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梅尔文·门彻这样说过。新闻除了当时记者的精深叙述外,还有一个外在的雕琢力量——时间。
在记录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化变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质在熠熠闪亮,这些亮点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荣耀,一些走过的弯路、失败的技术和品牌,同样是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实践。记录他们一闪而过的瞬间,是本专栏开设的初衷。
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汲取经验。
栏目撰稿人:姜洪军
jhj@vip.sohu.net
2008年年中的一天,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在共同接受采访时,谈到打造微软的过程,鲍尔默说:“有点像生小孩,盖茨负责生,而我有点像养小孩的奶妈。”
不过,“生”微软的不仅仅是盖茨,此外还另有其人。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尤佛里认为:“如果没有艾伦,我很难想象盖茨会离开哈佛。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我也不知道乔布斯能否将一些东西整合起来。”
保罗·艾伦曾是盖茨早年最贴心的创业伙伴。后来,在盖茨、艾伦与鲍尔默三人间,曾有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恩怨情仇。
群英会
一位把裤子提得老高、竖纹衬衫一直扣上顶的下巴尖尖的小男孩带着钦慕的目光,立在墙边,两手放松地下垂,低头看着老师在电传打字机上打着文件。老师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背微驼,分头,留着较长的鬓角,坐在一把硬木椅上,两手放在键盘上,神情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纸稿。
以上是盖茨和艾伦在湖滨中学的一张合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看起来像师生关系的他们其实是同学,不过上不同的年级,老成的艾伦其实比盖茨仅大三岁。
少年艾伦喜欢在家里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他的父亲对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态度。后来,艾伦又喜欢上了电子学。一次,他同时握住了变压器的两根导线,差点被电死。他回忆自己的肌肉被电击粘住了有10秒之久,好不容易才摆脱开,第一次体验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盖茨第一次与艾伦接触是在一个秋天。“我看到一个身材瘦长、脸上长满雀斑的八年级学生从人群中挤到电传打字机跟前。”艾伦在 自传中回忆,“他穿着套头衫、褐色休闲裤、大号的鞋子,头发乱蓬蓬的。”盖茨与艾伦是在机房里呆到最晚的两个人,一来二去,双方成了朋友。
当时,少年盖茨和艾伦曾急于获得更多关于PDP小型机操作系统的资料,但没办法从大人手中获得。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从垃圾中翻找相关文档。周末,当别人都走了的时候,他们就溜到这家公司的垃圾车旁边,掀起垃圾车的金属盖,然后艾伦把当时还不到50公斤重的盖茨托起来,让他钻进去搜寻有用的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翻了几次之后,盖茨终于找到了一堆皱巴巴、脏兮兮印有软件代码的纸。他们如获至宝,艾伦曾回忆:“我还记得上面的咖啡渍散发着气味,心里想着是有点恶心,但我不在乎。”
他的老师弗雷特·赖特后来回忆说:“他们俩相处得很好,这种关系使得微软在起步的头一两年里没有分崩离析。这很关键。”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摩擦。一次艾伦半开玩笑地拿走了盖茨藏下来的存储软盘。结果,“急了的兔子开始咬人”,艾伦回忆,盖茨狂怒不已,大发雷霆。最后,艾伦只好乖乖归还。
