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困境、隐疾与诗性救赎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xiong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一个诗人如何绘制自己的诗歌地图,他总会遭遇到个人的精神困境。这种精神困境可能来自于日常现实,也可能来自于知识或想象背后的文明寓言。相对于物质上的困境,这可能是一种更加辽阔而同时又无法摆脱的隐疾,于是诗歌文本的产生乃成为困境解脱的方式之一种,而如果这种产生牵涉多方因素,并且为之形成一种撄犯的力量,哪怕只是一种恬淡的意识,这也将成为一种正义的救赎。
   赵俊的诗歌,明显带有这方面的痕迹。写日常现实中的事物,往往隐喻到人世存在。即使司空见惯的场景,经由“生命”“家园”“祖国”“战争”“运动”等的中介烘托也可能很快上升为一种“辉煌镜像”的存在。当然,有的时候他也直接介入一些宏大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很多诗篇并非为了“烘托”而故意将意象、场景等的叙述打造进一个被“升华”了的图景中。他很清楚自己在一首诗中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题材和角度来进行表述。例如其《那些时刻——致先父的战友》《对她说——兼致阿尔莫多瓦》。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作品中指斥“文學黑砖窑”(《文学黑砖窑》)的情事也时有发生。这样的“发声”显然都是有所针对的。或许更多情况下,他是在遇见到了好的题材之后,对之进行一番想象和勾勒,通过个人的思考,将题材背后的“真相”或者个体所重建的寓意揭示给人看。例如《远嫁东欧的女子》《纳税单》《桂林题记》《乡间马戏团》。至于你如何裁判他这种漫漶的“文学想象”或者是基于他之所见的“真实”叙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透过其诗歌文本看到了诗歌背后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赵俊总是努力地在其诗歌文本中凸显一种硬质或更加“正义”的元素,这让我们窥见到了其内在灵魂的某些状态,至少其个人内在思想、意识的某些方面被文本“泄露”了出来。
   此外,比较值得穷究的是他对特殊背景中“死亡”“良知”“语言”“穷人”“圣人”的一些“见证性”叙事,例如其《那些时刻——致先父的战友》《桂林题记》《对她说——兼致阿尔莫多瓦》《关于死亡的叙述》《呼和浩特见证史》《穷人的圣经》等诗篇,这些叙事复活了非正常历史中的隐秘发生,为原本寂寥的诗境、文本邀约进了一缕人文的曙光。当然,其诗中“纳税单”“乡间马戏团”“倒悬之物”“比乳晕还要小的人体”“动物农庄”等寓言以及类似于寓言的东西更让人揪心,尽管这些有限的含蓄遮蔽了元身份所在的历史现场,但其中对隐疾的钩沉和对潜伏的危险性的挖掘仍然可以让人察觉到作为一个诗人的立场或判断。这种立场或判断有时候注重向我们宣示一种“真理”,有的时候则试图通过个人对社会、政治、道德层面的认知来辨别某个现象或事件在历史中的意义。其表达在某些情况下是尖锐与苛刻的,不过观点的有效性通过心理的检验尚能加以甄别。
   赵俊接受了日常现实和文化阅读之中的磨砺,更加难得是他通过对主题、语言、审美等各种质素的审察,将这种磨砺转化为了诗歌的魔力。他擅长通过“借力”来达到自己对某种抽象意义或诗之意向的把握。很显然,这需要文学之外的力量的加盟,譬如对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世界文明中各种文化的斡旋。在赵俊的诗歌中,这些看似带有跨越性的知识背景都被当成了诗的“史料”,并进而成为了他诗歌的一部分。他的诗歌题材驳杂,但见得出他对这些素材有较好的驾驭能力。它总是能够将所“借用的”与所要“阐释的”凝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尽管有时候某些“放荡”超越出了所谓的“轨范”,但常常会因为形成了某种“共识”而得到赞美性的“叹息”。他这种对外在力量的良好驾驭能力,主要得益于他对社会文明中各种思想的广泛认知与有效转化,当然也与他的个人的情性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赵俊的诗歌写作属于一种知识型写作,带有浓厚的思理特征。有时候,我们可以设想将其文本作为一种“批评话语”来看待,因为很多情况下其诗都表现出一种进攻的倾向。其诗较少对宇宙、人生、命运、爱情、青春等的直接抒情,而擅长对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阴暗面的机智反讽。很难说,这其中所有的表达都是他个人冷静的心之吐露,但可以看得出他对历史和现实中的荒谬不能容忍,甚至有强烈的抵触心理。赵俊的诗,与其人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读其诗,知其人”的判断方法,在赵俊身上是奏效的。对于行为上的过激,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但是对于应当普遍存在的“诗性正义”,则绝少有人会加以反对。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回忆录《成为》(Be·coming)仅凭两个星期的销量,就成了2018年全年的北美头号畅销书。企鹅兰登书屋旗下的皇冠出版集团上周宣布,包括硬皮本、有声书和电子书在内,《成为》11月13日上市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册(份)。相形之下,另一位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回忆录《亲历历史》用了一个月才卖出一百万册。《成为》首印数高达一百八十万册,鉴于群众需求
