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综合性传染病医院;中医科;运行机制;医院管理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4.004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07-02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原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是成都地区唯一一家专门收治国家法定传染病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创建于1940年,是一所以传染病防治及肝病、结核、艾滋病综合治疗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自医院成立以来,中医力量相对薄弱,中西医结合科在20世纪90年代初仅存在几年时间就解体了。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且无专门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本院领导层设想并尝试了全新的中医科运行机制,并经受实践检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成立中医研究室
本院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聘请名老中医与本院中医人员一起组成中医专家团队,中医第一时间介入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我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1]。随后陆续将中医药用于处置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人群预防、轻症、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中,也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2-6]。基于此,本院在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四川省区域内另两家具有雄厚实力的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汇聚区域内中医力量,聘请多位名老中医,组成中医专家团队,申请并获得批准成为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建设单位。
2 中医科的组建及运行
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和更好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医科的组建及运行已势在必行。
目前本院现有十几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分散在各个临床病区。因传染病的病种多,根据国家现行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不可能将每种传染病均分一部分患者收治于中医科,且就本院目前的中医临床技术水平,还无法单独应对所有传染病及各种传染病重症患者,尚需依靠本院现有的西医力量,才能完成临床救治及科研工作。为此,本院采取了设立非集中的中医科的形式,即由医院院长亲自负责,首先确定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肝病、艾滋病、结核病4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配1名名老中医定期查房及坐诊,每个研究方向设置1名中医负责人跟随名老中医查房及坐诊,将1~2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分配到各临床科室,专门负责中医诊疗,各临床科室有3~5张床位专为中医设置,全院共计有中医科床位40~50张,并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这种建制既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也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西医力量,并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优势,将本院的中医人才尽快地带出来,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
3 中医科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本院将各临床科室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情况纳入科室目标考核,确保平时能根据各自的从业方向进行医疗、科研;遇突发事件,则能迅速汇集共同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和科研。保障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持续稳定开展。1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上述运行机制经受住了检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4 取得的成效
4.1 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
4.1.1 甲型H1N1流感 中医科成立后,会同中医研究室及其他临床科室继续完成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救治和科研工作。在2010年1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后,中医科临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完善数据库建立和前期资料总结,并形成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领衔研究2项省级课题,即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资助的“四川地区甲型H1N1流感抗病毒与中药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甲型H1N1流感临床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价研究”,并获得了201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了2项国家级课题,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防治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高危人群轻症和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研究”。
4.1.2 手足口病 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发病高峰提前,患者数激增。疫情发生时,本院领导班子组织中医研究室专家和本院中医人员在第一时间介入手足口病的救治工作,经诊视30例患儿后,制定了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的基础方“双香草汤剂”,并针对患儿口服中药困难的问题开发了“双香草喷雾剂”。2010年度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近700例,其中约200例采用了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另外,本院还主持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价研究”;参与了3项合作科研,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重型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以及北京市中医药科技“51510工程”的“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药证治研究”。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本院已着手进行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中医研究室及临床科室中医人员跟随专家先后诊视了100余人次中、重型慢性乙性肝炎患者,对慢性乙性肝炎的中医证型初步总结出阴黄证居多、多夹血瘀证的特点。目前,正进一步总结前期诊治慢性乙性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和用药规律,以寻找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佳切入点。
另外,还参与了3项相关国家级课题:①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技术平台研究”;②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③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以上3项重大专项课题完成情况均得到主研单位的一致好评。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
本院参与2项国家级有关科研课题: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肺结核四诊信息调查研究”,已完成72例肺结核患者的四诊信息调查,并已通过了主研单位验收;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肺结核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已完成108例病例入组,目前所有入组患者均在治疗随访中。
4.4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在中医研究室专家的指导下,中医人员陆续诊治了100余例HIV/AIDS患者,主要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方面进行诊疗,发现这部分患者的证候特点共性为“阴虚”、“肝热”,部分有“肝郁”表现。
本院还组织专家和相关科室人员连续召开了2次“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讨论会”,通过对《四川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指南》(2010年第一版)的讨论,初步拟定了4类艾滋病并发症的7个中医药专病专方,并拟在下一步工作中明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分期,撰写更加简明实用的治疗指南,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筛选出疗效明确、使用方便的中药方剂,逐步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优势,并培养一批能够熟练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艾滋病的医务人员。
另外还参与了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主研的“扶阳解毒颗粒对HIV感染者病毒载量影响的研究”课题。
4.5 其他
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乙型脑炎轻型普通型随机对照研究”和“乙型脑炎队列研究”。
5 结语
总之,本院中医科的组建方式可谓开全国综合性传染病医院中医科组建的先河,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在中医药防治新突发传染病、肝病、结核及艾滋病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表明这种运行机制是高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陈红,刘亚玲,何盛华,等.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7):482-484.
[2] 刘亚玲,曾义岚,陈红,等.奥司他韦与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56例[J].临床荟萃,2010,25(5):439-440.
[3] 叶庆,陈红,刘亚玲,等.成都地区甲型H1N1流感47例的中医证治分析[J].医药与保健,2009,17(10):48-49.
[4] 姚蓉,刘亚玲,陈斌,等.四川省135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9(1):7-11.
[5] 刘大凤,刘亚玲,陈红,等.四川地区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0,38(2):338-340,343.
[6] 温贤敏,刘大凤,刘亚玲,等.四川地区轻症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治疗方案与卫生部方案的比较分析[J].四川中医,2010,28(10):56-59.
