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成都还有些倒春寒,冉玉生静立窗前,看木柜上那一排剪刀,红色的锈斑挤占了刀锋,堵上了连接刀片的轴孔,上面覆盖了一层淡淡的灰。这一天,因为两个年轻人的闯入,91岁的老冉决定重操旧业——定做胸罩。
饥荒饿不死手艺人
1932年,老冉还是小冉。14岁的他被父亲安排到成都学手艺谋生。临走时,父亲叮嘱他:“饥荒饿不死手艺人。”
14岁的小冉在春熙路一家裁缝店当起了学徒,这一学就是5年。师父让小冉学做胸罩,那时胸罩是上流社会的物品。小冉从基本功剪裁做起,一匹布。他能用刀裁成144层。
三十年代的成都,人口才十多万,逃难、警报、轰炸和饥饿笼罩着这里,靠着这一门手艺,小冉生存了下来。出师之后,他有了自己的铺子,尽管时局艰难、几度搬迁。日积月累的手工活,让他练就了一双“透视眼”,来定做胸罩的顾客,他不用尺子量,一眼就能看准。“商业场的悦来戏院和附近的歌舞团的女演员几乎都到我铺子里定做,她们说穿我做的胸罩,跳起舞来不会乱跑。”
小冉的名号逐渐叫响成都,他成为红遍成都的三大名裁之一,这一门手艺,还为小冉赢得了一位美女王慧英的芳心。结婚之后,王慧英才告诉小冉,看上的是他的这门手艺,“人帅、嘴甜,都不能当饭吃”。 靠经营冉家手工胸罩,老冉夫妇养育了4个儿女,衣食无忧。随着儿女们成家立业,老冉封刀了。但心中一直有个遗憾:这门手艺,使他在乱世中有了立足之地,并助他出人头地、娶妻生子,但这个“金饭碗”,却尚未传承。
重出江湖路漫漫
2009年的初春,两个年轻人闯入了老冉的生活,他们是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四学生刘宇和刘梅。两人慕老冉的名气而来,老冉的手工胸罩在当地广受欢迎,却不为外人所知。刘宇相信,老冉的技术,加上他的营销,一定能使冉家刀红遍全国。
91岁的老冉被打动了,他搬出用了50多年的上海产“飞人”牌缝纫机,上面布满了灰尘,而与22岁的刘宇的合作,就从这里开始了。
重操剪刀,看到刘梅带来的市场样品,老冉有些愕然:不知何时起,市场上的胸罩已经纷纷添加起钢圈、铁圈和泡沫,更能塑造胸型。倔强的老冉不肯迎合潮流,一说起来,他的声音会提高八度:“那些材料害身体的!”
合作第一天,老冉将桌子上摆满了样品,给两个学生上课。他有些兴奋地指着桌子说:“从4寸到8寸的都有,你看这做工!”
“我只懂A杯、B杯啊!”刘宇拉着刘梅来,本是因为她是女生,在胸罩知识上沟通起来方便,但此时的她也看着老冉一脸茫然。传统的尺寸和现代的“杯标准”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一道难题。
而老冉的心中同样有疑问,“贴吧、网店”这些年轻人描述的蓝图,对于他太陌生。自己在网络吆喝胸罩。会是什么模样?
然而,这个问号老冉没有解答出来,一个多月后,两个年轻人打了退堂鼓,匆匆告别。老冉的二儿媳周大姐说,做手工胸罩,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利润却极低。老冉给胸罩的定价是25元~80元,仅仅是专卖店里价格的零头,每做一件只能赚10元。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冉的4个儿女和好几个孙辈,没有一个愿意继承他的手艺。
行将失传的手艺?
眼看这一次复出,要划上一个无奈的句号。老冉的倔劲犯了,手里的那把剪刀他不肯再放下。用他的话说,兵荒马乱、几度搬迁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坚持下去?
