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新课改的推进,历史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其中,正确评述历史人物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中学生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正确评述历史人物,顺应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自己的探索与研究,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方面谈一下培养学生历史人物评述能力的具体指导策略。
一、理论指导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历史人物。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或事迹,很多学生耳熟能详。但涉及到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大部分学生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评价时倾向于照抄课本,缺乏自主性、规范性和层次性。对此,我总结出以下“三步走”:
第一、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
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大部分是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与外交家。学生在评述人物时,首先应明确说明他们的社会称谓。如:“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与战略家”。简短的一句话,可以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地说明人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简述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社会活动来论证评价其功过是非。因此,需要把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活动或事迹,简明扼要地罗列出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基本方法:
1.分阶段列举
如唐玄宗的主要活动概括如下:
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任用贤能,发展生产,提倡节俭;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此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2.分方面列举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以概括为:
(1)政治: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2)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治理黄河。(3)文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太学。(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民族关系: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对外关系:开辟丝绸之路。
除此之外,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也可采用此法,如孙中山、拿破仑等。
第三、阐明个人对人物的看法。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关键部分。
即历史人物的哪些活动值得我们肯定或否定?对这个历史人物,你最终的评价是什么?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精神品质或得到什么启示?这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的关键一步,体现了“论从史出” 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学生评价“周武王”时写到:“我觉得,周武王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他能在纣王暴行时期,挺身而出,领导人民摆脱困境,为人民开创幸福。从中,我得出一个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周武王的作为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诚恳平等地对待他人,要乐于助人。”
二、实践操作
正确评述历史人物,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对具体人物做出科学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离不开一系列的实践训练。
(一)抓好课堂上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人物图片,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加以描述,增强人物的形象直观性,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英勇的爱国将领,穿着威武的铠甲,双目炯炯有神,刚毅的眼神怒视着荷兰殖民者,面对外敌的坚船利炮毫无畏惧,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生动的讲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引文,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去品味,学习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感悟崇高的人格魅力。
(二)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序设计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1.布置开放性作业,书面评述人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选定人物,学生自评
历史教师可以和语文教师协作,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从本周学习过的课文中,自己选定一至两个重点历史人物,结合课内外历史知识,遵循人物评价的基本要求,予以合理评价。字数150字左右。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课内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整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课外历史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批改,个别指导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作业,及时认真批改,随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标画出其中的精妙语句,打好批语,以“表扬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展示交流,师生共赏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在这种不断的模仿学习中,逐步提高评述历史人物的能力。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历史人物碑刻或遗址
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让学生去参观。分析人物形象,并回顾历史知识,加强人物在学生头脑中的鲜明形象。参观结束后,学生从中选取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物写观后感。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人物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为现实生活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3.编制手抄报
每个学期的历史课程学完之后,教师根据新课标选定三至四个重点人物,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制手抄报,一般一学期一次。如“三国人物荟萃”、“近代风云人物”、“新中国的建国功勋”。不限制作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安站中学)
一、理论指导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历史人物。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或事迹,很多学生耳熟能详。但涉及到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大部分学生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评价时倾向于照抄课本,缺乏自主性、规范性和层次性。对此,我总结出以下“三步走”:
第一、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
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大部分是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与外交家。学生在评述人物时,首先应明确说明他们的社会称谓。如:“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与战略家”。简短的一句话,可以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地说明人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简述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社会活动来论证评价其功过是非。因此,需要把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活动或事迹,简明扼要地罗列出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基本方法:
1.分阶段列举
如唐玄宗的主要活动概括如下:
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任用贤能,发展生产,提倡节俭;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此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2.分方面列举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以概括为:
(1)政治: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2)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治理黄河。(3)文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太学。(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民族关系: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对外关系:开辟丝绸之路。
除此之外,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也可采用此法,如孙中山、拿破仑等。
第三、阐明个人对人物的看法。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关键部分。
即历史人物的哪些活动值得我们肯定或否定?对这个历史人物,你最终的评价是什么?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精神品质或得到什么启示?这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的关键一步,体现了“论从史出” 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学生评价“周武王”时写到:“我觉得,周武王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他能在纣王暴行时期,挺身而出,领导人民摆脱困境,为人民开创幸福。从中,我得出一个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周武王的作为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诚恳平等地对待他人,要乐于助人。”
二、实践操作
正确评述历史人物,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对具体人物做出科学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离不开一系列的实践训练。
(一)抓好课堂上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人物图片,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加以描述,增强人物的形象直观性,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英勇的爱国将领,穿着威武的铠甲,双目炯炯有神,刚毅的眼神怒视着荷兰殖民者,面对外敌的坚船利炮毫无畏惧,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生动的讲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引文,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去品味,学习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感悟崇高的人格魅力。
(二)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序设计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1.布置开放性作业,书面评述人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选定人物,学生自评
历史教师可以和语文教师协作,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从本周学习过的课文中,自己选定一至两个重点历史人物,结合课内外历史知识,遵循人物评价的基本要求,予以合理评价。字数150字左右。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课内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整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课外历史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批改,个别指导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作业,及时认真批改,随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标画出其中的精妙语句,打好批语,以“表扬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展示交流,师生共赏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在这种不断的模仿学习中,逐步提高评述历史人物的能力。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历史人物碑刻或遗址
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让学生去参观。分析人物形象,并回顾历史知识,加强人物在学生头脑中的鲜明形象。参观结束后,学生从中选取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物写观后感。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人物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为现实生活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3.编制手抄报
每个学期的历史课程学完之后,教师根据新课标选定三至四个重点人物,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制手抄报,一般一学期一次。如“三国人物荟萃”、“近代风云人物”、“新中国的建国功勋”。不限制作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安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