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琴:手艺人要有走出去的自信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小琴今年的国庆假期是在美国度过的。
  波特兰是苏州的友好城市,当地的唐人街上有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花园——兰苏园,正是由苏州的工匠建造而成。10月5日,苏州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在兰苏园中展示中国的核雕技艺。
  三天后,陆小琴在阿西溪中学(ATHEY CREEK MIDDLE SCHOOL)讲了一节特殊的手工课。课堂上,陆小琴从核雕历史、代表作品,一直讲到雕刻工具的用法,让她惊喜的是,美国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动手环节,学生们既兴奋又认真。”陆小琴说,把中国的非遗技艺带出国门与世界交流一直是她的心愿。
  2006年,陆小琴在一次展览上看到核雕作品《核舟记》。橄榄核上雕出的小船,船舱开合自如,米粒大小的人物,毫发毕现。“当时就想,要是我能雕出这样的作品该多好。”
  转行做核雕之前,陆小琴已经做了11年的红木雕刻。虽然核雕和木雕有相通之处,但两者所用的工具、用刀的力度都不一样。陸小琴没有急着尝试,而是老老实实找了一个师父,学习核雕。因为有多年的雕刻功底,半个月后,陆小琴就掌握了核雕的技艺,并且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复制了《核舟记》中的小舟。
  在陆小琴看来,一个好的手艺人不能只模仿前人的作品,还要创作自己的作品。核雕的样式单一,陆小琴就把木雕的表现手法嫁接过来,更新核雕作品的样式。陆小琴从小熟读古典文学,并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找到灵感,把“英台求学”“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相思成疾”“化蝶双舞”的故事雕刻成了作品。陆小琴基本功扎实,雕刻出的作品样式新颖,很快得到了业内的认可。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创新的想法。
  在《太湖霞光》中,陆小琴开始探讨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利用光源来呈现核雕作品。陆小琴用国画的构图展现太湖风光,橄榄核上,近处雕着寒梅、渔舟、湖面,远处写意留白,雕刻层山。打一束光到核雕上,立刻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正如霞光拨开云雾落在湖面上。
  2017年,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里昂举行,陆小琴是苏州代表团中的一员。出国前,她一直为作品发愁。当时是秋天,陆小琴散步时看到一片落叶上趴着一只休憩的蜗牛,一叶知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与美,让陆小琴有了灵感,创作出了《一叶知秋》。“一叶知秋是中国的典故,蜗牛深入法国人日常生活,两者结合,寓意着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陆小琴说,作品的创作也是文化的交流,作为中国的手艺人,应该有走出去的自信。

【人物访谈】文化能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Q:你平时是怎么创作的?
  A:我和大多数手艺人一样,喜欢在晚上创作,因为这时候没有人打扰。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呈现,可能需要一两个月,也可能需要一年半载。有了创作的想法,我会先翻阅相关资料,累了就约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但思考是持续的,可能某一个瞬间,就有了灵感。
  Q:你为什么能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
  A:我的创作动力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点滴,瞬间的美好,都是我创作的源泉。比如,《童年》就跟我的孩子有关,他小小的个子背一个大书包去上学,让我感到孩子求学的不易,这样的作品记录了时代的点点滴滴。
  Q:苏州核雕的现状如何?
  A:在苏州大概有3千人从事核雕,大多是师徒传承。核雕是微型雕刻,利用橄榄核等果核雕琢场景,这门技艺传承了上千年。2008年,核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已经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
  Q:你觉得应该如何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A:我认为传承应该是活态的。我成立了工作室带徒弟,他们中有很多是年轻人。目前工作室创作出360多件有版权登记的作品。我也和院校合作,在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在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担任专职教授。核雕走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核雕,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Q:你怎么看待“大师”这样的称呼?
