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听起来就相当枯燥乏味。对于好新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怎样才能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抓住重点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2
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困境探究
只有真正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提升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研究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发现其存在以下特点:
1.抽象性和专业性。
理论本身就是抽象的,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亦是如此。比如在学习有关信息的概念时,只是很抽象地告知: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其实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一切所获取的内容就是信息。
2.相似性与关联性。
在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时,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硬件设备,例如CPU、内存、主板、硬盘、光盘驱动器、各种扩展卡、连接线、电源等,它们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图,介绍它们之间的这些特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3.概括性。
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某些内容在教材中可能只占很少的篇幅,但将之视为专门的知识来讲授,就有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掌握陌生的内容,根本就不可能。
二、多管齐下,去除“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策略探究
1.激活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奋点”。
理论虽然抽象,但如果能用贴近生活或前沿新奇的实例来帮助润色,鲜活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计算机病毒》这节课的导入便是用一个贴近生活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就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在这个例子中,老师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是理論学习,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因为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课件,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
许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课件的用处不大,无非是显示一下标题、任务罢了。其实不然。若用心制作课件,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形式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将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计算机病毒》这堂课的教学课件,老师为了打发理论课的“枯燥”,特地从网络上搜集了一堆搞笑图片,比如在计算机病毒防治环节时出示的各种图片,学生们看了之后哄堂大笑,但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对如何防治病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1)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教学法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游戏式教学法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娱乐的方式,从而掌握基本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目的。游戏式教学的娱乐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因为游戏式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玩得投入,玩得快乐而已,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2)竞赛法
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例如在上信息技术六年级(下)《机器人的故事》时,我们就采用了竞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老师将学生们分好组,并将学生们平时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等作为小组的名称,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是进行互帮互助式的团队学习,并对获胜的团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效果显著。
在整节课中,老师还将关于“机器人”的话题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意思的活动,如猜一猜、考一考、连一连、搜一搜、理一理、填一填等,配合有趣的实用的课件,在热烈的竞赛氛围中,学生认识了机器人,走进了机器人,真正体会到了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无穷乐趣。
4.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以体现学生互相合作进行主动探究为特色,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事实(事例)和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学生的充分发展。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在《计算机病毒》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性、危害、诊治和预防的知识之后,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小组合作探讨制订《机房管理制度》的环节,出示了“从信息安全和保护角度出发,为学校机房制订一份管理制度,进而约束大家的行为、给大家的行为一些建议,使人人都当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的任务。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制订管理制度,让学生真正成为机房的主人,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增强保护机房、管理机房、人人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的责任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的教学策略可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最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多管齐下,打破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促进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为实践操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28-29.
[2]樊爱学.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技巧[J].中学教学参考:2011(9):76-7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2
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困境探究
只有真正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提升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研究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发现其存在以下特点:
1.抽象性和专业性。
理论本身就是抽象的,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亦是如此。比如在学习有关信息的概念时,只是很抽象地告知: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其实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一切所获取的内容就是信息。
2.相似性与关联性。
在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时,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硬件设备,例如CPU、内存、主板、硬盘、光盘驱动器、各种扩展卡、连接线、电源等,它们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图,介绍它们之间的这些特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3.概括性。
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某些内容在教材中可能只占很少的篇幅,但将之视为专门的知识来讲授,就有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掌握陌生的内容,根本就不可能。
二、多管齐下,去除“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策略探究
1.激活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奋点”。
理论虽然抽象,但如果能用贴近生活或前沿新奇的实例来帮助润色,鲜活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计算机病毒》这节课的导入便是用一个贴近生活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就提出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在这个例子中,老师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是理論学习,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因为生活化的例子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课件,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
许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课件的用处不大,无非是显示一下标题、任务罢了。其实不然。若用心制作课件,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形式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将对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计算机病毒》这堂课的教学课件,老师为了打发理论课的“枯燥”,特地从网络上搜集了一堆搞笑图片,比如在计算机病毒防治环节时出示的各种图片,学生们看了之后哄堂大笑,但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对如何防治病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1)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教学法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游戏式教学法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娱乐的方式,从而掌握基本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目的。游戏式教学的娱乐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因为游戏式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玩得投入,玩得快乐而已,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2)竞赛法
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例如在上信息技术六年级(下)《机器人的故事》时,我们就采用了竞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老师将学生们分好组,并将学生们平时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等作为小组的名称,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是进行互帮互助式的团队学习,并对获胜的团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效果显著。
在整节课中,老师还将关于“机器人”的话题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意思的活动,如猜一猜、考一考、连一连、搜一搜、理一理、填一填等,配合有趣的实用的课件,在热烈的竞赛氛围中,学生认识了机器人,走进了机器人,真正体会到了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无穷乐趣。
4.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以体现学生互相合作进行主动探究为特色,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事实(事例)和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学生的充分发展。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在《计算机病毒》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性、危害、诊治和预防的知识之后,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小组合作探讨制订《机房管理制度》的环节,出示了“从信息安全和保护角度出发,为学校机房制订一份管理制度,进而约束大家的行为、给大家的行为一些建议,使人人都当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的任务。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制订管理制度,让学生真正成为机房的主人,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增强保护机房、管理机房、人人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的责任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的教学策略可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最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多管齐下,打破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促进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为实践操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28-29.
[2]樊爱学.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技巧[J].中学教学参考:2011(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