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色》看黑人妇女的自我发现与救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丽丝.沃克的《紫色》中反映了深受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妇女的爱与恨,以及她们追求自我解放和个性完整的愿望。参考《紫色》中的相关黑人妇女形象及其经历,可以探究在性别、种族和阶级的三重压迫下,黑人妇女的自我发现与救赎的过程及其对黑人解放运动的意义。
  关键词:《紫色》;自我发现;救赎
  作者简介:李珂(1992.6-),女,山东潍坊人,2011-2015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系,获学士学位,2015至今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爱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紫色》使她获得了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以及美国评论奖。在《紫色》中,沃克讲述了以西丽为代表的黑人妇女,在性、种族、阶级的三重压迫下,成了美国社会真正“看不见的人”,正如伊莱恩.肖瓦尔特在乔治敦大学文艺理论年会上所观察到的女性手语翻译一样,其行为充满了女性化、他者性和透明性。[1]她们在传统的男性话语世界中丧失了表达自我的意识,她们需要寻找自我并获得救赎。
  自我发现与救赎多出现在后现代小说里,主体的消亡与粉碎是后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存在感缺失,个人与社会分离,主体不知道如何明确的表达自己,因而寻找自身成为一种适时的解构主体的方式。而在本论文中的自我发现与救赎,主要是以《紫色》中的黑人妇女形象作为参考,论述“失语”的他者妇女如何在种族、阶级和性别等的矛盾环境中找回自己的声音,去表达自己和实现自己。
  一、从身体到心灵——西丽的自我发现
  爱丽丝.沃克在《紫色》中将西丽这一黑人妇女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腻。西丽一开始给上帝写的信件是用一种稚嫩麻木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她苦难的人生境遇,以及对“自我”的缺失:她像牲口买卖一样被嫁给某某先生,成为某某先生泄欲的性工具,她承受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以及暴力的鞭打等等。沃克通过这些构建了黑人妇女的身体之于黑人男性的价值,然而这并不是她自己。西丽经历了继父和某某先生的强奸,生了两个孩子,但她仍然是个处女,她对自己一无所知。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的失去自我,首先从失去对自我身体的欲望的感觉开始,她们的觉醒,也就是要从身体的觉醒开始。[2]但是在文化传统和道德机制的塑造下,黑人妇女的身体一直处于被否定、被压抑的状态,她们羞于谈论和观看自己的身体。西丽从没有产生过身体的欲望,也不曾了解过自己的身体,直到在莎格的引导下,她在镜子前第一次认清了自己的女性特征,认识了女性的身体结构和作用。她的身体意识逐渐苏醒了,身为女性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伴随着西丽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其心灵也经历着蜕变。首先她逐渐有了自我判断和分析的能力,这得益于她周围那些“具有妇女主义特性”的人物的影响,例如索菲亚。索菲亚是一个懂得如何维护自己利益和尊严的人。她真心爱丈夫,但是她绝不允许哈波揍她,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她最后离开了哈波。她建议西丽:“也许应该把某某先生打到脑袋开花,然后再去想天堂的事。”索菲亚让西丽看到了男女关系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应该相互尊重。其次,她开始怀疑她所依赖的上帝——莎格教会了西丽认识自己的才能,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让西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她说:
  “男人腐蚀一切……他坐在你的粮食箱上,待在你的脑子里、收音机里。他要让你以为他无处不在。你相信他无处不在的话,你就以为他是上帝。可他不是。”
  二、从苦难到光明——黑人妇女的自我救赎
  爱丽丝.沃克并没有仅停留在对黑人妇女苦难的描写上,因为自我的寻找与发现,最终是要获得救赎,从而达到解放的可能。所以爱丽丝.沃克更致力于表现黑人妇女们如何挣脱压迫、走向光明。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一文中,沃克很注重强调女性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力可以使妇女获得一份自己的事业,而不必完全为家庭和男人牵绊,女性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理想上的寄托,也许在她看来,这种能力还可以使黑人妇女在一定程度上跟黑人男性甚至是男性比肩,毕竟他们又懒惰又暴虐。
  西丽是如何走向自我救赎的?她如此温顺,在毒打时只能将自己想象成一棵大树,是什么让她最终爆发了女性的愤怒?应该是在她发现妹妹耐蒂写给自己的信被某某先生可以隐藏之后,她甚至幻想自己去杀死某某先生。在莎格的开导与帮助下,她看完了耐蒂的信件,并了解了耐蒂在非洲的生活。从那开始,她不再给上帝写信,而转向了给耐蒂写信。这些信同样没有寄出,却是西丽信仰寄托的转变的体现——她更加看重现实,开始对生活的憧憬和规划,她要离开某某先生。
  离开故土,离开某某先生,是西丽获得人身自由的开始,西丽说:“我们想要过更好的生活,我们总得从某个地方着手干起来。我们能对付的只有我们自己。”离开某某先生后,她并没有像难民般地躲在莎格的庇护下,而是利用自己的缝纫天分开了自己的裁缝店,这让她在莎格另有所爱时还能够有自己的事可以做。从发现自己到救赎自己,西丽最终能获得人格上和经济上的独立。
  为了说明和鼓励妇女去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吱吱叫,她拥有个性的歌唱天分,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否认她的这种天分。但是她执拗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甚至萌生了去另一个地方演绎自己的歌唱生涯的想法。也许她到了最后并没有像莎格一样成功,但是“就像一个海难的幸存者,因为爬上已经开始解题的桅杆顶端而得以漂浮在大海上。虽然这样并不能使他真正获救,但起码他得到了发射求救信号的机会。”[3]
  三、从黑白到紫色——发现与救赎的意义
  为什么叫紫色?沃克将她定义为黑人妇女自己的颜色,这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达。救赎不是复仇,不需要披上女权的盔甲去冲锋陷阵,而是实现男女两性的共同成长和相互尊重。西丽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却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例如她跟某某先生探讨上帝和人种问题时,她侃侃而谈,充满自信,言语细腻而富有诗意;在莎格另有所爱时,她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在与妹妹的信中描述自己的苦闷。而西丽离开后,某某先生变得喜欢收集贝壳和做针线活了,这两個爱好是有象征意义的:欣赏贝壳需要倾听,做针线活需要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一切仿佛开始说明着艾伯特先生试着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女性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者别具匠心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西丽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成了一名思想和人格都独立的女性,艾伯特从歧视女性到接受女性、尊重女性并愿意承担她们的部分工作;最后所有的人都归来,大家快活地欢聚在一起。他们漫长的一生走向尾声,而他们正充满朝气。