  A:无论技艺多么精湛,都是停留在匠人层面上。一个手艺人只有经过文化的滋养,才能创作出艺术品。我个人认为,比起技艺,文化能让核雕走得更远。
  “大师”只是一个称谓,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其他文献
悠悠绿水绕群山,片片青草见田园。在妙西龙山,一波又一波的城市人在乡野中邂逅溪水与竹林间的悠然野趣,在篝火旁享受民谣与星空下的深邃夜景。龙山村的田野总是这样热闹,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得益于隐于此间的一方独特的天地——谷堆乡创。它是一个创意平台,凝聚了一群有梦想、有手艺、懂乡村的人,在田垄山林,古村陋巷间播撒乡村文化的种子。  回归乡村,搭建乡创平台  龙山村最初也像其他村庄一样,是一个留不住人的
期刊
村里老人说,我们的村子起源于隋朝,曾有过三十六座庙,其中最大的是娘娘庙。我五六岁时还看到过四大天王的塑像,成了村里中学的大门。那是我见过豫北村庄里一座最老的物件。  少年时去县城,县城被称为老城,老城里,有一座石碑是明朝传下来的。一座四牌楼可能建于清朝,另外排得上号的,就是一座西洋人建的天主教堂。之前为写书,查阅老城的县志,一张图绘着明清时期的老城,城墙、衙门、官道、十字街、城隍庙、文庙、官学,现
期刊
史铁生写过一篇叫《命若琴弦》的小说,讲了一老一少两个盲人在各个村落之间游走,以拉三弦说书为生的故事。其中老者的师傅曾经告诉他,琴槽里有一张治疗失明的药方,只有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把药方取出来抓药。于是他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尽心尽力地弹断琴弦一根又一根……终于有一天老者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欣喜激动地取出了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那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原来,老者的师傅是骗他的,为了让其有活下去
期刊
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生离死别的情景久久萦绕脑海,挥之不去,那种酷烈的悲伤让人肝肠寸断。从老家回来后,翻看了一些有关死亡的文章,有感悟,有哲思,有日记等等,说到人在潜意识里对死亡的反抗,谈到人面对死亡应当坚强,虽有些许安慰,但更多的还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压抑。  然而近闻一事,旋即让人眼前一亮。事情说的是几个日本妇女,刚到中年她们就从容不迫地筹划老去的生活。把自己的日记翻看一遍,然后全部烧毁。把房子改造
期刊
从额济纳河到哈密,茫茫黄沙之中,292匹驮负着各式装备的骆驼在沙脊上行进。胡杨林在风沙中顽强地生长,坚韧的甘草把根系伸到了荒砾中。30岁的徐炳昶,眺望无垠的沙漠,心中感慨万分。  他眼前的一片黄沙下,是泱泱中华与世界交汇的脚印,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华文明向外延展的主干道和斯拉夫文明、伊斯兰文明传入华夏的重要渠道,吸引了许多外国科考队,他们先后找到了楼兰古迹、图舒克地区的雕塑和壁画、霍玛利山石窟,
期刊
夜里赶到萨瓦伊马多普尔,此地隶属印度中部的中央邦,已靠近德干高原,从班车下来周遭一片混乱,瘤牛拱食垃圾,水果摊占了大半的马路。  我和同伴站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突突车很少,好不容易截到一辆。赶到村子深处的一幢三层酒店,白色的外墙,走廊里挂满了动物的照片,以虎为主,还有豹子、水鹿、各类鸟雀。  我问酒店侍者伦滕波尔国家公园公园风景怎么样,能不能看到老虎?侍者耸耸肩撇撇嘴:“冬季老虎都不出来喝水,夏天
期刊
做个微醺的梦  没有海的匈牙利人,将巴拉顿湖称为“匈牙利海”。狭长的湖区长不到80公里,最宽处不到15公里,作为海,实在太袖珍,且湖水不是蓝色,而是呈现出碧绿的色彩。不过,巴拉顿湖却又像大海,两岸天气变幻莫测,平静时微波荡漾,掠起涟漪;暴雨来袭时,乌云密布,巨浪翻滚。  巴拉顿湖,是匈牙利蜚声国际的度假胜地。它有最吸引游客的三大亮点:湖光山色、各种温泉、美食美酒。巴拉顿湖面积虽不大,却浸润出两岸数
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货币陈列馆始建于1996年,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这里展示了古今中外各种货币、票据、有价证券等藏品,从先秦贝币到战国时期楚国金币,再到第五套人名币,浓缩了钱币几千年的岁月。逐一看过一万多种货币,你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最早的货币:一个贝壳能买一亩地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炎帝神农氏教人们种田和养殖后,出现了社会分工,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了,还有了剩余产品。
期刊
距首次出版二十三年后,夏坚勇先生《湮没的辉煌》又再版了。  二十三年,对人的一生来说有点漫长,而对一本好书来说,经历时间的洗礼,更加能凭着独特的文字魅力,散发出迷人馨香。  《湮没的辉煌》是我时常翻阅的枕边之书,最早买的一本有夏坚勇先生的亲笔签名,封面几乎磨烂了。在我看来,《湮没的辉煌》无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让人读得兴趣盎然。阅读过程中,似乎有情窦初开时看情书那种仔细揣摩的甜蜜:馨香而愉悦,憧憬且感动
期刊
李修文不关心儿女情长,不属意风花雪月,他的《山河袈裟》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命运走向,关注困厄中孤独个体的人性选择。他记录了世间普通人的情感和尊严,他们是:门卫和小贩,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  《山河袈裟》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李修文带领着读者,将生命旅程一趟又一趟历遍。当读者因漫卷而来的颓丧心生悲凉时,李修文又用一种激昂喷薄的声音点燃希望,让人泪雨滂沱、勇力丛生,心灵被一次次冲撞。《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