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冻伤是我区劳动人民冬季的常见病。近年,我们应用654—2治疗冻伤58例获得了一定疗效。今小结报告于下,并对其作用原理试作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治疗组:共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最小7.5岁,最大57岁,平均34.3岁;双足冻伤21例,手部19例,手足及其他部位均冻伤18例;从发生冻伤到行本疗法前之病程为7~110天;I度冻伤33例,Ⅱ度冻伤25例;曾用过中草药及冻疮膏等治疗无进步者49例。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多年冻伤史,最长18年,最短2年,平均5.7年。
1.2 对照组:共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为18—45岁,平均31.2岁;足部冻伤5例,手部4例,手足及其他部位同时发生冻伤者12例;从发生冻伤到行本疗法前之病程为4~98天;I度冻伤14例,II度冻伤7例;曾用过冻疮膏等治疗无进步者13例。有反复冻伤史者20例,最长9年,平均3.5年。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一般成人以654—2 20毫克,7—14岁儿童1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少数病例以山莨菪碱20毫克,一日二次肌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一般用药l一2疗程。两疗程间隔l一2天。若经一疗程达治愈后,为观察本品预防冻伤之效果,可以前述剂量再用药l一2疗程。若用药一疗程无进步,则判为无效。
2.2 对照组:以维生素c0.2克,一日三次日服,连服lO天为一疗程,均连用两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临床治愈:局部红肿、痒病消失,创面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
3.1.2 好转:红肿、痒痛、麻木减轻或消失,创面愈合大于1/2。
3.1.3 无效:与治疗前无差别或加重。
3.2 总的治疗效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治疗组58例经用654—2治疗后,治愈56例,好转和无效各l例,总有效率为98.27%。对照组21例,经服维生素C后治愈4例,好转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5)。说明654~2治疗冻伤有明显之疗效。
3.3 对症状、体征的疗效。
治疗组病例用药一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消失。尤其对红肿、灼痛、麻木等症状的效果明显。且多在用药l一4天后显效。其中3例在口服和肌注654—2 ,3小时后红肿、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溃疡面亦多在2~6天愈合。用药1—2天溃疡面局部渗出减少,创面红润,肉芽新生,局部及肢端温暖,且大都于7天内愈合。本组有5例在治愈后未用药预防而发生再次冻伤,不过其症状轻,溃疡浅,经再次用药3—5天即达治愈。
对照组用药期间,4例红肿、麻木、灼痛等症状于10天左右好转和消失,其余病例均无明显进步。其中7例II度冻伤病人经长达2疗程之后,治愈、好转各l例,其余5例尚有不同程度之加重。嗣后改用654—2均在10天内治愈。以上例证足可说明,654—2对冻伤的疗效是确切的。而且本组23例治愈病人在愈后仍以654—2 lO一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予以预防性治疗。病员照常野外作业、生产劳动等均未发生冻伤。进而说明本品尚有一定预防冻伤发生之效用。
4 副反应
治疗组58例中,治疗期问发生口干13例(22.4%)、眼胀3例(5.1%)、面红5例(8.6%)。不过上述反应均轻微,尚可坚持服药。且在继续用药中于3—5天副反应消失或减轻。 对照组病例未见副反应发生。
5 讨论
基于冻伤的发病是动静脉的痉挛和微循环障碍的原理,笔者在临床上试用654—2治疗冻伤,以期解除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对抗乙酰胆碱分泌亢进造成的血管过度扩张,疏通微循环。改善受损部位的血供而达治疗目的。实践证明,654—2具有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双相调节作用,既可对抗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的血管痉挛,又可对抗乙酰胆碱分泌亢进造成的血管扩张。本文治疗组病例用药后,大多数病例于2天内红肿、痒痛麻木、灼痛等症状减轻和消失、肢湍和病损部位温暖,均可能与654—2解除微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和消除微血栓,疏通微循环的作用有关。动物实验表明,654—2尚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之作用。本组25例Ⅱ度冻伤病人,局部在未用抗菌和“生肌”药物的情况下,其溃疡面均在3—5天内愈合,未并发感染。似乎亦系654—2作用的结果。且经本组23例的预防性服药观察证明,本品尚有防止冻伤发生的作用。在服药期间,病员肢端温暖,全身有温热感。提示具有改善血循环和抵御寒冷的作用。预防服药病例安全度过寒冬均未再发冻伤,表明654—2具有预防效用,又无严重副反应。而且药源丰富,携带和服用方便,疗效确切。故认为有推广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治疗组:共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最小7.5岁,最大57岁,平均34.3岁;双足冻伤21例,手部19例,手足及其他部位均冻伤18例;从发生冻伤到行本疗法前之病程为7~110天;I度冻伤33例,Ⅱ度冻伤25例;曾用过中草药及冻疮膏等治疗无进步者49例。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多年冻伤史,最长18年,最短2年,平均5.7年。