我们从很多个同的话境甲郡可以获取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当然,这种可以被呈现的纷繁而又复杂的关系,会因为叙述者的视角差别而发生很大变异。在“考古”的情形中,历史与诗的关系仿佛更为接近,东西方历史的渊源大都深藏于古老的诗中。然而有时,这二者之间的暧昧,又有点近于神话与历史的纠缠,说不清道不明。但如果着眼于现代,则诗与历史在写法上又泾渭分明,诗歌看重诗人的想象力,借重各种修辞,以逞词炫藻为能事;而历史看重史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先锋派代表作家马原的长篇新作《黄棠一家》。据介绍,书中讲述了中产阶层黄棠、洪锦江的家族故事,堪称一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浮世绘”。《黄棠一家》以黄棠的丈夫洪锦江遭遇的“碰瓷”交通事故开始,“目击者”把事故照片公布于网络又大敲警察竹杠。儿子洪开元是个“富二代”角色,他人脉颇广,既会飙车惹祸,还能代父对付政敌;女儿的洪静萍拍摄苍鹭河沿岸搬迁的纪录片,挖出沙场工人鲁国庆与城管执法
位于伦敦的大英图书馆日前宣布,该馆的10件经典文学馆藏将于4月首次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出。据悉,展览将首次向中国读者展现一批英国文学经典巨著的手稿和早期珍貴印本,其中包括狄更斯小说《尼古拉斯·尼克比》的手稿、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简·爱》的修订手稿本、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早期四开本以及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草稿等。此外,展览还包括通过电影电视改编而为中国人熟知
内容摘要:《动物农场》中动物们推翻了人类统治的农场,建立了以动物为统治者的“乌托邦式”新农场,新农场的构想与建成的主要动力是动物们的自由意识被激发并被利用。尔后,乌托邦式的新农场嬗变为恶托邦,主要动力是统治阶层对自由的极度无限制追求。通过对农场革命前后动物们对自由的认识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小说中新的政权形式的构建与嬗变的主要动力均来自于他们对自由的追求。  关键词:自由 动力 乌托邦 恶托邦  
温州作家钟求是一向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在他看来:“人的内心是个辽阔而诡幻的世界,存在着广大的未知领域,值得我们去行走。”他擅长写人的复杂隐秘却又极为纯粹的情感,中篇小说《两个人的电影》便是对“内心”探求的结果。通过书写一份平淡的情义与约定,在叙事的缓慢推进中将不同寻常的“念想”注入平常生活。这种对于超拔于尘世之上的沉默“契约”的书写,源于作家追索当代人、当代精神生活的诗意情怀。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而思想的产生与阅读经典关系紧密。经典是思想的圣殿,一切时代的思想者在这里聚会。只要你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初初和你相约:走进经典世界,品尝思想快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屈原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读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宁死不屈、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的这种热情与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滋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细看第三单元
日前,付秀莹凭借《春暮》获得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主奖,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你能通过读我的小说,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将是我最大的安慰。”在付秀莹看来,作者总是很难说出想要表達的主题是什么。如果非要为《春暮》寻找一个主旨,她认为是通过女主人公巫红,去表达在城市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面前还能遵从自己,这样一种强大的内心。“毕竟,在现实生活的强大逻辑面前,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屈服和妥协,他们不再追问
“我写运河十五六年了,我的文学、我的认识向前发展是沿着运河发展的,所以运河一直是我写作重要的背景,也是以文学方式认识世界有效的路径。”徐则臣日前接受采访时这样形容运河对于自身创作的意义。谈到书写运河的情缘,徐则臣回忆他在运河岸边的童年,“对农村孩子来说,水就是我们的天堂,那个时候没有变形金刚,没有超人,连电视都没有,没有现在任何孩子能玩的娱乐设施。但是我们有水,可以打水仗、游泳、溜冰、采莲……”新
张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2016年成熟的长篇小说的确相对来说多一些,然而能否被称为经典,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现在很多检验的标准受干扰的因素很多,只有这些因素都散去之后,经典力作才会浮现。”所以在他看来16年是长篇小说“大小年”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从长远的角度看,2017年的力作并不会比2016年少。”对于张炜来说,创作是一件需要用时间作为轴线而进行规划的工程。尤其是曾經的创作经历,让他明白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