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简介
上海申传电气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下,2006年1月成立,并在2006年6月获上海亿创投资有限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位于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产品。
申传电气注重创新,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经申请专利7项。公司产品“高性能IGBT逆变装置”通过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产品“开关电源式充电装置”获2006年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
分基金会:上海大学
郑昌陆创业不到半年即获得300万元风险基金,打破了国内大学生创业难获风投的尴尬局面,开创了上海大学生创业的崭新局面。如今,已很少有人能想到,创业之初的郑昌陆也曾在捉襟见肘的资金窘境中挣扎过。对此,郑昌陆从不讳言。他认为,创业就像人生一样,需要耐心,还要学会坚持。
“我来自江西农村,人实在,创办的公司也很实在。”2006年初,还在上海大学机电学院就读的博士研究生郑昌陆,把公司起名为“申传电气”。没想到半年后,他真的创造了申城的“传奇”——团队在获得了30万元“天使”基金后,还获得了300万元的风险基金,从而开创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获得风投的先河。
“所谓申城‘传奇’其实只是媒体的噱头而已。公司当年取名‘申传’意在传动,只是从专业角度考虑,没有这么动人的说法。”谈及一年前的媒体报道,郑昌陆仍表现出惯常的实在,丝毫不予附会。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申传在成功引进风投后的确有了一番新的气象。如今,公司已由首期投资的50万元,一跃成为700万元资产的企业,总资产增长了14倍,成功突破了初创期的资金瓶颈。按郑昌陆的话讲,“日子总算是好过多了”。
“天使”基金让博士提前创业
如今,很多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无奈选择了考研和考博。然而郑昌陆告诉记者,他从来不担心自己在上海找不到工作。就在硕士毕业后,他还在一家电子企业任职,月薪不菲。可为了继续深造专业知识,2004年,他毅然辞职选择了读博。
就在郑昌陆考上博士的第二年,上海首次推出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天使基金)。一位同学前去申报,并获得了通过。消息传来,让郑昌陆不觉有些心动。第二天,没有准备详细的创业计划书,仅仅带着一个构思,他赶到上海大学受理点就直接问:“我能申请吗?”急切的口气,让负责申报的老师都笑了出来:“当然可以!”
在接受了相关辅导后,郑昌陆申请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项目。经过几番评审,他顺利申请到了“天使”基金。“为别人打工,总要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做事,而按照我的性格,更觉得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更有价值。”郑昌陆表示,原本打算在毕业后再开始创业,创业基金的出现,让他的计划整整提前了2年。
就在2006年1月,上海申传电气公司在上大科技园区正式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实到资金50万元。其中除了来自“天使”的15万元,团队也自筹了35万元。
资金短缺曾让男儿潸然落泪
然而,创业初期的喜悦和新鲜感没有维持多久。一个月不到,郑昌陆就发现原来申报的项目虽然应用前景很好,但研发周期很长,同时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与在实验室完成项目不同。郑昌陆认识到,要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公司的生存问题。
于是,创业团队作出了一个果断的决策:除了原先申报项目外,同时专攻既有一定技术基础又有市场前景的电子电力产品。经过几番攻关,创业团队陆续开发出高性能逆变电源、智能化蓄电池充电装置、工业变频器等产品。渐渐地,公司开始获得订单,并与国内几家大型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要研发,要申报专利,要产业化,还有每个月逃不掉的水电煤和工资,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哪怕是10万元,也是雪中送炭。”为了寻找新的资金源,郑昌陆“长征”般地转战各风投公司“路演”。由于公司没背景,吃过“潜规则”的亏,也付出经验不足的代价。让他感动的是,那段日子里团队中没有一人提出放弃。“我的员工至少都是硕士学历,出去找工作都不成问题。他们的信任,给了我坚持到底的勇气。”郑昌陆告诉记者:“从始至终,我们几个发起人都没有动摇过,这个项目一定有前途,无论处境如何我都要坚持下去。”
300万元的“金苹果”从天而降
转机终于来了,通过上大科技园牵线搭桥,上海亿创投资有限公司对申传的项目表示有兴趣。2006年6月2日,这家风险投资商决定来到郑昌陆所在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现场,想起数月来承受的压力和艰辛,坚强的汉子讲着讲着,忍不住热泪盈眶。
“不错,这个项目有前景。”在听完这段感人的介绍后,包括上海科投、亿创等在内的投资经理,对郑昌陆团队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几乎就是在现场,召开了一个临时董事会。此后,双方又经过座谈交流,最终达成了协议:上海亿创投资有限公司将分阶段注资300万元;与此同时,承认郑昌陆团队研发的专利技术,作为无形资产价值为300万元。就这样,一个最初规模50万元的公司,资产迅速扩大到700万元。