  黑人妇女的自我发现与救赎,也是黑人解放事业的需要,因为“任何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马克思),沃克的黑人妇女主义与黑人民族的解放事业密不可分。她笔下的以西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完成了自我的寻找与救赎,也改变了像艾伯特这样的黑人男性,使他们认识到黑人女性也享有跟他们一样的权利,可以去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但是种族之间的矛盾却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贯穿始终的,例如索菲亚在性别问题上可以说是胜利的,致使她疯癫与麻木的是来自白人的压迫,黑人与白人斗智斗勇,在奉献了吱吱叫的肉体后才使索菲亚免于牢狱之灾,而在这之前,索菲亚与吱吱叫是不共戴天的情敌。黑人女性的回归缓和了黑人内部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性别矛盾,而如何获得整个黑人民族的解放,是个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的问题。
  注释:
  [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239页.
  [2]张岸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
  [3]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页.
  参考文献:
  [1]【美】爱丽丝.沃克,陶洁译·紫颜色[M].译林出版社 1998年;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4]张岸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曾竹青·<寻找母亲的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16卷第五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鬼谷子作为纵横家的开创者,其说服艺术中无处不体现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但对语言符号起辅助作用的非语言符号,也是鬼谷子说服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非语言符号在《鬼谷子》说服艺术中的应用,对如今的说服活动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本文旨在根据非语言符号在《鬼谷子》中的使用情况,分析《鬼谷子》中非语言符号使用的特点,并试图进一步揭示非语言符号在《鬼谷子》说服艺术中的功能。  关
考试的目的一是检验某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检查教师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找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否落实,重点是否讲透,难点是否突破
摘 要:宋元话本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追根溯源话本这种特殊的文体在形式上对佛教文化有很多的借鉴。  关键词:话本;形式  作者简介:周晴晴(1992.1-),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唐宋诗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话本,是在我国宋元时期人们对于新兴于城市市井
期刊
摘 要:《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探究哲学问题的翘楚。《庄子》以寓言故事为载体,来表现他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以“道”为基准,遵循自然规律。再辅之以“全生尽年”、“心斋”、“坐忘”等方法,来达到保命养身、安享天年的目的。  生与死是古今中外一直困扰人们的永恒问题,庄子对于生死的观点是“死生同状”“重生乐死”。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行为是珍爱生命的表现呢?本章将从“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阐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的王玉萍老师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她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培养的同时,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摘 要:柳永词中描写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始终秉持着人性的关怀,向我们展现了宋朝生动的人物画卷。本文主要探究柳词中繁华市井的民众群像和羁旅游子的形象。  关键词:柳永词;群像;民众形象;游子形象  作者简介:刘赛楠(1990-),女,现在辽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担任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一)承平
本文通过对当今竞争环境的分析,认为打造学习型组织,可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北宋神宗一朝,出过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王安石和苏轼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不光是他们的千古才名,反而,是他们处在大变革时期水火难容的对立姿态。事实上,他们不光是一對政治宿敌,更是当时士大夫队伍里惺惺相恤的知己。  作为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发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突进,几年中树立起北
期刊
夸美纽斯曾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更高尚的职业了.”身为教师的张毅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把教育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努力做一个高尚事业中高尚的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读李白的诗,看李白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很有意思,也会发现他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李白很好玩,也很任性。他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喝酒。他高兴了写诗,不高兴也写诗。他游历名川大山的时候写诗,拜访权贵的时候也写诗,不过写的不大出名就是了。他这一生,仿佛都是轻飘飘的——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