老冉指定了二儿媳周大姐跟着自己学艺。周大姐今年50岁,已经20多年没有工作过。记者问她,愿意学这门手艺么?她说:“他要喊我学。我能有啥办法……”话还没说完,被老冉的咳嗽打断了。
其实。收徒弟,是老冉的一块心病。一方面,他怕这门手艺失传;另一方面,感叹人心不古的他又怕徒弟学会了手艺翻脸不认人。
着急的有政府官员和记者们,每有人来拜访老冉,总会叮嘱他,一定要找个徒弟。他的顾客也着急,一位张姓顾客,怕老冉随时会封刀,居然一次性定做了18个胸罩。
想拜老冉当师父的人很多,但老冉始终找不到中意的。老冉说。小时候做学徒,一学就是5年,没有工资。买衣服剪头发找师父要钱,那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做工稍有差池,师父拿起戒尺就打,心里也不敢怨恨。而年轻人给老冉留下的印象是:不能吃苦、不执着、听不进批评。这一拖,就拖到了91岁,今年与大学生的短暂合作,更是让他心寒不少。
老冉最想把手艺传给自家人,但是儿女们都不愿意学,儿媳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6月的成都,老冉的皱纹在阳光下特别清晰。他现在每天能做lO多个胸罩,每个赚lO元,一个月也有不小的利润,受精力限制,还有更多的订单他根本不敢接。他担忧“徒弟”这两个字,最终成为富手艺冉家刀迈不过去的坎,
记者支招:
记者看到,在商业化的今天,老冉的手工胸罩依然顾客盈门,老冉并不愁客源,而是在民间手工艺寻找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踌躇了。事实上,老冉的“心病”至少有两条解决之道:
一是提高价格,搞优质定做服务。《城乡致富》在今年第4期刊登的《扇动岁月的财富》很有借鉴意义,61岁的陈子福与老冉很相似:手艺出众,但精力有限。于是他每月只精心制作几把扇子,价格提高到几百上千元。老冉的顾客中有人不惜从广州、福建、云南等地赶来定做胸罩,证明他的产品价格是有极大提升空间的,老冉应当尽快注册商标。老冉与刘宇的合作模式是可取的。只可惜没有坚持到底。
二是收徒传艺。老冉希望找到一个热爱裁缝活、心地纯正的徒弟,由于各方面要求严苛,一耽误就到了91岁。《中华手工》主编蔡运彬先生称,手工艺学徒最担心的,是未来的生存问题,老冉的儿女便是因此拒不学艺。老冉可以跟徒弟订立契约,商谈学费和分成模式,不能再拘泥在自己学艺时的学徒制当中。
饥荒饿不死手艺人
1932年,老冉还是小冉。14岁的他被父亲安排到成都学手艺谋生。临走时,父亲叮嘱他:“饥荒饿不死手艺人。”
14岁的小冉在春熙路一家裁缝店当起了学徒,这一学就是5年。师父让小冉学做胸罩,那时胸罩是上流社会的物品。小冉从基本功剪裁做起,一匹布。他能用刀裁成144层。
三十年代的成都,人口才十多万,逃难、警报、轰炸和饥饿笼罩着这里,靠着这一门手艺,小冉生存了下来。出师之后,他有了自己的铺子,尽管时局艰难、几度搬迁。日积月累的手工活,让他练就了一双“透视眼”,来定做胸罩的顾客,他不用尺子量,一眼就能看准。“商业场的悦来戏院和附近的歌舞团的女演员几乎都到我铺子里定做,她们说穿我做的胸罩,跳起舞来不会乱跑。”
小冉的名号逐渐叫响成都,他成为红遍成都的三大名裁之一,这一门手艺,还为小冉赢得了一位美女王慧英的芳心。结婚之后,王慧英才告诉小冉,看上的是他的这门手艺,“人帅、嘴甜,都不能当饭吃”。 靠经营冉家手工胸罩,老冉夫妇养育了4个儿女,衣食无忧。随着儿女们成家立业,老冉封刀了。但心中一直有个遗憾:这门手艺,使他在乱世中有了立足之地,并助他出人头地、娶妻生子,但这个“金饭碗”,却尚未传承。
重出江湖路漫漫
2009年的初春,两个年轻人闯入了老冉的生活,他们是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四学生刘宇和刘梅。两人慕老冉的名气而来,老冉的手工胸罩在当地广受欢迎,却不为外人所知。刘宇相信,老冉的技术,加上他的营销,一定能使冉家刀红遍全国。
91岁的老冉被打动了,他搬出用了50多年的上海产“飞人”牌缝纫机,上面布满了灰尘,而与22岁的刘宇的合作,就从这里开始了。
重操剪刀,看到刘梅带来的市场样品,老冉有些愕然:不知何时起,市场上的胸罩已经纷纷添加起钢圈、铁圈和泡沫,更能塑造胸型。倔强的老冉不肯迎合潮流,一说起来,他的声音会提高八度:“那些材料害身体的!”