就这样,300万的风险投资,这个让许多中小企业都梦寐以求得到的“金苹果”,居然被一家创办不到半年的小公司拿到了,并且,双方从接触到拍板,只有短短两个星期!郑昌陆带领的团队,成为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获风险基金的第一例。
昨天,当记者来到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时,只见各类专利资助申请、会计事务所审计报告等大大小小的报表,放满了郑昌陆的办公桌。“300万元的钱可不是好拿的,按照股东的要求,只有赢利才能获得后续投入。”这个纯理工出身的博士告诉记者,一年前,他对财务可以说一窍不通,但现实“逼”着他学会如何运筹资本,比普通的MBA毫不逊色。“2006年,我们完成了利润30万元的指标,力争2007年,利润达到110万元……”说起未来,郑博士拿着钢笔签报告的手指,往上扬了扬。
MBA教材关注申传商业案例
说起郑昌陆团队的成功,亲眼见证申传电气成长过程的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副总陈东帆认为不是偶然。“真正打动风险投资人的,不是郑昌陆的眼泪,而是他们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陈东帆告诉记者,早先,其实有一家国际风险投资人也暗自相中了申传电气。前些天,那个投资人在电话里连连懊悔:“唉,怪我当时太犹豫了,晚了一步啊!”
也就在最近两天,记者获悉一些MBA培训机构开始关注申传的案例,并向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了解公司经营数据,上海大学MBA中心还邀请陈东帆和郑昌陆参与MBA“创业学”课程设计和主讲,具体分析郑昌陆的案例。MBA的项目主任认为,比起市场上一些注水的商业案例,郑昌陆团队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现阶段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运营的典范,他们将密切跟踪公司的成长,关注案例的发展。“呵呵,接下来,小郑可以坐在家里等着收版权费了。”陈东帆揶揄地评价自己的“房客”。
对于这些,郑昌陆听到后只是“嘿嘿”地一笑了之。在他看来,如今只不过是迈出了创业长征的第一步。在办公室的书橱里,已然悄悄放了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据我所知,有很多大学生创业最后都没有成功。不是资金、项目出问题,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我想从那本书里,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大学生创业者也是创业者
与一般大学生摸索创业不同,郑昌陆的心里面对创业早就有着清晰的概念:“以大学生身份开始创业可以,但绝对不能在创业之后还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大学生。商场有商场的规矩,绝对不能对自己降低要求。”
在一次会议上,他就对相关媒体呼吁过:“我认为大学生科技创业,应该和社会创业等同起来。我是大学生没错,但我更是公司的法人代表。从法律角度讲,在谈判桌前,我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与企业客户、风险投资人、股东谈判。他们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在校生,就会降低要求和标准。大学生创业者也是创业者,这是认识问题。”
不过,以社会创业要求自己的郑昌陆非常明白,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扶持。他常说,如果没有创业基金,“虽然创业的念头一定会付诸实施,但时间上可能要延后”。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创业,他还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他告诉记者:“大学生创业者还是一个相对‘弱势’的创业群体,资金的瓶颈是很多大学生创业的一道坎,而以技术研发见长的大学生还有管理等问题困绕,这就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来培育和鼓励。应该说,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开展后,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环境。但总体而言,现今的创业基金是‘公益性’的,如果在资本注入方面可以考虑引进市场化操作的‘半天使’的风险基金,投入到创业企业中,即不仅‘扶上马’,还能‘送一程’,效果可能会更好。”从大学生队伍走出来的郑昌陆对这个群体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如今的郑昌陆已经逐渐告别青涩的大学生创业阶段,但他却忘不了自己最初的那段艰难,他愿意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都能走得更好,他想大家都能领悟到自己的经验,少走弯路。
顶着上海第一位获得风投的大学生创业者光环的郑昌陆,一直强调:“创业需要环境,但关键还是看创业者本身。不管别人怎么扶,企业最终站起来,还是要靠团队自己。”
为帮助本刊改进质量,请告诉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编辑信箱:kjcy-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