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相关论文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他在这里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苦难中进行了自我调节,展现出乐观旷达......
苏轼变换无常的现实人生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在荣辱祸福皆为虚幻的艺术世界里,苏轼一直在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他在”旷达......
一直以来,我第一堂语文课就会告知学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语文即是生活”。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不应只有分数,答题技法、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人生轨迹是一条起、落,再起、再落的曲......
摘要:情趣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感形式的评判标准,彰显了古代文人的道德节操与性情志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教材分析:《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作品。在学习了《念奴娇》,领悟了苏轼借古人、古迹来浇胸中块垒之后,再看《定风波》,词人面对......
■ 本报记者 邱燕娜 用友优普公司U9事业部高级专家邓宁 “2013年9月用友公司召开一年一度的用户大会时,是U9最艰难......
闲读陆游诗《园蔬荐村酒戏作》:“身入今年老,囊从早岁空。元无击鲜事,常作啜醨翁。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何人万钱筋,一笑对西风。”......
威华股份002240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股票异常交易监管的通知》第八条的有关规定,在公司首......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该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呢?本文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突破口,了......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似乎是应该以“新”为着眼点去关注世界——采访新生活,学习新笔法,表达新思想,歌颂新人物……因此在我几十年采访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古诗词势必在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核......
在1975年出版的自传《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这位闻名中外的耄耋老人曾用“一团矛盾”来概括自己。“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
《早安,生活》 作者:[英]伊迪斯·霍尔登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35.00元 该书是具有“文艺范儿”的手账,分......
摘 要:离别主题在唐代诗歌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初盛唐离别诗在情感表达上却与中晚唐离别诗有着明显差异。初盛唐离别诗雄健飘......
近年,随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风行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其中所谓的“一致性”即......
红尘滚滚,人海茫茫,官场际遇,职场风云。行走其间,或喜或悲,或爱或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古到今,有的人扬眉吐气,有的人顺眼低眉。有的人......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
摘要:“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一生坎坷历程的真实写照。透入苏轼的字,苏轼的词,苏轼......
摘 要: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分析是不够的,要通过分析意象,进而把握尺幅之间流转的意脉,最终整首诗所要传达的意旨全出!......
摘 要:苏东坡的这篇脍炙人口的赋,自古以来一直为人称道。究其缘由,各有种种共情的叹息与赞赏。苏东坡缘何如此超脱旷达,笔者从作者、......
摘要:《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仅85字,却兼有叙事、写景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语言精约简洁,意韵丰富深远,清晰地描绘出苏轼和友人夜游赏月的......
摘 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
摘 要: 文章以苏东坡为例,从他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分析了他多个角度看人生,把握人生的哲学式睿智,从而提出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反......
苏东坡真的旷达吗? 文 邹金灿 编辑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如果说要在最近一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面,选出一个最耀眼的文化明......
摘 要: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言短韵深,广泛流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秉烛夜游”,纵情欢乐,“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
摘 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
阅读经典需要“以意逆志”(孟子语),需要“追体验”(徐复观语),需要“使自己的心和诗人的心相凑泊,相共鸣”(朱光潜语),这就是要“以心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