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堪称一个奇迹。与1978年相比,30年中江苏GDP增长了29.6倍,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了79.9倍,进出口总额更是增长了795倍。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经济建设成就斐然,成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强省。江苏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江苏质量兴省的辉煌成就,为中国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深入解读。
江苏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4月13日召开的波司登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常熟市委、市政府向波司登颁发100万元奖金,以表彰波司登成为该市首家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据悉,去年,波司登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上缴税收6.05亿元。
2008年,波司登获得全国质量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奖”,这是波司登继获得“世界名牌”荣誉之后,攀登的又一新的里程高峰。多年来,波司登始终坚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秉承“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波司登连续14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在争创全国质量奖过程中,公司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产品质量管理到产品、服务、过程、资源、战略、企业文化及相关管理的重大转变。
尽管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给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波司登全体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稳定了市场和业绩,在年度行业排名中,波司登依然稳居榜首、雪中飞列第二、康博居第五名、冰洁排名第九,公司系列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2008年,在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中荣获“成就大奖”;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服装领军品牌”称号;经权威部门认定,波司登品牌价值达160亿元。
江苏人重视机遇,善于捕捉机遇、珍惜机遇并利用机遇。江苏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排浪式前进,呈现出三轮大发展。
第一轮大发展以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契机;第二轮大发展以20世纪90年代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为标志;第三轮大发展以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兴起为特征。
江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堪称一个奇迹。1978年,江苏地区GDP仅为249.24亿元,1980年达到319.80亿元。到1986年,江苏GDP在1980年的基础上比全国提前4年实现第一个翻番,1992年比全国提前8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7年实现GDP翻三番;2002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达到10606.85亿元;2006年,江苏GDP又突破2万亿元,达到21645.08亿元,2007年上升到25560.10亿元。与1978年相比,30年中江苏GDP增长了29.6倍,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了79.9倍,进出口总额更是增长了795倍。
苏南模式的特色实践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农村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种乡镇的“地方产权制度”,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段时间,企业的部分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农地也被集中到种田大户。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府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
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无论是江苏的经济成就还是成功的苏南模式,背后都离不开质量的支撑,离不开质监部门的努力。我们从南京市质监局栖霞分局打假治劣工作上,可以窥见江苏质监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
栖霞区域内成品油仓储、销售企业较多,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重要的成品油供应基地。2004年3月,稽查人员了解到仓储、销售企业向成品油中添加轻石脑油对外销售的潜规则。成品油涉及国计民生,区域内企业多,销售量巨大。2004年5月,栖霞分局兵分三路,一举查获三企业向成品油中混加轻石脑油的违法行为,涉案货值近千万元,没收违法所得及经济处罚400余万元。同时,并对其他企业开展了守法教育,发出告知书责令立即整改。至此,南京成品油市场得以规范,五年来从未发生类似违法行为。
重拳打假,彰显职能。近五年来,栖霞分局每年查办打假、质量等案件均在50起以上,特别是通过查办一起起大案要案,规范了一个个行业、震慑了一大批造假分子。
多年以来,全省各级稽查部门高举打假旗帜、突出服务理念,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地区发展实际,有效把握工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执法为民写下了鲜活注解。在全国各地学习实践科學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之际,进一步认真思考、理性把握质监工作的外部形势和内在规律,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点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质监执法为民新实践,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经济建设成就斐然,成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强省。江苏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江苏质量兴省的辉煌成就,为中国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深入解读。
江苏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4月13日召开的波司登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常熟市委、市政府向波司登颁发100万元奖金,以表彰波司登成为该市首家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据悉,去年,波司登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上缴税收6.05亿元。
2008年,波司登获得全国质量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奖”,这是波司登继获得“世界名牌”荣誉之后,攀登的又一新的里程高峰。多年来,波司登始终坚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秉承“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波司登连续14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在争创全国质量奖过程中,公司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产品质量管理到产品、服务、过程、资源、战略、企业文化及相关管理的重大转变。
尽管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给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波司登全体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稳定了市场和业绩,在年度行业排名中,波司登依然稳居榜首、雪中飞列第二、康博居第五名、冰洁排名第九,公司系列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2008年,在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中荣获“成就大奖”;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服装领军品牌”称号;经权威部门认定,波司登品牌价值达160亿元。
江苏人重视机遇,善于捕捉机遇、珍惜机遇并利用机遇。江苏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排浪式前进,呈现出三轮大发展。
第一轮大发展以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契机;第二轮大发展以20世纪90年代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为标志;第三轮大发展以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兴起为特征。
江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堪称一个奇迹。1978年,江苏地区GDP仅为249.24亿元,1980年达到319.80亿元。到1986年,江苏GDP在1980年的基础上比全国提前4年实现第一个翻番,1992年比全国提前8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7年实现GDP翻三番;2002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达到10606.85亿元;2006年,江苏GDP又突破2万亿元,达到21645.08亿元,2007年上升到25560.10亿元。与1978年相比,30年中江苏GDP增长了29.6倍,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近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了79.9倍,进出口总额更是增长了795倍。
苏南模式的特色实践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农村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的农民与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有密切的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两种路径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观原因。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扩张,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种乡镇的“地方产权制度”,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但改革初期大量经济空隙的存在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南地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段时间,企业的部分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建乡村养老院,农地也被集中到种田大户。政府干预的结果,使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政府职能和“公共企业家”职能。
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无论是江苏的经济成就还是成功的苏南模式,背后都离不开质量的支撑,离不开质监部门的努力。我们从南京市质监局栖霞分局打假治劣工作上,可以窥见江苏质监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
栖霞区域内成品油仓储、销售企业较多,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重要的成品油供应基地。2004年3月,稽查人员了解到仓储、销售企业向成品油中添加轻石脑油对外销售的潜规则。成品油涉及国计民生,区域内企业多,销售量巨大。2004年5月,栖霞分局兵分三路,一举查获三企业向成品油中混加轻石脑油的违法行为,涉案货值近千万元,没收违法所得及经济处罚400余万元。同时,并对其他企业开展了守法教育,发出告知书责令立即整改。至此,南京成品油市场得以规范,五年来从未发生类似违法行为。
重拳打假,彰显职能。近五年来,栖霞分局每年查办打假、质量等案件均在50起以上,特别是通过查办一起起大案要案,规范了一个个行业、震慑了一大批造假分子。
多年以来,全省各级稽查部门高举打假旗帜、突出服务理念,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地区发展实际,有效把握工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执法为民写下了鲜活注解。在全国各地学习实践科學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之际,进一步认真思考、理性把握质监工作的外部形势和内在规律,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点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质监执法为民新实践,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