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34-02
在最近收上来的家长调查问卷中,一条信息引起了园领导们的关注:内容是“请减少开展亲子活动”,因为它看似热热闹闹,成果不凡,实则给家长们带来很大的负担,原因如下:亲子活动开展得太频繁,家长有时无法抽空参加,不参加又担心孩子会比较,有失落感;活动内容经常以美术和手工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这些活动难度较大,孩子们真正参与的成分少,有的甚至连大人都望而却步,束手无策,生怕差距太大无法拿出手;手工作品又不让带回家,只是陈列在教室,总有变相替老师“打杂”的感觉;最期待的、富有乐趣的集体出游、踏青,老师和学校却百般推脱,不能成行,令人失望。看着下方附议的家长签名,老师们也感觉很委屈,明明开展亲子活动的初衷是拉近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使家长能够直观体验幼儿园生活从而更加理解支持幼儿园工作,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家长与幼儿园隐隐有种“对峙”的感觉?怎么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反倒产生了隔阂?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随着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形式变化多样,家园亲子共育这一崭新的教育模式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线。什么是家园亲子共育?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亲子教育”主要是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潜能的开发以及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它不是单方面能够完成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長辈的言行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良好的家园关系形成的合作力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是个大集体,它包含幼儿、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互动模式单一,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脱节。认为幼儿园与家庭关系不大,上学就归老师管,放学回家了就归家长自己管,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各自完成任务,不交流,不沟通,缺少互动和衔接。其次,双方教育理念不同,没必要交流。还有一种属于单向型交流。家长之于幼儿园有互动,但仅局限于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属于“接任务式”,看似有参与,实则被动参与。
随着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家长们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越来越渴望走进幼儿园,了解、参与他们在园的集体学习和生活起居、交往方面的情况。老师们也越来越迫切得到家长的配合,便于开展各项工作。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近距离接触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家园亲子共育应运而生。它一经推出,就以其丰富的形式,良好的效果,双赢的局面受到家长、老师、幼儿的欢迎,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园亲子共育有哪些形式?如何走出误区,在幼儿园开展行之有效的亲子共育活动呢?
亲子共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展现个人手工特长的创设班级环境活动,有分享育儿知识的“家教经验交流会”,有分享快乐体验的“亲子种植季”,“亲子阅读表演”、“亲子才艺展示秀”;有分享爱心体验的“童心爱心募捐”、“爱心义卖”,有丰富家长情感体验体验的“家长进课堂”、“家长进区域”等等。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走出误区,避免让家园亲子共育流于形式,最主要的还是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心声,观察他们的需要,尊重家长的意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前提,不可缺少。其内容和形式也可由家委、班级家长会商讨决定,避免教师“一言堂”、“发号施令”式地组织。相反,教师可以充当解说的角色,与家长分享每一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和预期的成果。这样才能让活动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家长们参与活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允许、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最初他们是旁观者。幼儿园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家长列席、参观,感受幼儿园教育的氛围,例如家长开放日、幼儿画展、幼儿故事会、六一汇演等。然后,家长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者参加活动,帮忙化妆,帮忙采购奖品,帮忙收集材料、摆放物品等。再后来,鼓励家长成为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完全退后,仅在家长需要帮助时以”协调者”出现。以班级跳绳比赛为例。在达成“发展大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肢体协调性,激发幼儿跳绳兴趣,提高跳绳水平”的共识下,由家长在家长会上提出组织跳绳比赛的设想,发出倡议,鼓励所有家庭参加到活动的整体策划,细节思考再到活动准备、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经验总结、提升,在班级墙面上可以开辟“和我一起成长”主题墙,展示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瞬间,从而让更多的家长直观感受幼儿园集体活动的乐趣,感受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从而形成“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家园亲子共育形成常态化教育。
同样,在集体出游等家园亲子活动因为安全问题确实无法开展时,教师也需要详细说明情况,取得家长的谅解。
总之,家园亲子共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活动,它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协作、努力。教师们应当本着真诚的态度,充分发掘、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拓宽思路,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园共育亲子活动。