盖茨后来有这样一句名言:“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必要遮遮掩掩和担心,因为它自己就会跟着你走。”
盖茨与鲍尔默相识是在哈佛大学里。 那一年是1974年,这两个人当时都仅仅18岁。他们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雨中情》和《发条橙》两部电影时相遇的,看完电影后他俩曾合唱剧中歌曲。在数学、科学、拿破仑话题上,他们有着共同的激情,随后他们搬进同一个宿舍。
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摇头晃脑地谈古论今,谈到兴奋时,盖茨就身体前后摇摆,鲍尔默则不停地抖着大腿。有人说他们两个性格是相对的两级,差别很大,但相处愉快,虽然鲍尔默对编程丝毫不懂,感兴趣的是商业管理。
盖茨在离开哈佛去与艾伦创业前,曾和鲍尔默一起散步。盖茨似乎是在说给鲍尔默听,但主要是说给自己听:“我已经学到了我从哈佛所能学到的东西。我要退学。”盖茨劝说鲍尔默跟他去创业,但鲍尔默说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上哈佛橄榄球队的“掌门人”,不想就这样放弃。
随后,盖茨与艾伦成立了微软公司,在股权划分上,艾伦想他和盖茨应各占50%的股权。但盖茨不同意,他说艾伦在MITS公司有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而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了微软,因此他们应该六四开,盖茨占60%的股权。
艾伦有些不愉快,但转瞬觉得盖茨的提议也有些道理,于是便答应了这项提议。
护航大哥和他的小弟
“我们确实存在着有分歧的时候,但这无关紧要,我们并不总是心心相印的,但最终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艾伦曾这样评价自己与盖茨在微软早期的关系。
艾伦包容了盖茨早年的种种怪癖和冒险行为, 他经常请盖茨到家里吃饭。有一次,艾伦的女友丽塔为他们做了一只烤鸡,然后她盯着盖茨狼吞虎咽。让她惊诧的是,盖茨用一个勺子吃掉了整只烤鸡。后来,丽塔说自己这辈子还没见过用勺子吃鸡肉的怪人。艾伦耸耸肩,见怪不怪了。
盖茨曾被警察拘留,结果不得不找艾伦善后。这是因为盖茨另一种冒险爱好——飙车所致。今天,网上仍然流传着年轻盖茨入监前的组照,一张是侧身照,乱蓬蓬金发的瘦削少年背微驼,而在挂着号牌的正面照上,戴着湖蓝色的大号眼镜的他露出一口白牙,脸带微笑,似乎并无沮丧之情,反而有种兴高采烈的感觉。
被捕前,盖茨的超速行驶让警察颇费周折。被逮到后,不带驾驶执照的他反复问警察:“你为什么要我的驾驶执照?”结果,警察把他扔进一群臭烘烘的醉汉中。盖茨被这些同监的人给吓坏了,尤其是他身旁那个大吐特吐的家伙。
随后,正在梦乡中的艾伦睡眼惺忪地接到了一个电话。“他们把我关进了拘留室里,你是我的联系人。”电话那边的盖茨着急地说,“你赶紧把我弄出去,这里太吓人了!”艾伦筹好保释金,冲到警局,把他的小老弟给“捞”了出来。 在微软初创期,也许有了性格平和的艾伦作为缓冲,微软公司和性格乖张的盖茨才没有一踩油门,冲进深潭。艾伦相信参加过二战的父亲的一句话:“照顾好你的战友,他们也会照顾好你。”
在微软发展初期,其核心产品为BASIC语言,后来,IBM找到他们,希望双方合作。“IBM想得到的不仅是又一版本的BASIC语言,他们想要的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即一个设置于他们新一代个人电脑的基础代码,使用户能够在此基础上运行整个程序。”《从海盗船到黑色直升机:一部技术的财富史》的作者德波拉·L·斯帕分析了IBM当时的构想。
但当时微软手上并无操作系统软件,艾伦找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以5万美元获得了对方的QDOS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权。这份购买合同在IT发展史上极富争议,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认为微软不光彩地拿走了自己应得的权益和光荣,并一度将微软告上法庭。
