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视阈下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ds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号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脱贫的关键,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三全育人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在资助育人视阈下,研究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与对策。将贫困生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将资助政策落到贫困生的心坎里,激发学生的青春正能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165 — 03
  高校资助工作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体现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关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体现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给予经济救济,更需要关注大学贫困生身心健康、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高校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互吻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指引新时代青年追逐实现中国梦的方向标。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祖国人才的培养,将精准扶贫的理念精神融入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去,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伴随着新时代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际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生着变化,我国在多元化思潮的冲撞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变动,它们都在悄然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作为高校辅导员,除了需要关注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更要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与成分。部分高校贫困生心理和行为扭曲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自卑与自我否定的心理
  城乡二元制是自卑与自我否定心理的一个诱因。相对而言,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范围比较窄,而且比例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个人未来职业规划、个人人生目标追求、个性、情感等问题;而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心理问题较多且复杂,尤其是在步入大学阶段,面临适应新环境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调适等问题。值得高校辅导员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体现他们自身利益时,容易引发他们的自卑与不满,如不能及时梳理开导,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就容易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心理矛盾,进而引发校园违规违纪行为,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都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另外,自卑是对自己的能力与行为的自我悲观化的否定。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艰苦,身上的经济压力过大,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同学贴上“穷酸”的标签,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很大程度的压迫感,往往带来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即使得到国家、学校的有关资助,也会产生比别人低一等的悲观心理,甚至有的大学生直接隐瞒自己贫困户的身份,不愿意参加学校助学金的评选工作,这些都是贫困生自卑心理的集中表现。
  (二)压抑与偏激心理
  高校贫困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都比其他同龄人需要更多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自身物质条件缺失,使贫困大学生无法得到一定的满足,对于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事实上由于多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使贫困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出现物质攀比现象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部分压抑与偏激的心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受挫,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应激反应,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心理抗压、抗挫能力不足,往往不自信、很悲观,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运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容易偏激、武断,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时常记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怪罪父母的无能,不能跟身边经济富裕的同学比较,常常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各方面不比其他同学差,将自身的处境归结于出生的家境贫穷,进而使得学习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久而久之积累的压抑情绪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过度依赖心理
  随着高校资助政策的全面推进,贫困生基本能通过助学金减缓自身的经济压力,解决生活的开销问题。但仍有一部分的贫困生没能正确认识助学金的意义,认为拿到助学金是国家应当给自己的补助,抱着心安理得的心态,得到国家奖助学金,甚至拿着受助的资金购买手机、超前消费,一旦辅导员取消其受助资格,即刻产生怨恨情绪。助学金本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刻苦努力,现在似乎慢慢蜕化成为贫困生免费获得金钱、博取同学们同情的方式,一些贫困生不再积极参加勤工俭学,而是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等着助学款的救济,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来完成学业。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心理育人教育的实效性欠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无法满足贫困生的个性化需要。由于部分高校受制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影响,职能开设选修课、专业年级大班课程,没能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开展定制式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无法进行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团辅等体验式教学,无法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关注与介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没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动作用,贫困生在课程教学中往往表现的谨小慎微、害怕交流,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增进对贫困生的了解,帮助贫困生自信、自强、自立。另外,随着网络数据时代的来临,社会上涌现各类思潮,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校园贷、电信诈骗等现象时有发生,贫困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将助学金用于奢侈消费上,违背了资助公平、资助育人的根本目的,在客观上更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发展的隐秘性
  由于我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些学生不愿意与同学、老師交流、沟通,甚至眼神闪躲,存有交际障碍,人缘关系较差,形成自我封闭式的心理状况。然而,心理问题在大部分人眼里是一个既普通又敏感的问题,大学贫困生对心理问题当然避而远之,在遭受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后,无法再度仍受他人对自己心理问题的异样眼光,想着努力为自己留下最后一点尊严,即使自身的心理问题已经累积得非常严重,事实上在老师、同学、家长的面前依然能掩饰得非常完美,获取外人眼中的自信与自强。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极度掩盖事实上更容易致使自己压抑,甚至焦虑,进而情绪奔溃,造成抑郁症或者暴躁症。因心理隐蔽性致使自己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中,对学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表现不积极、甚至逃避参与,最常见的表现为“两面性”人格,在同学中能展现出稍许的真实人格,偶尔释放学习生活压力,面对老师则极力掩盖内心的不安,以博得老师的好感,这种“两面性”的人格表征给高校辅导员的日常交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与挑战。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