(收稿日期:2011-05-19,编辑:梅智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4.004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07-02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原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是成都地区唯一一家专门收治国家法定传染病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创建于1940年,是一所以传染病防治及肝病、结核、艾滋病综合治疗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自医院成立以来,中医力量相对薄弱,中西医结合科在20世纪90年代初仅存在几年时间就解体了。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且无专门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本院领导层设想并尝试了全新的中医科运行机制,并经受实践检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成立中医研究室
本院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聘请名老中医与本院中医人员一起组成中医专家团队,中医第一时间介入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我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1]。随后陆续将中医药用于处置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人群预防、轻症、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中,也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2-6]。基于此,本院在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四川省区域内另两家具有雄厚实力的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汇聚区域内中医力量,聘请多位名老中医,组成中医专家团队,申请并获得批准成为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建设单位。
2 中医科的组建及运行
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和更好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医科的组建及运行已势在必行。
目前本院现有十几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才分散在各个临床病区。因传染病的病种多,根据国家现行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不可能将每种传染病均分一部分患者收治于中医科,且就本院目前的中医临床技术水平,还无法单独应对所有传染病及各种传染病重症患者,尚需依靠本院现有的西医力量,才能完成临床救治及科研工作。为此,本院采取了设立非集中的中医科的形式,即由医院院长亲自负责,首先确定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肝病、艾滋病、结核病4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配1名名老中医定期查房及坐诊,每个研究方向设置1名中医负责人跟随名老中医查房及坐诊,将1~2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分配到各临床科室,专门负责中医诊疗,各临床科室有3~5张床位专为中医设置,全院共计有中医科床位40~50张,并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这种建制既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也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西医力量,并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优势,将本院的中医人才尽快地带出来,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
3 中医科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本院将各临床科室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情况纳入科室目标考核,确保平时能根据各自的从业方向进行医疗、科研;遇突发事件,则能迅速汇集共同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和科研。保障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持续稳定开展。1年多来的实践表明,上述运行机制经受住了检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4 取得的成效
4.1 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
4.1.1 甲型H1N1流感 中医科成立后,会同中医研究室及其他临床科室继续完成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救治和科研工作。在2010年1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后,中医科临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完善数据库建立和前期资料总结,并形成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领衔研究2项省级课题,即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资助的“四川地区甲型H1N1流感抗病毒与中药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甲型H1N1流感临床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价研究”,并获得了201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了2项国家级课题,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防治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高危人群轻症和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研究”。
4.1.2 手足口病 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发病高峰提前,患者数激增。疫情发生时,本院领导班子组织中医研究室专家和本院中医人员在第一时间介入手足口病的救治工作,经诊视30例患儿后,制定了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的基础方“双香草汤剂”,并针对患儿口服中药困难的问题开发了“双香草喷雾剂”。2010年度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近700例,其中约200例采用了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另外,本院还主持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价研究”;参与了3项合作科研,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重型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以及北京市中医药科技“51510工程”的“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药证治研究”。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本院已着手进行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中医研究室及临床科室中医人员跟随专家先后诊视了100余人次中、重型慢性乙性肝炎患者,对慢性乙性肝炎的中医证型初步总结出阴黄证居多、多夹血瘀证的特点。目前,正进一步总结前期诊治慢性乙性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和用药规律,以寻找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佳切入点。
另外,还参与了3项相关国家级课题:①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技术平台研究”;②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③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以上3项重大专项课题完成情况均得到主研单位的一致好评。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
本院参与2项国家级有关科研课题: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肺结核四诊信息调查研究”,已完成72例肺结核患者的四诊信息调查,并已通过了主研单位验收;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中医药治疗肺结核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已完成108例病例入组,目前所有入组患者均在治疗随访中。
4.4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在中医研究室专家的指导下,中医人员陆续诊治了100余例HIV/AIDS患者,主要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方面进行诊疗,发现这部分患者的证候特点共性为“阴虚”、“肝热”,部分有“肝郁”表现。
本院还组织专家和相关科室人员连续召开了2次“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讨论会”,通过对《四川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指南》(2010年第一版)的讨论,初步拟定了4类艾滋病并发症的7个中医药专病专方,并拟在下一步工作中明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分期,撰写更加简明实用的治疗指南,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筛选出疗效明确、使用方便的中药方剂,逐步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优势,并培养一批能够熟练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艾滋病的医务人员。
另外还参与了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主研的“扶阳解毒颗粒对HIV感染者病毒载量影响的研究”课题。
4.5 其他
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乙型脑炎轻型普通型随机对照研究”和“乙型脑炎队列研究”。
5 结语
总之,本院中医科的组建方式可谓开全国综合性传染病医院中医科组建的先河,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在中医药防治新突发传染病、肝病、结核及艾滋病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表明这种运行机制是高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陈红,刘亚玲,何盛华,等.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7):482-484.
[2] 刘亚玲,曾义岚,陈红,等.奥司他韦与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56例[J].临床荟萃,2010,25(5):439-440.
[3] 叶庆,陈红,刘亚玲,等.成都地区甲型H1N1流感47例的中医证治分析[J].医药与保健,2009,17(10):48-49.
[4] 姚蓉,刘亚玲,陈斌,等.四川省135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9(1):7-11.
[5] 刘大凤,刘亚玲,陈红,等.四川地区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0,38(2):338-340,343.
[6] 温贤敏,刘大凤,刘亚玲,等.四川地区轻症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治疗方案与卫生部方案的比较分析[J].四川中医,2010,28(10):56-59.
(收稿日期:2011-05-19,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