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3701
研究表明,学生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细致,思维越清晰,学习效果越好。然而,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愉快体验却呈下降趋势,如我校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25.6%,遇到难题能够积极思考的仅占25%。面对这一现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数学课程标准》(2010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渴望关爱的心理,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这是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数学教师要用亲和力感染学生,使学生热爱自己,进而喜欢数学学科。据调查统计,学生因为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数学的占50.7%,其中最喜欢数学老师的语言生动、风趣幽默、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巧妙导入新课。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师父让八戒去找水。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因找西瓜有功,八戒要求多吃。师父让他吃1/5,其他人吃1/4。悟空照此分完西瓜后,八戒气得跳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比一比是1/4多,还是1/5多。”听完故事后,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探究所学知识。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适时创设情境。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给学生讲高斯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大增。
二、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导致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知识,毫无情趣可言。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教师课前应精心准备。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适时引导,所以教师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其次,营造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在没有束缚的思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在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它们加起来,使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将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让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三、注重积极评价,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出现“越学越爱学”的现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认同、肯定、表扬和鼓励等手段,增加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哪怕教师在施教中的一次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都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奖励五角星、小贴图和口头夸奖、全班鼓掌等方式,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你真棒!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你真聪明”“如果再细心一些,你会更出色”等激励性的评价;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如“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相信自己”“加油,再加油,一定会有进步”等。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责编杜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3701
研究表明,学生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细致,思维越清晰,学习效果越好。然而,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愉快体验却呈下降趋势,如我校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25.6%,遇到难题能够积极思考的仅占25%。面对这一现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数学课程标准》(2010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渴望关爱的心理,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这是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数学教师要用亲和力感染学生,使学生热爱自己,进而喜欢数学学科。据调查统计,学生因为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数学的占50.7%,其中最喜欢数学老师的语言生动、风趣幽默、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巧妙导入新课。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师父让八戒去找水。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因找西瓜有功,八戒要求多吃。师父让他吃1/5,其他人吃1/4。悟空照此分完西瓜后,八戒气得跳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比一比是1/4多,还是1/5多。”听完故事后,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探究所学知识。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适时创设情境。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给学生讲高斯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探究的兴趣大增。
二、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导致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知识,毫无情趣可言。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教师课前应精心准备。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适时引导,所以教师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其次,营造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在没有束缚的思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在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它们加起来,使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将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让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三、注重积极评价,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出现“越学越爱学”的现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认同、肯定、表扬和鼓励等手段,增加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哪怕教师在施教中的一次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都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奖励五角星、小贴图和口头夸奖、全班鼓掌等方式,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如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你真棒!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你真聪明”“如果再细心一些,你会更出色”等激励性的评价;对于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如“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相信自己”“加油,再加油,一定会有进步”等。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