无论如何,微软以QDOS为基础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从此走上了未来之路。
不幸的是,随着微软渐入佳境,艾伦和盖茨很快落入人性弱点的泥潭中:可以同患难,不能共富贵。
鲍尔默进场 艾伦出局
“BASIC程序的编程工作大部分是我完成的,而且离开哈佛大学我放弃了太多。”一天,盖茨对艾伦说,“我获得的公司股权应该超过60%才合理。”
“怎样才合理?”艾伦当时有些心不在焉地回答。
“我认为股份比例应该是64%比36%。”盖茨说。
艾伦回忆:“我应当与盖茨讨价还价,只让给他2个百分点,而非4个百分点,但我对此不在意。因此,我同意了盖茨的要求。”
事后,艾伦回过味来,揣摩盖茨的心理。在创办公司时,他们两人曾约定好了一个6比4的股权比例。艾伦认为一诺千金,而有律师家教传统的盖茨则认为一份协议只要还没有白纸黑字地签下来,就可以继续讨价还价。
过了一段时间,艾伦开始承担公司一个大型项目的开发,他准备采用盖茨的逻辑,重新调整一下股权分配比例。但盖茨冷冷地说,他不想和艾伦探讨此事。
在那一瞬间,艾伦感觉到连接自己和盖茨的无形纽带有声地断裂了。从此时起,艾伦开始萌生去意。
不久,盖茨准备把鲍尔默招到微软。原来,鲍尔默从哈佛毕业后,在宝洁公司做市场经理。盖茨找到他,对他说你不是要成为拿破仑吗,现在就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需要持剑踩着尸体征服世界,而今他们只要用横空出世的技术就能征服世界。
在得到鲍尔默首肯后,盖茨对艾伦说要把鲍尔默招来,就要给他一些股份,不然他不会来的。盖茨提出准备给鲍尔默5%的公司股份,艾伦同意了。
随后,艾伦出差,当他回来时,发现在他不在公司时,未和他协商,盖茨就答应给鲍尔默8.75%的公司股份。“他在我们特别讨论过的合伙地位事宜上视我如无物,这糟糕透顶。”艾伦很恼火,他写了封信给盖茨,斥责对方失信,并表示反对雇用鲍尔默。
盖茨发现自己终于越过了一个看不见的底线,他急忙找到艾伦,低眉顺眼地说他觉得微软需要鲍尔默,鲍尔默的那部分股权从他自己的那部分划出好了。艾伦于是做出让步,鲍尔默成为了公司的第28名员工,开始进入了微软的传奇历程。
1982年的一天,艾伦被诊断出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病,需要定期治疗,他慢慢地淡出正日益兴旺的微软的管理核心,鲍尔默逐渐取代他成为盖茨的左膀右臂。
艾伦不知道昔日的小老弟开始图谋算计自己。一天,他回到办公室,无意中听到盖茨和鲍尔默正在密谋如何稀释他的股份,掠夺其财富。他怒不可遏,冲了进去,对着盖茨大嚷:“这难以置信!你的真实为人暴露了,彻底暴露了!”
当天晚上,鲍尔默亲自登门致歉:“我们只是发发怨气而已,工作压力太大了。我们希望你能为公司多做一些事情,但稀释股票的事是不公平的,我不会同意那样做,我相信比尔(盖茨)也不会的。”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一份比黄金还宝贵的创业兄弟情已支离破碎,艾伦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微软。然而在他离开微软前,又一次和盖茨交锋,这将是一次决定50亿美元归属的交锋。
不小心挣下亿万身家
“你既然准备离开微软,那么再拿着公司的股份就不公平了。”1983年1月的一天,盖茨向萌生去意的艾伦开出了条件,“我们每股5美元收购你的股权。”
艾伦很愤怒:“我没打算卖掉股份,要是卖的话,10美元以下免谈。”
“不可能!”盖茨回绝。盖茨此时的“精明”保证了艾伦日后成为了亿万富翁,而不仅仅是百万富翁。3年后,离开微软的艾伦手中的股份在公司股票上市后,价值剧增,超过了50亿美元。
由于拥有充足的财富,艾伦开始了五花八门的投资,《连线》杂志曾这样评价艾伦:“他不善交际,却是一个多层面、有远见的人,他是个特立独行和随心所欲的亿万富翁,把源源不断的钱财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对失败一点都不在意。他有独树一帜的投资理念,也有与众不同的成功标准。”
艾伦在投资过程中,与盖茨再一次交锋。在互联网全面兴起之前,艾伦认识到了全球终将连成一体,他将之称为“连线世界”。他说:“PC业的崛起带来一次财富机遇,如今信息高速公路是另一次浪潮,但一个人很难同时赶上两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初,很有投资眼光的艾伦在美国在线股票上市前,就大肆搜罗其原始股。艾伦认为自己能使美国在线以更快的速度一步登天,因此希望接管美国在线的业务并把控其未来之路。