合作第一天,老冉将桌子上摆满了样品,给两个学生上课。他有些兴奋地指着桌子说:“从4寸到8寸的都有,你看这做工!”
“我只懂A杯、B杯啊!”刘宇拉着刘梅来,本是因为她是女生,在胸罩知识上沟通起来方便,但此时的她也看着老冉一脸茫然。传统的尺寸和现代的“杯标准”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一道难题。
而老冉的心中同样有疑问,“贴吧、网店”这些年轻人描述的蓝图,对于他太陌生。自己在网络吆喝胸罩。会是什么模样?
然而,这个问号老冉没有解答出来,一个多月后,两个年轻人打了退堂鼓,匆匆告别。老冉的二儿媳周大姐说,做手工胸罩,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利润却极低。老冉给胸罩的定价是25元~80元,仅仅是专卖店里价格的零头,每做一件只能赚10元。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冉的4个儿女和好几个孙辈,没有一个愿意继承他的手艺。
行将失传的手艺?
眼看这一次复出,要划上一个无奈的句号。老冉的倔劲犯了,手里的那把剪刀他不肯再放下。用他的话说,兵荒马乱、几度搬迁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坚持下去?
老冉指定了二儿媳周大姐跟着自己学艺。周大姐今年50岁,已经20多年没有工作过。记者问她,愿意学这门手艺么?她说:“他要喊我学。我能有啥办法……”话还没说完,被老冉的咳嗽打断了。
其实。收徒弟,是老冉的一块心病。一方面,他怕这门手艺失传;另一方面,感叹人心不古的他又怕徒弟学会了手艺翻脸不认人。
着急的有政府官员和记者们,每有人来拜访老冉,总会叮嘱他,一定要找个徒弟。他的顾客也着急,一位张姓顾客,怕老冉随时会封刀,居然一次性定做了18个胸罩。
想拜老冉当师父的人很多,但老冉始终找不到中意的。老冉说。小时候做学徒,一学就是5年,没有工资。买衣服剪头发找师父要钱,那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做工稍有差池,师父拿起戒尺就打,心里也不敢怨恨。而年轻人给老冉留下的印象是:不能吃苦、不执着、听不进批评。这一拖,就拖到了91岁,今年与大学生的短暂合作,更是让他心寒不少。
老冉最想把手艺传给自家人,但是儿女们都不愿意学,儿媳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6月的成都,老冉的皱纹在阳光下特别清晰。他现在每天能做lO多个胸罩,每个赚lO元,一个月也有不小的利润,受精力限制,还有更多的订单他根本不敢接。他担忧“徒弟”这两个字,最终成为富手艺冉家刀迈不过去的坎,
记者支招:
记者看到,在商业化的今天,老冉的手工胸罩依然顾客盈门,老冉并不愁客源,而是在民间手工艺寻找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踌躇了。事实上,老冉的“心病”至少有两条解决之道:
一是提高价格,搞优质定做服务。《城乡致富》在今年第4期刊登的《扇动岁月的财富》很有借鉴意义,61岁的陈子福与老冉很相似:手艺出众,但精力有限。于是他每月只精心制作几把扇子,价格提高到几百上千元。老冉的顾客中有人不惜从广州、福建、云南等地赶来定做胸罩,证明他的产品价格是有极大提升空间的,老冉应当尽快注册商标。老冉与刘宇的合作模式是可取的。只可惜没有坚持到底。
二是收徒传艺。老冉希望找到一个热爱裁缝活、心地纯正的徒弟,由于各方面要求严苛,一耽误就到了91岁。《中华手工》主编蔡运彬先生称,手工艺学徒最担心的,是未来的生存问题,老冉的儿女便是因此拒不学艺。老冉可以跟徒弟订立契约,商谈学费和分成模式,不能再拘泥在自己学艺时的学徒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