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学德育实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却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 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对于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于书本中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此外,单纯地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
  
  三、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四、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德育主体的缺失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统一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由于忽视或否定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德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德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其他文献
幼儿是明天的希望,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的一种永恒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幼儿出生到学龄前期,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它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二、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三家长的期望、爱抚、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雏形的形成至关重要。什么是家庭教育?家长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
期刊
摘 要:要想使小学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有趣味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 趣味 课堂 构建    多年来的教改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小学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只有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科学而又合理地组织好数
期刊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了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期刊
一、沟通知识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期刊
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是任何一门教育类学科必须每天面对的问题,语文当然也不例外。但对“语文”这个较特殊的学科而言,每节课究竟要教些什么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却又是郁积在每位语文教师心头难以排解的困惑。    一、课标没有指明语文课程内容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仅能称之为“能力标准”或者“素养标准”。它仅指示而且往往是颇为含混地指示学生在某个学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
期刊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首,可见德育之重要性。中学英语教学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智育任务,又兼有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任务。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材,力求在教学中“遵循语言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学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思想健康、心灵纯洁、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材。  现行的《Go For It!》教材非
期刊
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担负着教育学生使其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无疑每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能成为最优秀的班集体,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育每一个学生应面向集体,通过
期刊
人本意识是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体现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人本管理有两层意识:一是学校环境的人文化;二是学校管理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以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一、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学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品德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品德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我认为,只有拓展品德课堂,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才能突出品德课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前拓展,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翻开品
期刊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不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了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  这些“学困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克星”。他们的智商在正常水平,但由于非智力因素使学习成绩不合格,而有些甚至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班级中的这些“学困生”往往阻碍了教师的
期刊