艾伦对美国在线的青睐起初得到了美国在线CEO凯斯的积极回应,凯斯把他视为潜在的重要盟友,说如果自己必须列出一个能够接受的投资者名单,艾伦肯定会名列前茅。
而盖茨当时也看好美国在线,想买下它。“其实,早在互联网泡沫形成之前,微软就曾经对美国在线产生过巨大的兴趣。他们1995年推出的MSN服务根本就是当时美国在线的翻版。”市场分析师约翰·德沃拉克曾这样回忆微软在线业务的起始。
在随后的会谈中,美国在线谈判代表提出微软两位创始人的接踵而来是否存在着某个阴谋。此时艾伦虽然已经离开了微软,但仍是微软的第二大股东,而且是董事会成员。美国在线希望艾伦投资,同时又担心他是盖茨派来的眼线。凯斯对艾伦表示,如果他继续呆在微软董事会,美国在线就不可能考虑任何合作方案。
微软代表曾回忆艾伦的介入把美国在线和微软都给逼疯了,因为这让美国在线形成很大的抵触心理, 固执地认为艾伦和盖茨在联手搞什么“阴谋”,图谋肢解美国在线。微软代表曾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艾伦插手,微软可能已完成对美国在线的并购。
最后,美国在线把艾伦和盖茨统统都拒之门外。微软失去了站上互联网第一次浪潮潮头的机会。
历史回声
“这本书公正地描述了二人的关系,艾伦显然给盖茨注入了创意与能量。”艾伦新闻发言人大卫·波斯特曼2011年这样说,当时艾伦的回忆录对外发布。
回忆录中披露了盖茨很多“糗事”。盖茨发布声明称:“我很珍惜与他的友谊以及他为微软、科技界所做的一切贡献。”
卡尔·史托克于1981年就进入微软,在微软工作近20年,他说:“艾伦对自己在微软得到的感到不满,这真让人吃惊。我们视他为朋友,也承认他的价值,但盖茨在微软发展上比艾伦贡献更大,这不用怀疑。”
“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作家索菲亚·罗兰曾这样幽幽地说。
(本文作者著有《十年蹉跎:微软王朝危机》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记录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化变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质在熠熠闪亮,这些亮点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荣耀,一些走过的弯路、失败的技术和品牌,同样是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实践。记录他们一闪而过的瞬间,是本专栏开设的初衷。
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汲取经验。
栏目撰稿人:姜洪军
jhj@vip.sohu.net
2008年年中的一天,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在共同接受采访时,谈到打造微软的过程,鲍尔默说:“有点像生小孩,盖茨负责生,而我有点像养小孩的奶妈。”
不过,“生”微软的不仅仅是盖茨,此外还另有其人。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尤佛里认为:“如果没有艾伦,我很难想象盖茨会离开哈佛。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我也不知道乔布斯能否将一些东西整合起来。”
保罗·艾伦曾是盖茨早年最贴心的创业伙伴。后来,在盖茨、艾伦与鲍尔默三人间,曾有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恩怨情仇。
群英会
一位把裤子提得老高、竖纹衬衫一直扣上顶的下巴尖尖的小男孩带着钦慕的目光,立在墙边,两手放松地下垂,低头看着老师在电传打字机上打着文件。老师穿着一件深色的西装,背微驼,分头,留着较长的鬓角,坐在一把硬木椅上,两手放在键盘上,神情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纸稿。
以上是盖茨和艾伦在湖滨中学的一张合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看起来像师生关系的他们其实是同学,不过上不同的年级,老成的艾伦其实比盖茨仅大三岁。