在最近收上来的家长调查问卷中,一条信息引起了园领导们的关注:内容是“请减少开展亲子活动”,因为它看似热热闹闹,成果不凡,实则给家长们带来很大的负担,原因如下:亲子活动开展得太频繁,家长有时无法抽空参加,不参加又担心孩子会比较,有失落感;活动内容经常以美术和手工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这些活动难度较大,孩子们真正参与的成分少,有的甚至连大人都望而却步,束手无策,生怕差距太大无法拿出手;手工作品又不让带回家,只是陈列在教室,总有变相替老师“打杂”的感觉;最期待的、富有乐趣的集体出游、踏青,老师和学校却百般推脱,不能成行,令人失望。看着下方附议的家长签名,老师们也感觉很委屈,明明开展亲子活动的初衷是拉近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使家长能够直观体验幼儿园生活从而更加理解支持幼儿园工作,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家长与幼儿园隐隐有种“对峙”的感觉?怎么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反倒产生了隔阂?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随着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形式变化多样,家园亲子共育这一崭新的教育模式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线。什么是家园亲子共育?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亲子教育”主要是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潜能的开发以及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它不是单方面能够完成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長辈的言行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良好的家园关系形成的合作力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是个大集体,它包含幼儿、教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互动模式单一,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脱节。认为幼儿园与家庭关系不大,上学就归老师管,放学回家了就归家长自己管,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各自完成任务,不交流,不沟通,缺少互动和衔接。其次,双方教育理念不同,没必要交流。还有一种属于单向型交流。家长之于幼儿园有互动,但仅局限于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属于“接任务式”,看似有参与,实则被动参与。
随着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家长们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越来越渴望走进幼儿园,了解、参与他们在园的集体学习和生活起居、交往方面的情况。老师们也越来越迫切得到家长的配合,便于开展各项工作。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近距离接触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家园亲子共育应运而生。它一经推出,就以其丰富的形式,良好的效果,双赢的局面受到家长、老师、幼儿的欢迎,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园亲子共育有哪些形式?如何走出误区,在幼儿园开展行之有效的亲子共育活动呢?
亲子共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展现个人手工特长的创设班级环境活动,有分享育儿知识的“家教经验交流会”,有分享快乐体验的“亲子种植季”,“亲子阅读表演”、“亲子才艺展示秀”;有分享爱心体验的“童心爱心募捐”、“爱心义卖”,有丰富家长情感体验体验的“家长进课堂”、“家长进区域”等等。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走出误区,避免让家园亲子共育流于形式,最主要的还是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心声,观察他们的需要,尊重家长的意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前提,不可缺少。其内容和形式也可由家委、班级家长会商讨决定,避免教师“一言堂”、“发号施令”式地组织。相反,教师可以充当解说的角色,与家长分享每一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和预期的成果。这样才能让活动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家长们参与活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允许、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最初他们是旁观者。幼儿园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家长列席、参观,感受幼儿园教育的氛围,例如家长开放日、幼儿画展、幼儿故事会、六一汇演等。然后,家长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者参加活动,帮忙化妆,帮忙采购奖品,帮忙收集材料、摆放物品等。再后来,鼓励家长成为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完全退后,仅在家长需要帮助时以”协调者”出现。以班级跳绳比赛为例。在达成“发展大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肢体协调性,激发幼儿跳绳兴趣,提高跳绳水平”的共识下,由家长在家长会上提出组织跳绳比赛的设想,发出倡议,鼓励所有家庭参加到活动的整体策划,细节思考再到活动准备、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经验总结、提升,在班级墙面上可以开辟“和我一起成长”主题墙,展示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瞬间,从而让更多的家长直观感受幼儿园集体活动的乐趣,感受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从而形成“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家园亲子共育形成常态化教育。
同样,在集体出游等家园亲子活动因为安全问题确实无法开展时,教师也需要详细说明情况,取得家长的谅解。
总之,家园亲子共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活动,它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协作、努力。教师们应当本着真诚的态度,充分发掘、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拓宽思路,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园共育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