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如何与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关键词: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就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来,让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这是课改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就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發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二、通过整合,使数学更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的一切由教师主宰,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地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依然以《简单统计》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收集资料的情境: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上查找本年级同学在入学时的体检情况登记表,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如:身高、体重、视力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地获取了资料,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较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而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毕业班的总复习经常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公式、概念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边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 5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就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例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等,是解答行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要素。再如,在教学 “统计”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从多媒体上,把色彩鲜艳的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配上清脆动听的声音,在画面上从上往下一个一个地看落,这一极富吸引力的开声,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只趣。而当这些图形堆积在一起出现时,教师就提问:“每种图形 有几个?共有几个图形?”这时,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多少有点模糊,教师就及时地通过多媒体,把每种图形分类、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完成了由模糊到具体、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永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2] 姚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整合.才智,2008.12.
[3]杨天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与电脑,2009.11.
[4]薛桂香.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07(11)
关键词: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就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来,让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这是课改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就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發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二、通过整合,使数学更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的一切由教师主宰,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地位,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依然以《简单统计》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收集资料的情境: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上查找本年级同学在入学时的体检情况登记表,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如:身高、体重、视力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地获取了资料,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较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而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毕业班的总复习经常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公式、概念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边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 5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就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例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中,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离还是相遇等,是解答行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行程问题的要素。再如,在教学 “统计”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从多媒体上,把色彩鲜艳的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配上清脆动听的声音,在画面上从上往下一个一个地看落,这一极富吸引力的开声,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只趣。而当这些图形堆积在一起出现时,教师就提问:“每种图形 有几个?共有几个图形?”这时,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多少有点模糊,教师就及时地通过多媒体,把每种图形分类、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完成了由模糊到具体、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永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2] 姚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整合.才智,2008.12.
[3]杨天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与电脑,2009.11.
[4]薛桂香.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