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者均对于对方文化缺乏实质性的接触和义理疏通,耶稣会士积极倡导的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和康乾以后主导中国学界的“西学中源说”,多缺乏严格意义的学术价值。激烈的辩论背后,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旨趣格外明显。辩论开启了近代中西学术“会通”之先河,加速了中国古史观念的更新,引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国际学术课题。对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的价值,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并不客观。
其他文献
经济学正日渐走向实验化。这一趋向的出现与实验经济学家致力于发展一整套契合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方法体系密切相关。本文围绕经济学家为什么做实验,实验研究是否有效,以及如何增进实验研究的有效性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系统地梳理了实验经济学诞生以来的方法论争论。结果发现,学者们虽然已在实验方法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上达成一致,但在实验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问题上的争论仍在继续。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者开始关注方法论问题,并从经验上探究影响实验研究有效性的因素,实验经济学中的方法论讨论正走向全新的阶段,学者们对经济学实验
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心理状况、工作和发展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有其特点,包括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环境需求和个性需求等方面.民办高校应
<正> 《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宣扬“仁政说”的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阐明了统治者要想使天下大治,必须关心人民疾苦,必须与民同乐的观点。为了阐明这一观点,孟子可谓循循善
<正>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往往容易为美好的东西所感动;而对美好的热爱与追求,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因此“美好”便成为一种“永久不变”的人性。就写作而言,本身就是一
<正>第I卷(选择题,共45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剽(piao)窃邮戳(chuo) 草菅(jian)人命 B.自诩(xu)蓓蕾(bei)啼饥号(hao)寒 C.惨怛(dan)股肱(gong)
<正>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估是一位绘画能手。一次,他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让众画家作画。在许多出色的作品中,赵估只看中其中的一幅。画面内容是:一匹骏马在草地上飞奔,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