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民间舞既是江苏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江苏人民载歌载舞日常生活的真实记载。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论述了江苏民间舞的文化精神内涵,分析了其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并就其发展前景作以窥探。
关键词:民间舞;文化遗产;原生态;精神内涵
舞蹈是人们用来相互传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江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地域,据调查,江苏有各类风格的民间舞蹈200余种,其种类大体上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宗教仪式性舞蹈、技艺性舞蹈、模仿动物形态的舞蹈等。由于江苏自古以来受苏南、苏北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差别的影响,各地民间舞蹈的风格形态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差异。
1江苏民间舞的文化精神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丽水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节日文化传统。对各民族而言,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属于吴楚文化,是地方经济、政治并列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江苏民间舞受到长江文化、吴楚文化的滋养与影响。舞蹈属于非意识形态部分,其特性和功能是地方人民的精神产品。舞蹈具有娱乐、宗教、教育、凝聚以及信息传达等功能,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其通过人身肢体动作作为情感交流的手段,其文化的意涵之于宗教及舞蹈的功能,同时也受人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影响,无不留下人类生存发展中生活世界的烙印和影响。正可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舞蹈以她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诉说着人类生存意义,也是生存者主体的文化内容的有效表达。
“为天下先”包含敢为天下先、领天下风气之先与能为天下先、当为天下先等丰富内涵,是江苏地域文化精神一个重要特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看,江苏民间舞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与艺术特点,无不彰显这一文化特质。
2江苏民间舞传承中的困境
2.1生态与社会环境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生存方式。农村部分青壮年进程务工,即使留在农村的其他人也没有完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的大部分人口开始流动到城市周边打工或做小生意进行生计活动,仅留存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在民间舞蹈比较重要的播布区,也同时存在这种现象。因此,好多民间艺人的后代都放弃了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并没有再以“民间舞”为职业,仅仅作为业余爱好,闲暇时表演下而已。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参与民间舞运动的人数剧减,而取代她的是一些其他的健身体育运动及歌舞表演。
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其信仰追求开始淡化,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也相对减少,因此,民间舞蹈表演的机会也相对减少。传统的江苏民间歌舞,是利用传统的节庆、祭祖、庙会、婚嫁以及丧葬等活动机会进行打歌狂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而伴以千年以来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族群的认同等逐渐开始意识上的弱化,新的意识观念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远离传统,而赖以此生存的民间舞蹈活动也逐渐消逝了其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应有地位和吸引力。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开始利用诸如现代多媒体媒介形式进行全新的娱乐活动,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以经济生产为中心,舞蹈作为生活生产当中的一部分或重要的手段,已经不再是人们唯一或重要的选择,已经变得可有可无。由此可见,民间歌舞得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2.2口耳相传带来的断层现象
民间的歌舞文化主要是靠世代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这样一种传承方式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受多种社会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使得艺人断层现象严重。如果一些比较有造诣的民间师父相继去世,就意味着这一文化传统将濒临灭绝。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过去那些免费传艺的教育传统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松散式的传承教学方式也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契约订单式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影响着民间舞蹈的传承,比如以舞蹈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生产线”被视为当前比较理想和科学的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在一定层面上尊重了舞蹈教学的实际规律,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更好的舞蹈文化的传承,为社会培养新的民间舞蹈接班人。但由于专门从事民间舞蹈培训的机构比较少,因此来进行培训的人数寥寥无几。所以,这种传承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将民间舞蹈加以推广和普及。
2.3城市化发展对乡音乡情的遗忘
城市化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而使得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而植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江苏民间舞,满身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江苏民间舞早在其雏形时期,带着几分野气、几分欢乐、几分情趣、几分乡下人的幽默,风靡湖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内容博杂的存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局限性,如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范畴内张扬忠孝节义,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等。因此,在这个多元文化横流与交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艺术形式似乎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舞台及受众范围越来越受局限。
3江苏民间舞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刍议
