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美学转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5333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关键词:小说;电影;《暖》;温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96-02
  向文学“抛枝”“借力”在影视艺术领域已日益成为一股潮流,2003年根据莫言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一经播出大受称赞。《暖》连夺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关于这次改编,霍建起是成功的。莫言认为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创作的材料,给予导演想象的空间。他戏称小说为儿子,改编的电影为孙子,孙子不必像儿子[1]。笔者更为关注的是电影在自己的影像表达下进行的审美转换被受众所接受而传递的一种温情的美。现在好多电影导演是小说翻译家,并没有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只是做小说的复制品。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导演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认识与见解。电影《暖》对《白狗秋千架》的改编,让我们对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感受到当把情节搬上银幕之后的改变,让我们去感受文学改编电影的保守与超越,让我们领略电影与文学的不同。
  一、电影《暖》:对原著的二度创作
  霍建起导演非科班出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因入行比较晚,他自称为“第五代半”导演。他一贯执着于把现实生活艺术化、诗意化,我们总是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诗意、散文化的影像风格,仿佛在观赏一幅美丽的画卷,感觉在电影中导演总是把各个镜头都表现的尽善尽美。影片替换了原小说的背景环境、主题、意蕴、气氛,仅仅保留了秋千和其大体的叙事框架。
  影片的二度创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改变
  莫言小说中的山东高密改为南方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江西婺源,地点的转换使影片更符合观众的审美,符合整个影片基调。霍建起在谈到选景时曾表示江西的小镇诗意盎然,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种环境更容易使受众产生一种认同感,你会产生一种离现实很遥远的感受,也正是因为环境的置换,为影片的基调做了铺垫。霍建起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和谐、暖意融融的温情美,影片没有像小说中讲述的那样残酷、现实,他把现实的一面用温情来化解。
  2.移情于故事人物
  小说中暖是一个瞎子,在影片中导演将人物转换成瘸了腿的女人,使十年之后与井河的相逢不再那么难堪,暖依然保持了年轻时的美貌。在影片中与暖相关的男人也进行了改写,一是武生替代文艺军官,通过戏剧更可以显示出影片的本质,也可以更好地凸显暖这个人物形象;二是对结婚对象哑巴的改写,电影中的哑巴不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而是和他们一起长大熟知对暖心有好感的哑巴。并且编剧对于哑巴这个人物形象描写十分突出,在暖小时候哑巴就对她有好感,经常出现在暖的身后去逗她,抓一把蒺藜放在暖的头上,引起暖的注意。在井河离开后上大学的时候哑巴给予暖无微不至的帮助,电影跳出了小说的框架,给予哑巴足够的戏份,在影片的最后我们潸然落泪,哑巴忏悔自责,是他隐藏了井河的第三封信,是他拆散了暖和井河。殊不知,井河在离开小村之后便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是哑巴成全了井河。编剧对哑巴的笔墨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包含着极善良的美好。小说中三个哑巴儿子换成了聪明乖巧的女孩,让暖对未来有了渴望,把一切落在一种正常的境遇里。移情于故事人物,因此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人物的真实存在性,进而对其产生共鸣,倾向于站在电影人物的视角去经历这个故事,霍建起导演做到了,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刻画——温情含蓄。
  3.满足于故事结局
  影片最感人的是改编的结尾,哑巴让女儿和暖跟随井河去城里过上好的生活,表现了哑巴内心深处美好的东西。哑巴挣脱了暖,手里极力地比划着,眼神望着井河,那是一种不舍与无奈。受众为之所感动,这种爱与温情的东西是霍建起导演要表达的,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中暖最后想与井河在高粱地里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这样的结尾太残酷了,影片中暖最终嫁给了哑巴,最终还算幸福。观众仿佛并没有为暖与井河的分离而感到不舍,反而为暖和哑巴的感情所感染感动,更没有为暖的遭遇而感到不公,也许这就是命运。命运的偶然性让暖和哑巴在一起,我们感受到这个哑巴男人的善良与真诚以及对暖粗鲁而又敏感的爱。暖人物形象的塑造似乎让我想起了顾长卫导演《孔雀》里面的姐姐,都是理想主义的化身,都对未来抱有幻想。《孔雀》里的热气球和《暖》的秋千都是对未来憧憬的物象,虚无缥缈。但《暖》让观众满足于这样的故事结尾,暖还算幸福,有个可爱的女儿,是暖未来生活的期望。
  二、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欲说还休——含蓄的镜头语言