少年艾伦喜欢在家里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他的父亲对他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态度。后来,艾伦又喜欢上了电子学。一次,他同时握住了变压器的两根导线,差点被电死。他回忆自己的肌肉被电击粘住了有10秒之久,好不容易才摆脱开,第一次体验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盖茨第一次与艾伦接触是在一个秋天。“我看到一个身材瘦长、脸上长满雀斑的八年级学生从人群中挤到电传打字机跟前。”艾伦在 自传中回忆,“他穿着套头衫、褐色休闲裤、大号的鞋子,头发乱蓬蓬的。”盖茨与艾伦是在机房里呆到最晚的两个人,一来二去,双方成了朋友。
当时,少年盖茨和艾伦曾急于获得更多关于PDP小型机操作系统的资料,但没办法从大人手中获得。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从垃圾中翻找相关文档。周末,当别人都走了的时候,他们就溜到这家公司的垃圾车旁边,掀起垃圾车的金属盖,然后艾伦把当时还不到50公斤重的盖茨托起来,让他钻进去搜寻有用的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翻了几次之后,盖茨终于找到了一堆皱巴巴、脏兮兮印有软件代码的纸。他们如获至宝,艾伦曾回忆:“我还记得上面的咖啡渍散发着气味,心里想着是有点恶心,但我不在乎。”
他的老师弗雷特·赖特后来回忆说:“他们俩相处得很好,这种关系使得微软在起步的头一两年里没有分崩离析。这很关键。”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摩擦。一次艾伦半开玩笑地拿走了盖茨藏下来的存储软盘。结果,“急了的兔子开始咬人”,艾伦回忆,盖茨狂怒不已,大发雷霆。最后,艾伦只好乖乖归还。
盖茨后来有这样一句名言:“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必要遮遮掩掩和担心,因为它自己就会跟着你走。”
盖茨与鲍尔默相识是在哈佛大学里。 那一年是1974年,这两个人当时都仅仅18岁。他们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雨中情》和《发条橙》两部电影时相遇的,看完电影后他俩曾合唱剧中歌曲。在数学、科学、拿破仑话题上,他们有着共同的激情,随后他们搬进同一个宿舍。
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摇头晃脑地谈古论今,谈到兴奋时,盖茨就身体前后摇摆,鲍尔默则不停地抖着大腿。有人说他们两个性格是相对的两级,差别很大,但相处愉快,虽然鲍尔默对编程丝毫不懂,感兴趣的是商业管理。
盖茨在离开哈佛去与艾伦创业前,曾和鲍尔默一起散步。盖茨似乎是在说给鲍尔默听,但主要是说给自己听:“我已经学到了我从哈佛所能学到的东西。我要退学。”盖茨劝说鲍尔默跟他去创业,但鲍尔默说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上哈佛橄榄球队的“掌门人”,不想就这样放弃。
随后,盖茨与艾伦成立了微软公司,在股权划分上,艾伦想他和盖茨应各占50%的股权。但盖茨不同意,他说艾伦在MITS公司有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而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了微软,因此他们应该六四开,盖茨占60%的股权。
艾伦有些不愉快,但转瞬觉得盖茨的提议也有些道理,于是便答应了这项提议。
护航大哥和他的小弟
“我们确实存在着有分歧的时候,但这无关紧要,我们并不总是心心相印的,但最终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艾伦曾这样评价自己与盖茨在微软早期的关系。
艾伦包容了盖茨早年的种种怪癖和冒险行为, 他经常请盖茨到家里吃饭。有一次,艾伦的女友丽塔为他们做了一只烤鸡,然后她盯着盖茨狼吞虎咽。让她惊诧的是,盖茨用一个勺子吃掉了整只烤鸡。后来,丽塔说自己这辈子还没见过用勺子吃鸡肉的怪人。艾伦耸耸肩,见怪不怪了。