(1)全民参与保护传统。有史以来,民间舞运动与政治关系密切,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民间舞的保护和发展。调查发现,现在剧团为提高演出的经济效益,可以培养一批舞蹈的演员商业演出,赚取部分资金补贴剧团发展所用,但这笔收入微乎其微,还是需要政府加大对歌剧团的财政投入。虽然各民间舞传播区域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县市,但也不乏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若企业与民间舞联合起来共建地方文化形象品牌。因此,地方政府应主动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地方企业参与民间舞的保护工作,为社会筹措资金,使舞蹈表演团队有相对充足的活动经费,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更好的得以保护并传承下去。 (2)原生态与衍生态发展。农村是民间舞蹈的发源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进行地方民间舞蹈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的修复和保护是工作的中心。首当其冲的是保护民间艺人,民间艺人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活态载体,民间舞蹈的精髓技艺都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而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民间舞蹈艺人的保护工作是当前政府保护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次,民间舞运动是在农业文明时代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当原生环境发生改变,原生形态也必然出现变异时,应对其实施保护。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变异的过程,江苏民间舞蹈有原生态,也有衍生态,即原生态舞蹈的变异与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活动的体现。发展衍生态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认识衍生态是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前提。
(3)自觉传承走向城市。江苏民间舞蹈文化主要是以活态形式存在的,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是由个人生产并传承到今天,这种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自觉、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意识活动。在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外来力量的强制性措施,保存下来只能是没有精神存在的物质形式。因此,文化自觉在保护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文化自觉就是民族成员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也就是说,只有传承主体客观的看待自己与外界文化,他们才能够进行选择性的继承,使得自己的文化以正常的方式进行转型。
民间舞蹈运动虽然产生于农村,但其群众基础少不了发源地周边的城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城镇也就是民间舞蹈的传播地带。而且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不断拓展、延仲。尽管江苏农村地区所表演的民间舞运动与其原生形态有较大距离,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民间舞运动从“农村”到“都市”的过度,是民间舞运动保护的重要生态因素。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应积极引领,使民间舞的城市走向农村民间舞源头性保护形成互动,这无疑将有利对其实施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
4结语
当今时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对于一味追求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及文化的多样性意义重大。我们相信,在大興传统文化复兴和保护的时代大潮中,在政府、研究者、承载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江苏民间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民族文化产业的成熟和发展指日可待,江苏民间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郭世偲.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及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
[3] 陈鸿.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J].艺术教育,2006(03).
[4] 纪兰慰.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态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03).
[5]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张璨(1983—),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师舞蹈理论与教学研究。
关键词:民间舞;文化遗产;原生态;精神内涵
舞蹈是人们用来相互传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江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地域,据调查,江苏有各类风格的民间舞蹈200余种,其种类大体上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宗教仪式性舞蹈、技艺性舞蹈、模仿动物形态的舞蹈等。由于江苏自古以来受苏南、苏北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差别的影响,各地民间舞蹈的风格形态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差异。
1江苏民间舞的文化精神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丽水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节日文化传统。对各民族而言,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属于吴楚文化,是地方经济、政治并列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江苏民间舞受到长江文化、吴楚文化的滋养与影响。舞蹈属于非意识形态部分,其特性和功能是地方人民的精神产品。舞蹈具有娱乐、宗教、教育、凝聚以及信息传达等功能,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其通过人身肢体动作作为情感交流的手段,其文化的意涵之于宗教及舞蹈的功能,同时也受人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影响,无不留下人类生存发展中生活世界的烙印和影响。正可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舞蹈以她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诉说着人类生存意义,也是生存者主体的文化内容的有效表达。
“为天下先”包含敢为天下先、领天下风气之先与能为天下先、当为天下先等丰富内涵,是江苏地域文化精神一个重要特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来看,江苏民间舞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与艺术特点,无不彰显这一文化特质。
2江苏民间舞传承中的困境
2.1生态与社会环境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生存方式。农村部分青壮年进程务工,即使留在农村的其他人也没有完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的大部分人口开始流动到城市周边打工或做小生意进行生计活动,仅留存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在民间舞蹈比较重要的播布区,也同时存在这种现象。因此,好多民间艺人的后代都放弃了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并没有再以“民间舞”为职业,仅仅作为业余爱好,闲暇时表演下而已。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参与民间舞运动的人数剧减,而取代她的是一些其他的健身体育运动及歌舞表演。
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其信仰追求开始淡化,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也相对减少,因此,民间舞蹈表演的机会也相对减少。传统的江苏民间歌舞,是利用传统的节庆、祭祖、庙会、婚嫁以及丧葬等活动机会进行打歌狂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而伴以千年以来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族群的认同等逐渐开始意识上的弱化,新的意识观念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远离传统,而赖以此生存的民间舞蹈活动也逐渐消逝了其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应有地位和吸引力。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们,开始利用诸如现代多媒体媒介形式进行全新的娱乐活动,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以经济生产为中心,舞蹈作为生活生产当中的一部分或重要的手段,已经不再是人们唯一或重要的选择,已经变得可有可无。由此可见,民间歌舞得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2.2口耳相传带来的断层现象