  霍建起影片的镜头很少张扬,一般都是很诗意很温暖。导演更喜欢用慢镜头、长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他在镜头上讲究精雕细琢,赋予《暖》细腻的情感和真切的人性内容。小说中我们感受到命运的不公性,命运的残酷。而在《暖》中,霍建起导演把握镜头依旧是那么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份从容显示着一个导演的含蓄与内敛[2]。霍建起的妻子思芜也是《暖》的编剧,她讲到人生体验上就是写一种人生感受。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总是给我们一种观看风景画卷的感觉,也许这正与他的专业有关。他把美术与电影融合,人眼对色彩的记忆,他强化了人的意识使,我们更好地去感受影片基调,融入影片氛围。
  2.娓娓道来——一贯的叙事风格
  和霍建起导演之前作品稍有不同的是,《暖》采用了双时空,影片中两个时空相差十年,一直在切换,转换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痕迹,显得很随意。让观者在影片中去感受导演的意图,去感受导演对作品的理解。在影片当中如何处理好双时空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霍建起导演娓娓道来,显得游刃有余、自然得体。如果在时空转换中受众觉得太跳了、太硬了,那么时空转换肯定不好,《暖》给我们一种顺畅柔和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3.删繁就简——只为凸显主题
  《暖》中纽带的缩减,在小说中,莫言采用了“白狗”和“秋千”两个物象,影片当中,“白狗”消失了,只剩下了“秋千”。这些纽带都推动了叙事,并且连接着井河与暖的爱情。影片中的“白狗”因为与《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狗略有重复,就拿掉了。主推秋千,也是一个叙事情节的助推器。同时在荡秋千的时候会给我们一种期望感、兴奋感,又会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纠缠。秋千如热气球一样是一种想象的飞翔,暖站在秋千上说,她看到了天安门,这是她的向往。秋千也是村里的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同样的秋千荡起时,虽然都是在追逐梦想,但是井河看到的是现实,他终于通过努力考取了大学。暖却是幻想,幻想不是现实,于是秋千荡得越高,暖摔的越狠[3]。暖被现实狠狠的摔了一个跟头,她一次次的被抛弃。暖幻想着小武生带她实现唱歌的梦想,换来的却是无谓的等待,当现实的井河带她去参加县剧团招生时,她却拒绝了一心想着参加省剧团。暖是幻想的,幻想着小武生来带她走。后来,暖幻想着与井河一起考上大学,却因在秋千上重重地摔了下来,摔断了脚腕,与高考失之交臂。换来的是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幻想被破灭。
  三、结语:《白狗秋千架》和《暖》的若即若离
  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聚焦,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文学与电影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总能在彼此中看到对方的影子,又能感受到独特的魅力。电影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将文字转换成跳动的影像。一部影片的创作,必须要建构一整套与剧本提供的文学故事相适应的视觉代码,完成叙事体从文学表意到影像表意的语言变异[4]。经典文学作品给予电影经典的素材,电影则给小说提供了创作的生命力,由小说到电影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现代观众对于文学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作者的阐释与读者的理解成全了这部作品。电影与文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当然我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中,可以做一些自己的创新。电影与文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导演不能充分利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没有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改编是不被看好的。《暖》选择了世外桃源的江西婺源拍摄,在那样一种环境下有些脱离尘世的感觉,人显得很单纯质朴,这是导演想抓住的东西。导演期许世界是美好的,带给观众温暖的感觉,所以电影《暖》温情脉脉感人肺腑的结尾无疑更受欢迎。在今天许多人眼里,电影竟然完全变成了一种以钱换钱的“影像商务”、一种供人消遣解闷儿的“娱乐游戏”,以至于人们在超越单纯的娱乐层面去追溯电影的思想意义、在超越了单向的经济的向度去探讨电影的文化价值时,都显得“多余”。霍建起导演是用电影来演绎他内心的意绪,用电影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用电影来抒发他的个人情怀,否则,电影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意义。文学改编是谨慎的,稍有不慎便会遭到观众的唾弃,尤其是在生活节奏相当快速的今天,观众的审美风格也在发生着改变。观众很难为没有娱乐性的作品而走进电影院,所以不乏现在看到一些作品低俗媚俗,一味地迎合观众。霍建起导演坚持他原有的艺术修养,不放弃艺术水准,我们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独有的温暖,同样在《暖》当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善意的温存。
  参考文献:
  [1] 纵瑞霞.《白狗秋千架》与《暖》——从莫言小说到霍建起电影的审美嬗变[J].四川戏剧,2006(2).
