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常常由于缺水而出苗不齐、后期减产。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蓄水保墒土壤耕作技术。
1 “保二水”耕作技术由于近些年常常出现的季节性干旱,特别是春旱,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克服春旱带来的困难;采用“保二水”的土壤耕作技术是抗御旱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1)保第一水一返浆水土壤返浆是北方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由于冬季寒冷,土体中的水分在冷凝和扩散的作用下,不断地向上层移动,在耕层聚集冻结。早春气温开始回升,冻土层从上、下部向中间融化,在土体没有化透之前,上层冻结的冰屑融化后不能下渗,从而形成返浆水,这一时期也称为返浆期。据测定,返浆期的土壤含水量可达到或超过田间持水量,沙壤土的含水量可达到15%以上;在沙壤土上,玉米种子发芽出苗所需的土壤最低含水量为10%~11%,可见返浆期的土壤含水量远远超过玉米种子发芽出苗所需的水分。所以保好、蓄好这一时期的土壤水分,对玉米播种保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返浆期过后,地皮变干,垄体内水分会大量蒸发,因此早春要进行保墒作业。顶凌复垄,即顺原垄沟再耥一次,可使垄体表面形成覆盖层,切断毛细管,从而减少水分蒸发,使更多的水分保留在土壤当中。在特殊春旱情况下的试验结果表明,沙壤土上采用秋起垄、早春顶凌复垄的耕作措施时,4月末的土壤含水量为12.8%~13.5%,玉米出苗率达88.7%~90.2%,而秋季不整地,只在春播前才耙地、起垄,旋耕的,土壤含水量和出苗率极低,仅为7.5%~9%和21.4%~48.5%。
(2)保第二水一伏雨 我省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地表径流很大,浪费严重。造成地表径流的原因,多半不是因为土壤水分饱和,不能接纳更多的雨水,而是因为降雨的强度超过了水分的渗透速度。在苗期利用深松铲在行间进行深松(深松深度为30--4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体的通透性,将有限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在土壤中,变不均匀的降水为稳定的土壤供水。据测定,在5年未翻耕的土壤上;苗期采用38厘米深的间隔深松措施,可减少径流72%~91%,1米深的土层,可蓄集有效水分120~150毫米,2米深的土层,蓄水能达到300毫米以上,效果非常明显。
干旱缺雨固然是影响玉米播种出苗的限制因子,然而疏于管理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无效蒸发和丢失也是形成旱灾的直接原因。采用上述保二水的土壤耕作技术,可以做到:夏季多纳雨,春季少失墒,伏雨全年用,春墒保全苗。从而能较好地保蓄和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缓解玉米需水与自然降水不协调的矛盾而有效地抵御干旱。
2 “四墒法”耕作技术 “四墒法”耕作技术适用于我国北方冬春干旱发生频繁、降水量相对集中的地区。
(1)深耕蓄墒 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深耕的时间应根据农田水分收支状况决定,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一般耕深以20~22厘米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厘米,深松耕深度可至30厘米。
(2)耙耱保墒 耙耱是在耕后的土壤表面进行的一种耕作技术。耙耱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块碎散,地面子整,使耕作层上虚下实,以利保墒和作物出苗生长。耙耱保墒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进行。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秋深耕时必须边耕边耙糖,防止土壤跑墒。早春解冻土壤返浆期间也是耙糖保墒的重要时期。在土壤解冻达3~4厘米深、昼消夜冻时,就要顶凌耙地,以后每消一层耙一层,纵横交错进行多次耙耱,切断土壤毛细管中水的运行,使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在播种前也常进行耙糖作业,以破除板结,使表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通透性,提高地温,有利于播种和出苗。耙糖的深度因目的而异,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后耙糖破除板结,耙耱深度以3~5厘米为宜;耙耱灭茬的深度一般为5~8厘米;但耙茬播种的地,第一次耙地的深度至少8~10厘米;在播种前几天耙耱,其深度不宜超过播种深度,以免因水分蒸发过多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
(3)镇压提墒 镇压一般是在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保墒措施。镇压后表层能否出现一层很薄的碎土,是判断是否是采用镇压措施的最佳时期。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不宜采用。土壤过于或在沙性很大的土壤上进行镇压,不仅压不实,反而会更疏松,容易引起风蚀;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容易压死耕层,造成土壤板结。此外,盐碱地镇压后容易返盐碱,也不宜镇压。播种前土壤墒情太差,表层干土层太厚,播种后种子不易发芽或发芽不好,尤其是小粒种子因不易与土壤紧密接触而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时,就需要进行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上来,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冬季地面坷垃太多太大,容易透风跑墒,在土壤开始冻结后进行冬季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比较严密地覆盖地面,以利冻结聚墒和保墒。
(4)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玉米生育期间所进行的土壤耕作。中耕可在雨前、雨后、地干、地湿时进行,也可根据田间杂草及玉米生长情况确定。在幼苗期,玉米苗小、根系浅,中耕过深容易伤苗、埋苗;苗逐渐长大后,根向深处伸展,但还没有向四周延伸,因此,这时应进行深中耕,以铲断少量的根系,刺激大部分根系的生长发育;当玉米根系横向延伸后,再深中耕,就会伤根过多,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特别是天气干旱时,易使玉米凋萎,此时中耕又宜浅不宜深。