盖茨曾被警察拘留,结果不得不找艾伦善后。这是因为盖茨另一种冒险爱好——飙车所致。今天,网上仍然流传着年轻盖茨入监前的组照,一张是侧身照,乱蓬蓬金发的瘦削少年背微驼,而在挂着号牌的正面照上,戴着湖蓝色的大号眼镜的他露出一口白牙,脸带微笑,似乎并无沮丧之情,反而有种兴高采烈的感觉。
被捕前,盖茨的超速行驶让警察颇费周折。被逮到后,不带驾驶执照的他反复问警察:“你为什么要我的驾驶执照?”结果,警察把他扔进一群臭烘烘的醉汉中。盖茨被这些同监的人给吓坏了,尤其是他身旁那个大吐特吐的家伙。
随后,正在梦乡中的艾伦睡眼惺忪地接到了一个电话。“他们把我关进了拘留室里,你是我的联系人。”电话那边的盖茨着急地说,“你赶紧把我弄出去,这里太吓人了!”艾伦筹好保释金,冲到警局,把他的小老弟给“捞”了出来。 在微软初创期,也许有了性格平和的艾伦作为缓冲,微软公司和性格乖张的盖茨才没有一踩油门,冲进深潭。艾伦相信参加过二战的父亲的一句话:“照顾好你的战友,他们也会照顾好你。”
在微软发展初期,其核心产品为BASIC语言,后来,IBM找到他们,希望双方合作。“IBM想得到的不仅是又一版本的BASIC语言,他们想要的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系统,即一个设置于他们新一代个人电脑的基础代码,使用户能够在此基础上运行整个程序。”《从海盗船到黑色直升机:一部技术的财富史》的作者德波拉·L·斯帕分析了IBM当时的构想。
但当时微软手上并无操作系统软件,艾伦找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以5万美元获得了对方的QDOS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权。这份购买合同在IT发展史上极富争议,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认为微软不光彩地拿走了自己应得的权益和光荣,并一度将微软告上法庭。
无论如何,微软以QDOS为基础开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从此走上了未来之路。
不幸的是,随着微软渐入佳境,艾伦和盖茨很快落入人性弱点的泥潭中:可以同患难,不能共富贵。
鲍尔默进场 艾伦出局
“BASIC程序的编程工作大部分是我完成的,而且离开哈佛大学我放弃了太多。”一天,盖茨对艾伦说,“我获得的公司股权应该超过60%才合理。”
“怎样才合理?”艾伦当时有些心不在焉地回答。
“我认为股份比例应该是64%比36%。”盖茨说。
艾伦回忆:“我应当与盖茨讨价还价,只让给他2个百分点,而非4个百分点,但我对此不在意。因此,我同意了盖茨的要求。”
事后,艾伦回过味来,揣摩盖茨的心理。在创办公司时,他们两人曾约定好了一个6比4的股权比例。艾伦认为一诺千金,而有律师家教传统的盖茨则认为一份协议只要还没有白纸黑字地签下来,就可以继续讨价还价。
过了一段时间,艾伦开始承担公司一个大型项目的开发,他准备采用盖茨的逻辑,重新调整一下股权分配比例。但盖茨冷冷地说,他不想和艾伦探讨此事。
在那一瞬间,艾伦感觉到连接自己和盖茨的无形纽带有声地断裂了。从此时起,艾伦开始萌生去意。
不久,盖茨准备把鲍尔默招到微软。原来,鲍尔默从哈佛毕业后,在宝洁公司做市场经理。盖茨找到他,对他说你不是要成为拿破仑吗,现在就是拿破仑时代,拿破仑需要持剑踩着尸体征服世界,而今他们只要用横空出世的技术就能征服世界。
在得到鲍尔默首肯后,盖茨对艾伦说要把鲍尔默招来,就要给他一些股份,不然他不会来的。盖茨提出准备给鲍尔默5%的公司股份,艾伦同意了。
随后,艾伦出差,当他回来时,发现在他不在公司时,未和他协商,盖茨就答应给鲍尔默8.75%的公司股份。“他在我们特别讨论过的合伙地位事宜上视我如无物,这糟糕透顶。”艾伦很恼火,他写了封信给盖茨,斥责对方失信,并表示反对雇用鲍尔默。
盖茨发现自己终于越过了一个看不见的底线,他急忙找到艾伦,低眉顺眼地说他觉得微软需要鲍尔默,鲍尔默的那部分股权从他自己的那部分划出好了。艾伦于是做出让步,鲍尔默成为了公司的第28名员工,开始进入了微软的传奇历程。
1982年的一天,艾伦被诊断出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病,需要定期治疗,他慢慢地淡出正日益兴旺的微软的管理核心,鲍尔默逐渐取代他成为盖茨的左膀右臂。
艾伦不知道昔日的小老弟开始图谋算计自己。一天,他回到办公室,无意中听到盖茨和鲍尔默正在密谋如何稀释他的股份,掠夺其财富。他怒不可遏,冲了进去,对着盖茨大嚷:“这难以置信!你的真实为人暴露了,彻底暴露了!”