1.2 对照组:共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为18—45岁,平均31.2岁;足部冻伤5例,手部4例,手足及其他部位同时发生冻伤者12例;从发生冻伤到行本疗法前之病程为4~98天;I度冻伤14例,II度冻伤7例;曾用过冻疮膏等治疗无进步者13例。有反复冻伤史者20例,最长9年,平均3.5年。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一般成人以654—2 20毫克,7—14岁儿童1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少数病例以山莨菪碱20毫克,一日二次肌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一般用药l一2疗程。两疗程间隔l一2天。若经一疗程达治愈后,为观察本品预防冻伤之效果,可以前述剂量再用药l一2疗程。若用药一疗程无进步,则判为无效。
2.2 对照组:以维生素c0.2克,一日三次日服,连服lO天为一疗程,均连用两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临床治愈:局部红肿、痒病消失,创面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
3.1.2 好转:红肿、痒痛、麻木减轻或消失,创面愈合大于1/2。
3.1.3 无效:与治疗前无差别或加重。
3.2 总的治疗效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治疗组58例经用654—2治疗后,治愈56例,好转和无效各l例,总有效率为98.27%。对照组21例,经服维生素C后治愈4例,好转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5)。说明654~2治疗冻伤有明显之疗效。
3.3 对症状、体征的疗效。
治疗组病例用药一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消失。尤其对红肿、灼痛、麻木等症状的效果明显。且多在用药l一4天后显效。其中3例在口服和肌注654—2 ,3小时后红肿、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溃疡面亦多在2~6天愈合。用药1—2天溃疡面局部渗出减少,创面红润,肉芽新生,局部及肢端温暖,且大都于7天内愈合。本组有5例在治愈后未用药预防而发生再次冻伤,不过其症状轻,溃疡浅,经再次用药3—5天即达治愈。
对照组用药期间,4例红肿、麻木、灼痛等症状于10天左右好转和消失,其余病例均无明显进步。其中7例II度冻伤病人经长达2疗程之后,治愈、好转各l例,其余5例尚有不同程度之加重。嗣后改用654—2均在10天内治愈。以上例证足可说明,654—2对冻伤的疗效是确切的。而且本组23例治愈病人在愈后仍以654—2 lO一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予以预防性治疗。病员照常野外作业、生产劳动等均未发生冻伤。进而说明本品尚有一定预防冻伤发生之效用。
4 副反应
治疗组58例中,治疗期问发生口干13例(22.4%)、眼胀3例(5.1%)、面红5例(8.6%)。不过上述反应均轻微,尚可坚持服药。且在继续用药中于3—5天副反应消失或减轻。 对照组病例未见副反应发生。
5 讨论
基于冻伤的发病是动静脉的痉挛和微循环障碍的原理,笔者在临床上试用654—2治疗冻伤,以期解除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对抗乙酰胆碱分泌亢进造成的血管过度扩张,疏通微循环。改善受损部位的血供而达治疗目的。实践证明,654—2具有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双相调节作用,既可对抗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的血管痉挛,又可对抗乙酰胆碱分泌亢进造成的血管扩张。本文治疗组病例用药后,大多数病例于2天内红肿、痒痛麻木、灼痛等症状减轻和消失、肢湍和病损部位温暖,均可能与654—2解除微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和消除微血栓,疏通微循环的作用有关。动物实验表明,654—2尚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之作用。本组25例Ⅱ度冻伤病人,局部在未用抗菌和“生肌”药物的情况下,其溃疡面均在3—5天内愈合,未并发感染。似乎亦系654—2作用的结果。且经本组23例的预防性服药观察证明,本品尚有防止冻伤发生的作用。在服药期间,病员肢端温暖,全身有温热感。提示具有改善血循环和抵御寒冷的作用。预防服药病例安全度过寒冬均未再发冻伤,表明654—2具有预防效用,又无严重副反应。而且药源丰富,携带和服用方便,疗效确切。故认为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