  (一)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定制化个性心理辅导
  筛查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结合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高校应通过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筛查结果,与贫困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确定筛查结果的准确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后续的心理辅导。多种途径联系社会资助,拓宽资助途径,帮助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利用奖助学金评定的契机,通过贫困生上交的贫困证明、家庭信息等资料,经辅导员或班主任认真核实、跟踪了解情况后,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建立重点学生台账,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重点学生,通过辅导员的交流指引,安排学校心理中心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深入沟通交流、开展一对一心理援助,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定期更新、维护,保护好贫困生的个人隐私。辅导员应随时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取得贫困生的信任,成为他们健康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另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队伍。要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加强高校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进一步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形式可以多元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多种途径与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贫困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进行指引,帮助其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勇于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悦纳自己,以此缓解心理压力,重拾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与积极性,树立远大的志向,高校辅导员应当经常性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贫困生打开心扉的交流,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扇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灵魂导师,点亮梦想,筑梦远航。
  (二)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抗挫能力,锤炼奋勇向上的精神品质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弘扬青春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播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与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育人有机结合,共同辅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遇到挫折时不慌不忙、不自暴自弃,勇于直面人生的挫角,磨练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秉性,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从容应对,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锤炼品性。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使贫困生们认识到即使在经济条件不充沛的情况之下,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能帮助自己度过人生的一个个拐角,物质条件并不是衡量未来发展的唯一尺度,坚持不懈、勇于开创的精神信念才是照亮自己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理想的灯塔,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未来的宏图。辅导员应积极指导高贫困生适应校园环境、校园人际交往,不少贫困生在大学阶段都出现人际交往紧张、缺失集体关注而感受到孤独、挫折的情况,辅导员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在生活学习上予以关怀激励,组织相关资助育人的活动,例如诚信教育、自尊自爱的教育,帮助他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人际关系上予以疏导。在就业创业方面,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企业宣讲会交流、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使他们慢慢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城,真正融入大学的校园环境中,更好地接纳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拓宽就业途径,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与素养,从而获得自信心与幸福感。另外,高校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及时防控贫困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身专业的心理知识,及时指导学生调适心理,可以平时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沙龙讲座、易班线上知识竞赛活动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思政教育载体,尽早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扶助,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具体形式有: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领域,课堂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地,在课堂上不仅能进行眼神交流、对话了解,也能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心理素养,在平时的课题教学中应对贫困生有足够的关注度,跟踪了解他们的兴趣与关注点,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带领他们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去培养兴趣,改变自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户外或者室内通过小组团体的模式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帮辅,这种辅导形式能让学生们更容易感同身受,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小组情境模式也是团体辅导的一种指导形式,能够有效开展心理辅助与治疗工作。这种团体方式对敏感、脆弱、自卑的贫困生而言是具有实效性的。最后,开通线下心理沟通热线,线上服务窗口。 线上线下的好处在于时间节点的把控,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具有时间性的,矛盾的产生来源于学习生活的琐碎,因为心智未足够成熟,难免无法平衡容易产生冲突性的情绪,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困境,开通沟通交流热线、在线服务窗口。很多学生之所以有 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小矛盾,或者是不能正确的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挫折,积小成疾。通过热线接听、服务窗口的交流,可以帮助贫困生及时认知自己,发掘生活不同类型的美,磨练意志,勇敢向前看。
  (三)构建“互联网+”心理援助平台,创新心理救助的方式
  随着网络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站在时代前端的高校也应该构建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心理援助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公众号、QQ号等,但是还应当设置具有保护贫困生隐私信息的咨询信箱或者邮箱,设置自动回复功能,兼顾保密性与及时性。构建线上咨询平台,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和心理咨询网站,发挥两大网络空间的心理育人作用,随时能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真正积极地、正确地接受心理服务咨询,敢于面对面或者线上主动吐露心声,在心理上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高校应完善心理救助服务体系内容,构建心理咨询预约、信息登记、心理咨询门诊、线上心理咨询对话、公众号网络推文、心理团辅活动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体系,是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充分依托互联网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顺延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满足贫困生的心理诉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服务学生。

四、结语


  高校資助育人重在育人,响应国家的号角“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大学”,帮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指导他们积极创新创业、诚信感恩、健康乐观的面对学习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实现资助育人的初衷,关心、关爱、关怀贫困生,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困境,成为他们健康成长路上的引领人、灵魂导师,将高校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融合,让贫困生抬头仰望未来美好的蓝图。

〔参 考 文 献〕


  〔1〕涂芳.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7,(36):161.
  〔2〕詹书汇.“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究〔J〕.科技资讯,2018,(21):205-208.
  〔3〕余翔.“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方法研究.〔J〕.才智,2019,(99):90.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摘 要: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民办学校。本文通过分类管理的政策体系研究,对民办高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或营利性的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无论选择何种类型,通过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来提升内涵和质量,加快高水平建设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也逐渐被各个学校所重视。而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这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对学生未来的历史和语文古文学习有着莫大的帮助,且对学生的美育和思想教育均有益处。因此本文将对民族
期刊
摘 要:文化不仅是一种国家软实力,更是一种国家权力。尤其是文化的经济力量,直接作用于国家生产力,通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彰显。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的巩固。今天,要缔结文化权力网络,使得文化产业之于国家文化权力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要注重文化创新,不断推进民族文化世界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要对文化产业的所有权进一步明确;要尤其强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内容管理。  关键词:文化权力
期刊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跨文化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探讨了厦门高职院校在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方面的必然性,从跨文化认知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在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跨文化交际内涵的解读、课程设置体系和师资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路径,以期提升厦门高职院校在跨文化交际培养方面的办学水平,服务好区域社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的工作环境发生改变,对财会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高校财会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化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积极学习大数据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技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财会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确保教学工作效果,难以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高校财会教学工作中应该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与计划,归纳总结丰富的财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更是不容乐观。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从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出发,运用SWOT分析理论探索目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潜在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对策。  关键词:SWOT;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 要:民办高校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当今民办高校早已不再是10多年前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的三无状态,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育人质量也相应有所提升。但是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使民办高校能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本文从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出发,构建校务会和董事会共同治理模式,对民办高校共同治理模式和机制展开研究探讨,旨在为民办高校的治理提供参考和思路。  
期刊
摘 要:数字化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促进非遗的进一步传播与普及,但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非遗的不断产业化,片面性的法律保护模式难以支撑其合理、科学地传承与发展。因此,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层面的保护手段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形成一个完备、全面的法律保护体系,构造良性的法律保护生态才能更好地保护非遗,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着眼于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制度,对非遗数字化的法律保护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任务。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168 — 03  随着科学技
期刊
关键词:合作治理;共识;公共对话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62 — 03 一、合作治理的研究缘起   合作治理是近年来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治理方式,旨在以跨部门或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的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合作治理的出现是对全球化时代问题溢出传统组织的一种积极回应,对于“泛化”的问题不能再以固有的治理方式来解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