灾难。换言之,要想从组织层面重塑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带领专业的辅导员,做专业的事。
三是减少阻碍性工作要求。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杂,而且不可控因素较多,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带好学生,还有相当多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杂事,而且这些杂事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导致工作重点的偏离。若要实现辅导员的工作重塑,学校层面要明确职责边界,减少职务模糊或职务冲突等不规范的领域。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偏年轻化,刚毕业的新教师占绝大多数,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并不多,辅导员队伍年龄断层现象严重,导致年轻的辅导员缺少指导,个别高校尽管有“老带新”,但是没有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带教,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在摸索中工作。同时,有些高校为实现达标,将年轻的专任教师作为辅导员,容易导致辅导员没有归属感、目标迷茫,当然也可能促发辅导员强烈的转岗意识。减少障碍性工作要求,需要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职匹配度。
四是增加挑战性工作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往往是只求“稳”,只要学生“不惹事”就万事大吉,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办公室,下公寓、进课堂工作很难推进,学生工作的创新性难以体现。生源在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在变化,如果工作方式一成不变,只会导致学生工作的形式化、脱节化。学校可帮助辅导员寻找工作中的机会,不断尝试新任务,有效激发辅导员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解构—连接—重塑”的基础上,辅导员可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在工作中践行“育人”任务,绘制自己美好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余晓玲,刘同舫.现代场域下高校辅导员身份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2]Kira,M.,van Eijnatten,F.M.,Balkin,D.B.Crafting sustainable work:development of personal re-sourc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10(5).
[3]Leana,C.,Appelbaum,E.,& Shevchuk,I.Workprocesses and quality of car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he role of job craf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6).
[4]Daniels,K.,Beesley,N.,Wimalasiri,V.,et al.Problem solving and well-being:Exploring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job control and social suppor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4).
[5]赵小云,郭成.工作重塑: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J].心理科学,2014(1).
注: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工作重塑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激发策略研究”(2019SLZ050)
【作者简介】张 利(1981— ),女,四川峨眉人,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责编 龚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