  [2] 霍建起,思芜,丁一岚.《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J].电影艺术,2004(1).
  [3] 陈丽.《暖》:从小说到电影的华丽转身[J].电影艺术,2015(13).
  [4] 贾磊磊.什么是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5] 吕新娟.温情脉脉的忏悔——谈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的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陈洪绶,一位在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他少负高才,喜爱绘画,年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庭遭遇的不幸以及故国的破灭对他的心境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上,大体体现为由青年的方折浑厚转为“细劲遒逸、柔中带刚”。本文从陈洪绶早期《屈子行吟图》与晚期《归去来辞图卷》两幅代表性作品谈起,对陈洪绶的人物画艺术风格进行更深一层探析。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
期刊
编者按:新闻出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把握导向、坚守阵地、传播科学文化、传承文明成果、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传统出版也进入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出版形势下,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是新闻出版实现繁荣发展的迫切要求;数字出版时代,传媒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理念的革新和模式的发展。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武汉大学
期刊
摘 要: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在政务信息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四川南充为研究区域,针对87个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数据追踪和个案剖析,客观反映政务微信的运营现状,分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信;微政务;政务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
期刊
摘 要: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关键词:诠释;文本中心;“冰山理论”;“阳光普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在日本这种语言和民族都呈现单一形式存在的国家中,其国家主义思想很容易贯穿于新闻传播中,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白虹笔祸”事件,即为一个十分鲜明的体现。日本报业发展初期,在传统军国主义、集团主体的思想影响下,促成了这一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对言论自由事件,且自此之后,日本新闻界和报界也逐渐丧失了与政府抗争的积极性,开始屈于政府的控制。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这一阶段日本报业的新闻模式概
期刊
摘 要:“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污染和信息碎片化的负面性,给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带来冲击。青年须增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既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更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实践,外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微时代;信息污染;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举足轻重。就经济新闻报道而言,普利策经济新闻获奖作品对某些经济现象报道的频率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反应值得研究。同时,该获奖作品对经济新闻报料的选择往往多有取舍,这与传播者对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该文选取2005~2015年普利策经济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倾向性等方面,据以研究美国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文报是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喉舌”,始终坚持传播正声音和正能量,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在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就是政治、大局,是团结、稳定。而做好民文报的办报工作,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和谐和边防稳固的助推器。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州的德宏团结报社四种少数民族文报发展困难重重,如何破解难题,再启征程,是本文作者试图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媒体都越来越重视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其中围绕GDP的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报道,是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内容。笔者选取《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报纸媒体,结合新闻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三家媒体分别在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对上一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
期刊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完善,导致大众健康观念淡薄。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对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蓬勃奋发的一代,其良好健康观念的养成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剖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健康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从传播者、传播渠道、接受者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对不合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行为进行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