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为普遍,而且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是难以弥补的创伤。为了应对这些日益凸显的问题,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学校的干预常处于被动的状态。许多时候都是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我们的干预机制才启动。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呢?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商业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其实,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知己的实质乃是对情报的掌握,掌握和成功地运用情报,实乃临敌制胜的关键。同样,我们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之所以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其实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采集与运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
1. 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辅导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电脑室),拥有不少可以利用的测量资源。学校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初期,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对每一位新生进行信息录入和心理健康摸底测试,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入学测试是一种普查,心理老师可以从测量结果中选出需要关注的对象。在经过确认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后,就可以立即建立危机预警档案,进入预警干预程序。心理老师除了要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之外,还要把测试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以便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跟踪辅导和监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主动地把一些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中。
特别强调一点,学生心理信息数据最好能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例如,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上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对应的账号,并且把他们的基本信息和每次测量的结果或咨询的记录都储存在这个账号下面。这样既有利于统计分析,也有利于信息的调取更新。
2. 及时更新补充学生的心理信息数据。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如果单靠新生入学测量的结果来做心理危机干预,是绝对不够的。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个在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我们必须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入学时心理非常健康,但是随着他成长进入青春期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家庭变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实际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中,我们感到最难掌控的就是这些学生。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班别中,而且心理问题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使得我们不能像发现外科病人那样容易地发现这些有问题的学生。这就令我们非常被动,常常要等到这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自我暴露或者出现严重的危险行为时,我们方才发觉。而这时候再去辅导干预,总是让人感到有点猝不及防和力不从心。所以,及时对学生心理信息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定期测量。就像新生入学测量那样,可以在学生跨入新的年级时利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增加和更新学生的心理信息数据。由于学生的信息档案是在入学之初就已经建立了的,此时再增加新的信息,就有利于心理老师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及时发现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跟踪辅导和监察。这样就能够主动地减轻或消除一些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
(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不定时采集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反馈的信息。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测量会有误差,测量的环境、被试的心理态度等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精准度。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于测量数据。而且,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测量也不切实际。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反馈的信息。可以印制一些信息采集表或卡片分发给他们,让他们在发现或认为某个学生有异常心理行为反应时就及时报告。心理老师可以根据报告反馈的信息,对这些特定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测量与记录,并且还要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干预和预警。当然,如果这些特定的学生不愿意配合测量与评估的话,我们千万不能硬来,因为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此时就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严重度,考虑是否直接进入危机预警阶段,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了。
(3)做好学生咨询信息的录入。有些学生会主动到心理咨询辅导室寻求帮助。此时,心理老师除了要认真做好咨询辅导工作之外,还要及时把咨询辅导过程中收集整理的信息添加到该生的心理信息数据库当中,以便日后备查和纵向比较,以及作出及时的预警。
二、加强全体教育与个别辅导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心理信息数据库,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及早发现和干预。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想着如何去预警干预,还应该做好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辅导工作。其实,这也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干预措施。
1. 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普及性预防干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认识了解心理异常的现象和原因,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知识技巧,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这样的教育,积极主动地把绝大多数学生“武装”起来,比总是一味地去堵截干预要强得多。我们可以称之为普及性预防干预。
2. 加强个别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些学生未必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出健康良好的心理。而且,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不以人的主观能动性转移的。所以,开展和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学校要想办法提高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积极性,联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及时发现那些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引导这些有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能真正地做好。
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这个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单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商业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其实,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知己的实质乃是对情报的掌握,掌握和成功地运用情报,实乃临敌制胜的关键。同样,我们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之所以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其实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采集与运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
1. 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辅导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电脑室),拥有不少可以利用的测量资源。学校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初期,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对每一位新生进行信息录入和心理健康摸底测试,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入学测试是一种普查,心理老师可以从测量结果中选出需要关注的对象。在经过确认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后,就可以立即建立危机预警档案,进入预警干预程序。心理老师除了要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之外,还要把测试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以便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跟踪辅导和监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主动地把一些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中。
特别强调一点,学生心理信息数据最好能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例如,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上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对应的账号,并且把他们的基本信息和每次测量的结果或咨询的记录都储存在这个账号下面。这样既有利于统计分析,也有利于信息的调取更新。
2. 及时更新补充学生的心理信息数据。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如果单靠新生入学测量的结果来做心理危机干预,是绝对不够的。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个在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我们必须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入学时心理非常健康,但是随着他成长进入青春期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家庭变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实际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中,我们感到最难掌控的就是这些学生。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班别中,而且心理问题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使得我们不能像发现外科病人那样容易地发现这些有问题的学生。这就令我们非常被动,常常要等到这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自我暴露或者出现严重的危险行为时,我们方才发觉。而这时候再去辅导干预,总是让人感到有点猝不及防和力不从心。所以,及时对学生心理信息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定期测量。就像新生入学测量那样,可以在学生跨入新的年级时利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增加和更新学生的心理信息数据。由于学生的信息档案是在入学之初就已经建立了的,此时再增加新的信息,就有利于心理老师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及时发现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跟踪辅导和监察。这样就能够主动地减轻或消除一些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
(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不定时采集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反馈的信息。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测量会有误差,测量的环境、被试的心理态度等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精准度。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于测量数据。而且,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测量也不切实际。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反馈的信息。可以印制一些信息采集表或卡片分发给他们,让他们在发现或认为某个学生有异常心理行为反应时就及时报告。心理老师可以根据报告反馈的信息,对这些特定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测量与记录,并且还要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干预和预警。当然,如果这些特定的学生不愿意配合测量与评估的话,我们千万不能硬来,因为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此时就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严重度,考虑是否直接进入危机预警阶段,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了。
(3)做好学生咨询信息的录入。有些学生会主动到心理咨询辅导室寻求帮助。此时,心理老师除了要认真做好咨询辅导工作之外,还要及时把咨询辅导过程中收集整理的信息添加到该生的心理信息数据库当中,以便日后备查和纵向比较,以及作出及时的预警。
二、加强全体教育与个别辅导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心理信息数据库,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及早发现和干预。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想着如何去预警干预,还应该做好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辅导工作。其实,这也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干预措施。
1. 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普及性预防干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认识了解心理异常的现象和原因,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知识技巧,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这样的教育,积极主动地把绝大多数学生“武装”起来,比总是一味地去堵截干预要强得多。我们可以称之为普及性预防干预。
2. 加强个别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些学生未必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出健康良好的心理。而且,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不以人的主观能动性转移的。所以,开展和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学校要想办法提高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积极性,联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及时发现那些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引导这些有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能真正地做好。
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这个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单靠学校和老师来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