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再思考是从新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实现产业化的几种模式,当前推进产业化亟需建立的机制,并对高职教育产业化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模式 机制 再思考
产业化——即产学研结合、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实现校企 “双赢”,这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实现产业化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方面仅仅把实现产业化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许多学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仍然套用过去安排工作实习的方式,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广大师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产业部门由于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业化认识不足,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现产业化的深入、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与把握对产业化的认识与运作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
一、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明确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并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笔者认为,现在提倡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是高等教育院校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而是指高等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运用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市场导向与市场交换的方式,通过市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运行效率。具体地讲,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有三:
一是高等教育活动既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消费和社会及市场需求,又符合教育育人的基本规律;
二是高等教育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运用市场运作的理念,借鉴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模式,将学校的部分职能部门进行社会化、企业化;
三是突出智力、知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等教育在完成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目的的前提下,强化教育产业性的目的,通过培养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并适度营利的运行模式,走产业发展道路,获得一定的办学盈余。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高等教育,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因此,如何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双赢”的结合点,把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赢利性通过某种机制统一起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功能,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进其自身的改革,是高等教育能否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关键问题。
二、高职教育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趋势和高职教育产业化的特点及原则,当前推进高职教育产业化亟需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1 .动力机制:即建立引导、推动产业化开展的机制。产业化大多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应该有足够的推动力。建立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该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产业化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
2 .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调整产业化开展的机制。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院校是主体。政府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行业组织指导、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 .保障机制:即建立监控、保证产业化开展的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各有责任。产学研结合在宏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国家需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中也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校企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
4 .评价机制:即检验与评估产业化开展情况的机制。如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产学研结合双方以及社会都想要也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
三、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几种模式
高职教育产业化的一个关键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
2.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 )来管理的校企合作。
3.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資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
上述三种模式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实现了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也确保受教育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全面实施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再思考
1.拓宽政府、教育机构与企业部门的沟通渠道,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意义的深刻了解,全面贯彻与落实产学研合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2.高职院校应根据合作企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培養以合作企业需求为主的技术型人才。学校一方面通过深入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明晰“岗位”对毕业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经济界、企业界、科技界等专家人士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确保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始终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3.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建立符合合作企业要求并有自身特色的能力目标培养体系,包括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非职业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及合作企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侧重培养学生的某些方面的专业能力。
4.通过实现产业化,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能够帮助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理清办学思路、符合企业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教学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的实习场所、科研项目和一定量的办学资金及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教育的产业化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教育的产业化必然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关于教育产业化概念的辨析[J]技,2000,(3).教育科
[2]邬大光,柯佑祥.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6).
[3]夏建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模式 机制 再思考
产业化——即产学研结合、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实现校企 “双赢”,这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在实现产业化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方面仅仅把实现产业化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许多学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仍然套用过去安排工作实习的方式,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广大师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产业部门由于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业化认识不足,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现产业化的深入、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与把握对产业化的认识与运作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
一、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明确把教育归属为第三产业,并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笔者认为,现在提倡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是高等教育院校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而是指高等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运用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市场导向与市场交换的方式,通过市场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运行效率。具体地讲,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涵有三:
一是高等教育活动既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消费和社会及市场需求,又符合教育育人的基本规律;
二是高等教育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运用市场运作的理念,借鉴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模式,将学校的部分职能部门进行社会化、企业化;
三是突出智力、知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等教育在完成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目的的前提下,强化教育产业性的目的,通过培养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并适度营利的运行模式,走产业发展道路,获得一定的办学盈余。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高等教育,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因此,如何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双赢”的结合点,把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赢利性通过某种机制统一起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功能,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进其自身的改革,是高等教育能否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关键问题。
二、高职教育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趋势和高职教育产业化的特点及原则,当前推进高职教育产业化亟需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1 .动力机制:即建立引导、推动产业化开展的机制。产业化大多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应该有足够的推动力。建立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该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产业化的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
2 .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调整产业化开展的机制。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院校是主体。政府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行业组织指导、协调产学研结合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 .保障机制:即建立监控、保证产业化开展的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各有责任。产学研结合在宏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国家需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中也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校企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
4 .评价机制:即检验与评估产业化开展情况的机制。如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产学研结合双方以及社会都想要也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
三、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几种模式
高职教育产业化的一个关键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
2.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 )来管理的校企合作。
3.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資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
上述三种模式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实现了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也确保受教育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全面实施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再思考
1.拓宽政府、教育机构与企业部门的沟通渠道,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意义的深刻了解,全面贯彻与落实产学研合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工作;高职院校要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2.高职院校应根据合作企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培養以合作企业需求为主的技术型人才。学校一方面通过深入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明晰“岗位”对毕业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经济界、企业界、科技界等专家人士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确保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始终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3.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建立符合合作企业要求并有自身特色的能力目标培养体系,包括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非职业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及合作企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侧重培养学生的某些方面的专业能力。
4.通过实现产业化,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能够帮助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理清办学思路、符合企业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教学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的实习场所、科研项目和一定量的办学资金及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教育的产业化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办出特色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高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教育的产业化必然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关于教育产业化概念的辨析[J]技,2000,(3).教育科
[2]邬大光,柯佑祥.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6).
[3]夏建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