1 “保二水”耕作技术由于近些年常常出现的季节性干旱,特别是春旱,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克服春旱带来的困难;采用“保二水”的土壤耕作技术是抗御旱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1)保第一水一返浆水土壤返浆是北方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由于冬季寒冷,土体中的水分在冷凝和扩散的作用下,不断地向上层移动,在耕层聚集冻结。早春气温开始回升,冻土层从上、下部向中间融化,在土体没有化透之前,上层冻结的冰屑融化后不能下渗,从而形成返浆水,这一时期也称为返浆期。据测定,返浆期的土壤含水量可达到或超过田间持水量,沙壤土的含水量可达到15%以上;在沙壤土上,玉米种子发芽出苗所需的土壤最低含水量为10%~11%,可见返浆期的土壤含水量远远超过玉米种子发芽出苗所需的水分。所以保好、蓄好这一时期的土壤水分,对玉米播种保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返浆期过后,地皮变干,垄体内水分会大量蒸发,因此早春要进行保墒作业。顶凌复垄,即顺原垄沟再耥一次,可使垄体表面形成覆盖层,切断毛细管,从而减少水分蒸发,使更多的水分保留在土壤当中。在特殊春旱情况下的试验结果表明,沙壤土上采用秋起垄、早春顶凌复垄的耕作措施时,4月末的土壤含水量为12.8%~13.5%,玉米出苗率达88.7%~90.2%,而秋季不整地,只在春播前才耙地、起垄,旋耕的,土壤含水量和出苗率极低,仅为7.5%~9%和21.4%~48.5%。
(2)保第二水一伏雨 我省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地表径流很大,浪费严重。造成地表径流的原因,多半不是因为土壤水分饱和,不能接纳更多的雨水,而是因为降雨的强度超过了水分的渗透速度。在苗期利用深松铲在行间进行深松(深松深度为30--4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体的通透性,将有限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在土壤中,变不均匀的降水为稳定的土壤供水。据测定,在5年未翻耕的土壤上;苗期采用38厘米深的间隔深松措施,可减少径流72%~91%,1米深的土层,可蓄集有效水分120~150毫米,2米深的土层,蓄水能达到300毫米以上,效果非常明显。
干旱缺雨固然是影响玉米播种出苗的限制因子,然而疏于管理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无效蒸发和丢失也是形成旱灾的直接原因。采用上述保二水的土壤耕作技术,可以做到:夏季多纳雨,春季少失墒,伏雨全年用,春墒保全苗。从而能较好地保蓄和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缓解玉米需水与自然降水不协调的矛盾而有效地抵御干旱。
2 “四墒法”耕作技术 “四墒法”耕作技术适用于我国北方冬春干旱发生频繁、降水量相对集中的地区。
(1)深耕蓄墒 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深耕的时间应根据农田水分收支状况决定,一般宜在伏天和早秋进行。一般耕深以20~22厘米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厘米,深松耕深度可至30厘米。
(2)耙耱保墒 耙耱是在耕后的土壤表面进行的一种耕作技术。耙耱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块碎散,地面子整,使耕作层上虚下实,以利保墒和作物出苗生长。耙耱保墒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进行。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秋深耕时必须边耕边耙糖,防止土壤跑墒。早春解冻土壤返浆期间也是耙糖保墒的重要时期。在土壤解冻达3~4厘米深、昼消夜冻时,就要顶凌耙地,以后每消一层耙一层,纵横交错进行多次耙耱,切断土壤毛细管中水的运行,使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在播种前也常进行耙糖作业,以破除板结,使表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通透性,提高地温,有利于播种和出苗。耙糖的深度因目的而异,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后耙糖破除板结,耙耱深度以3~5厘米为宜;耙耱灭茬的深度一般为5~8厘米;但耙茬播种的地,第一次耙地的深度至少8~10厘米;在播种前几天耙耱,其深度不宜超过播种深度,以免因水分蒸发过多而影响种子萌发出苗。
(3)镇压提墒 镇压一般是在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保墒措施。镇压后表层能否出现一层很薄的碎土,是判断是否是采用镇压措施的最佳时期。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不宜采用。土壤过于或在沙性很大的土壤上进行镇压,不仅压不实,反而会更疏松,容易引起风蚀;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容易压死耕层,造成土壤板结。此外,盐碱地镇压后容易返盐碱,也不宜镇压。播种前土壤墒情太差,表层干土层太厚,播种后种子不易发芽或发芽不好,尤其是小粒种子因不易与土壤紧密接触而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时,就需要进行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上来,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冬季地面坷垃太多太大,容易透风跑墒,在土壤开始冻结后进行冬季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比较严密地覆盖地面,以利冻结聚墒和保墒。
(4)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玉米生育期间所进行的土壤耕作。中耕可在雨前、雨后、地干、地湿时进行,也可根据田间杂草及玉米生长情况确定。在幼苗期,玉米苗小、根系浅,中耕过深容易伤苗、埋苗;苗逐渐长大后,根向深处伸展,但还没有向四周延伸,因此,这时应进行深中耕,以铲断少量的根系,刺激大部分根系的生长发育;当玉米根系横向延伸后,再深中耕,就会伤根过多,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特别是天气干旱时,易使玉米凋萎,此时中耕又宜浅不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