当天晚上,鲍尔默亲自登门致歉:“我们只是发发怨气而已,工作压力太大了。我们希望你能为公司多做一些事情,但稀释股票的事是不公平的,我不会同意那样做,我相信比尔(盖茨)也不会的。”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一份比黄金还宝贵的创业兄弟情已支离破碎,艾伦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微软。然而在他离开微软前,又一次和盖茨交锋,这将是一次决定50亿美元归属的交锋。
不小心挣下亿万身家
“你既然准备离开微软,那么再拿着公司的股份就不公平了。”1983年1月的一天,盖茨向萌生去意的艾伦开出了条件,“我们每股5美元收购你的股权。”
艾伦很愤怒:“我没打算卖掉股份,要是卖的话,10美元以下免谈。”
“不可能!”盖茨回绝。盖茨此时的“精明”保证了艾伦日后成为了亿万富翁,而不仅仅是百万富翁。3年后,离开微软的艾伦手中的股份在公司股票上市后,价值剧增,超过了50亿美元。
由于拥有充足的财富,艾伦开始了五花八门的投资,《连线》杂志曾这样评价艾伦:“他不善交际,却是一个多层面、有远见的人,他是个特立独行和随心所欲的亿万富翁,把源源不断的钱财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对失败一点都不在意。他有独树一帜的投资理念,也有与众不同的成功标准。”
艾伦在投资过程中,与盖茨再一次交锋。在互联网全面兴起之前,艾伦认识到了全球终将连成一体,他将之称为“连线世界”。他说:“PC业的崛起带来一次财富机遇,如今信息高速公路是另一次浪潮,但一个人很难同时赶上两次浪潮。”
20世纪90年代初,很有投资眼光的艾伦在美国在线股票上市前,就大肆搜罗其原始股。艾伦认为自己能使美国在线以更快的速度一步登天,因此希望接管美国在线的业务并把控其未来之路。
艾伦对美国在线的青睐起初得到了美国在线CEO凯斯的积极回应,凯斯把他视为潜在的重要盟友,说如果自己必须列出一个能够接受的投资者名单,艾伦肯定会名列前茅。
而盖茨当时也看好美国在线,想买下它。“其实,早在互联网泡沫形成之前,微软就曾经对美国在线产生过巨大的兴趣。他们1995年推出的MSN服务根本就是当时美国在线的翻版。”市场分析师约翰·德沃拉克曾这样回忆微软在线业务的起始。
在随后的会谈中,美国在线谈判代表提出微软两位创始人的接踵而来是否存在着某个阴谋。此时艾伦虽然已经离开了微软,但仍是微软的第二大股东,而且是董事会成员。美国在线希望艾伦投资,同时又担心他是盖茨派来的眼线。凯斯对艾伦表示,如果他继续呆在微软董事会,美国在线就不可能考虑任何合作方案。
微软代表曾回忆艾伦的介入把美国在线和微软都给逼疯了,因为这让美国在线形成很大的抵触心理, 固执地认为艾伦和盖茨在联手搞什么“阴谋”,图谋肢解美国在线。微软代表曾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艾伦插手,微软可能已完成对美国在线的并购。
最后,美国在线把艾伦和盖茨统统都拒之门外。微软失去了站上互联网第一次浪潮潮头的机会。
历史回声
“这本书公正地描述了二人的关系,艾伦显然给盖茨注入了创意与能量。”艾伦新闻发言人大卫·波斯特曼2011年这样说,当时艾伦的回忆录对外发布。
回忆录中披露了盖茨很多“糗事”。盖茨发布声明称:“我很珍惜与他的友谊以及他为微软、科技界所做的一切贡献。”
卡尔·史托克于1981年就进入微软,在微软工作近20年,他说:“艾伦对自己在微软得到的感到不满,这真让人吃惊。我们视他为朋友,也承认他的价值,但盖茨在微软发展上比艾伦贡献更大,这不用怀疑。”
“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作家索菲亚·罗兰曾这样幽幽地说。
(本文作者著有《十年蹉跎:微软王朝危机》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