民间的歌舞文化主要是靠世代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这样一种传承方式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受多种社会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使得艺人断层现象严重。如果一些比较有造诣的民间师父相继去世,就意味着这一文化传统将濒临灭绝。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过去那些免费传艺的教育传统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松散式的传承教学方式也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契约订单式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影响着民间舞蹈的传承,比如以舞蹈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生产线”被视为当前比较理想和科学的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在一定层面上尊重了舞蹈教学的实际规律,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更好的舞蹈文化的传承,为社会培养新的民间舞蹈接班人。但由于专门从事民间舞蹈培训的机构比较少,因此来进行培训的人数寥寥无几。所以,这种传承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将民间舞蹈加以推广和普及。
2.3城市化发展对乡音乡情的遗忘
城市化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而使得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而植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江苏民间舞,满身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江苏民间舞早在其雏形时期,带着几分野气、几分欢乐、几分情趣、几分乡下人的幽默,风靡湖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内容博杂的存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局限性,如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范畴内张扬忠孝节义,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等。因此,在这个多元文化横流与交融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艺术形式似乎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舞台及受众范围越来越受局限。
3江苏民间舞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刍议
(1)全民参与保护传统。有史以来,民间舞运动与政治关系密切,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民间舞的保护和发展。调查发现,现在剧团为提高演出的经济效益,可以培养一批舞蹈的演员商业演出,赚取部分资金补贴剧团发展所用,但这笔收入微乎其微,还是需要政府加大对歌剧团的财政投入。虽然各民间舞传播区域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县市,但也不乏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若企业与民间舞联合起来共建地方文化形象品牌。因此,地方政府应主动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地方企业参与民间舞的保护工作,为社会筹措资金,使舞蹈表演团队有相对充足的活动经费,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更好的得以保护并传承下去。 (2)原生态与衍生态发展。农村是民间舞蹈的发源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进行地方民间舞蹈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的修复和保护是工作的中心。首当其冲的是保护民间艺人,民间艺人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活态载体,民间舞蹈的精髓技艺都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而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民间舞蹈艺人的保护工作是当前政府保护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次,民间舞运动是在农业文明时代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当原生环境发生改变,原生形态也必然出现变异时,应对其实施保护。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变异的过程,江苏民间舞蹈有原生态,也有衍生态,即原生态舞蹈的变异与发展、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活动的体现。发展衍生态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认识衍生态是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前提。
(3)自觉传承走向城市。江苏民间舞蹈文化主要是以活态形式存在的,这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是由个人生产并传承到今天,这种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自觉、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意识活动。在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外来力量的强制性措施,保存下来只能是没有精神存在的物质形式。因此,文化自觉在保护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文化自觉就是民族成员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也就是说,只有传承主体客观的看待自己与外界文化,他们才能够进行选择性的继承,使得自己的文化以正常的方式进行转型。
民间舞蹈运动虽然产生于农村,但其群众基础少不了发源地周边的城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城镇也就是民间舞蹈的传播地带。而且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不断拓展、延仲。尽管江苏农村地区所表演的民间舞运动与其原生形态有较大距离,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民间舞运动从“农村”到“都市”的过度,是民间舞运动保护的重要生态因素。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应积极引领,使民间舞的城市走向农村民间舞源头性保护形成互动,这无疑将有利对其实施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
4结语
当今时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对于一味追求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及文化的多样性意义重大。我们相信,在大興传统文化复兴和保护的时代大潮中,在政府、研究者、承载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江苏民间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民族文化产业的成熟和发展指日可待,江苏民间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郭世偲.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及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
[3] 陈鸿.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J].艺术教育,2006(03).
[4] 纪兰慰.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态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03).
[5]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张璨(1983—),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师舞蹈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